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猜个谜语
有一样东西
身长数公里、体重几万斤
它卧于上海黄浦江底
耳听八路、眼观四方、声如洪钟
来猜一个?
别怕……这家伙不是江底怪兽
而是上海市民走得最多的
上海大连路隧道
去年,隧道股份与中国联通达成战略合作,携手打造中国首条5G隧道——上海大连路隧道。一年之后,5G技术日臻成熟,而这一项目也迎来了一次“超进化”——拥有了“嘴巴”、“耳朵”和“眼睛”。
其实,它们是由隧道股份城建信息依托5G技术带来的“物联网感知设备”、“高频交通大数据雷达”和“高清低延时视频传输技术”,它们赋予一座原本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隧道以“生命”——让隧道在危险时能“大声报警”,在繁忙的车流中“辨声定位”,用AR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内部检修的“视觉传输”。
5G技术与传统城市运维养护相结合
感知:为隧道装上能呼喊的“嘴巴”
与人体一样,隧道也会“头痛脑热”。一座钢筋混凝土的隧道,如果肝胆脾胃——管片、结构、机电设备有了损伤,它既不能自己呼喊、又无法告诉旁人,那该如何是好?
隧道股份城建信息借助5G网络“海量接入”的独特优势,在大连路隧道诞生近20年后,第一次为它装上了能自己呼喊的“嘴巴”。
通过在隧道结构内部署超过300套5G物联网感知设备,同时依托STEC云物联服务平台强大的数据计算存储支撑能力,目前,隧道股份已全面实现了对大连路隧道设施关键信息的采集、解析和接入。这些感知设备就像隧道的“声带”,一旦发现异常,就“主动发声、自由报警”,让管理人员及时获知风险隐患信息,第一时间开展维修处置。通过这项技术,隧道管理人员不仅掌握了大连路隧道健康变化趋势,还能根据数据预知、预判隧道健康状态和潜在风险。
借助物联网技术,在这些领域已经实现了数据采集:
隧道结构位移监测数据
环境监测数据
视频监控数据
GNSS卫星定位数据
高频振动数据
结构发生偏移、高频震动“内伤”、环境发生变化……所有信息及时掌握,快速处理!
探测:让隧道拥有“雷达耳朵”
在大连路隧道内,还有一个特殊的“雷达耳朵”——高频交通大数据雷达。只要车辆进入隧道区域,就被隧道内的“雷达”捕捉定位,并将车速、位置、车型大小等信息实时分享给隧道内行驶的其他每一部车辆。这在无人驾驶普及后,将为无人驾驶道路的必备功能。
未来,借助大连路隧道的“雷达”,在隧道内的无人驾驶车辆不仅能够感知自己周边的车辆行驶状态,还能通过5G网络从隧道股份获取到整条交通线路上的车流情况,实现车载AI的主动安全控制与路线管理。这对城市地面道路、高架快速路以及地下空间等设施的智慧运营都具借鉴意义。
传输:按上最高清的“眼睛”
在传统的隧道养护作业中,当一线 *** 作人员发现设备故障或部件缺损,往往需要采集现场资料并数次折返控制中心,通过后台技术人员查阅基础资料、确认故障内容后,再实施修理或部件替换。这种模式不但响应慢,也需要多次影响隧道内交通,给市民带来了不变。
现在基于AR技术和5G网络的覆盖,隧道股份城建信息为一线 *** 作人员开发的AR智能眼镜,能够将实时数据“叠加”在真实环境中,实现“边巡边控”。
当发现设施异常后,带着AR智能眼镜的 *** 作人员所“目视”的所有影像、听到的所有声音,将通过5G网络实时回传至后台技术中心,技术人员即刻对问题作出鉴定判断、给出修复意见;对于一些小规模维护作业,甚至当场就能得到解决。
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隧道运维作业的敏捷度,同时也降低了隧道内施工作业的频次、时间,减轻了公共交通负担,让日常维护“低影响”。
当然,除了数字化领域的技术蝶变
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模式
也已在大连路隧道全面铺开
依托5G加持
实现对隧道更高精细度的管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