H.264 标准在低码率的情况下能产生高质量的画面,主要就是采用了自适应的环路滤波。H.264 采用了基于树状结构的块的运动补偿,基于块的运动补偿能很好地降低码率, 但这同时也引起了方块效应。
由此H.264 采用了一种自适应的滤波算法,能够很好地降低方块效应, 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运算复杂度。在H.264 中,滤波后的数据将作为下一帧的参考帧,因此又称为环路滤波。研究表明:在H.264 解码过程中其中运动补偿(MC)约占30%,环路滤波(DF)约占20%的解码时间,因此很好的设计MC 与DF 对解码器的性能至关重要。
1 滤波过程用到的数据
H.264 中, 在MBAFF 情况下的解码中宏块都是以宏块对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存储数据的时候也考虑到以一个宏块对的数据为单位进行存储。在一个宏块对中, 滤波时整个过程中需要 *** 作的数据如图1 所示。其中每一个小方块表示一个4×4 像素的block,在滤mb_up 宏块时需要用到up 所指的数据,本次设计支持MBAFF,在滤波过程中需要进行帧与场的转化,因此要用到上面二行的block。在滤波最左边的block时需要用到图中left 所指示的一列数据。
图1 滤波中的数据
2 DRAM 的规划与设计
DRAM 是一种成本低、容量大、应用广泛的存储介质, 对大规模数据的 *** 作十分迅速。然而由于DRAM 中有一个Row 的概念。在 *** 作不同的Row 的情况下DRAM 要先关闭当前的Row, 同时再激活所需的Row,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overhead。试想读取同一Row 的10 个数据与分别处于10 个Row 的10个数据,后者的时间耗费将会是前者的5~6 倍。因此DRAM 不适合对随机的分散的数据存取。
由于Row 的存在, 对DRAM 中的数据结构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尽量减少不同Row 之间的访问,这样才能提高数据的存取效率。本次设计中采用位宽为64 位的DRAM, 恰好可以存放8 个点的像素值。一幅图像亮度Y、色度UV 分别存放在一个连续的空间中。
H.264 解码后的最后图像存入DRAM 中,显示模块不断的从DRAM 中取出数据送到显示器, 运动补偿单元也要从DRAM 中取出参考帧的数据。因此DRAM 的带宽尤为紧张。合理地分配DRAM 的带宽是设计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很多模块都要求对DRAM 进行 *** 作, 为了有效地对DRAM 进行管理,设置了DRAMCONtrol 模块来对DRAM 进行控制。
3 DRAMControl 模块的设计
DRAMControl 模块控制着DRAM 与外面其它模块的交互,是DRAM 与外部其它模块的接口。主要的功能包括DRAM 的自动刷新、DRAM 的命令的产生等。因为DRAM 工作时的状态多,本次设计中采用状态机的方式来实现。其中状态图如图2 所示。
图2 DRAMControl 中的状态转移图
设计中采用了均匀刷新的方式, 每隔一定的时间, 经过“IDLE → PRECHALL → AUTORF →IDLE”的过程就完成一次刷新。状态转换的主体是读写 *** 作过程,判决状态(Decision)占用一个时钟周期判断当前 *** 作所要执行的Row 是否处于激活状态,如果没有激活则要先关闭当前处于激活状态的Row,再激活所需的Row(通过PRECH 和ACT 状态完成);如果已经激活,则直接进行读写 *** 作。对于写 *** 作,针对H.264 中滤波结束后要更新上边宏块,左边宏块以及自身宏块的数据来设计了WRITEUP 或WRITELEFT 和WRITE 这三个状态写入DRAM,而且这些状态之间实现了时间上的无缝连接,构成了一个完整连贯的BurST 写 *** 作; 如果上边宏块的数据或左边宏块的数据块处于与待滤波宏块的数据块不同的Row 中,则在WRITEUP 或WRITELEF 状态实现不在本TIle 中数据块的写 *** 作,这种情况的写效率显然比在同一个Row 中的时候下降了, 但这是不可避免的, 当宏块处于本Row 的最左边或最上边的时候,其上边宏块数据或左边宏块数据块必然是属于其它Row 的。本次设计中,DRAM 一个地址存本block 和下一个block 的同一行, 因此这样就最多的避免了跨Row 的 *** 作。对于其它情况的写 *** 作,使用WRITE 状态完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