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触摸屏已经不算什么新鲜的技术了,触控显示屏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机交互输入方式的显示屏,与传统的显示器、键盘和鼠标输入的方式相比,触摸屏的输入更为简单、直接、方便。无论是各种查询机、KTV点唱机,还是我们的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产品,都拥有触控显示技术,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十分普及,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0年苹果公司的ipad 1与iphone 4的热卖,由此拉开了移动终端创新战争的全面引爆,转眼间具有触控屏的智能手机全面占领市场。在中尺寸方面,2012年末微软公司推出了全新一代 *** 作系统Windows 8,专门配备触控显示器的Metro界面,它直观简洁的 *** 作方式直接刺激了新一代多点触控电容式显示器的研发。而2013年推也出了不少触控笔记本,虽然其灵敏度几乎和手机无差别,但由于系统、 *** 作习惯、价格等因素的限制,触控笔记本遭到了市场的冷遇。
时至今日,触控笔记、电脑都没能占有太多的市场份额,这种尴尬的情况与小屏市场的激烈竞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凭借移动智能触控手机市场的打开,触控显示一跃成为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成为显示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触控显示技术从最早的点阵式红外线触摸技术,到单点触摸的电阻式触屏,再到当下最为流行的多点触摸式电容屏,乃至最新的3D Touch技术的概念。一路走来,触控显示屏所需要克服的技术难关无非是更大尺寸的触摸板以及更高性能的处理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显示和触控领域将有怎样的前景和变革?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目前,全球重要的触控显示面板生产厂商集中于日韩、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触控面板产业链,主要由上游材料——玻璃基板、PET薄膜、ITO靶材,中游材料加工——化学材料(胶材、软板、控制IC)和面板制造,下游触控模组以及最终的各种电子产品组成。一般而言,电子行业所关注的触控屏产业链主要是中游的传感器(包括ITO 玻璃、ITO 薄膜),以及下游触控屏模组。
总体来说触控屏幕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横跨了将近20个次产业。由上游元件来看,触控感测IC、微处理器、韧体三者间紧密结合成为触控控制器。另外还有传感器等,这些上游元件组装之后才能成为触控面板。加上表面镜片和显示器成为触控屏幕,而表面镜片的贴合是良率的关键所在。
触控面板按照感应技术不同可区分为电阻式、电容式、光学式、音波式四种。其中光学式、音波式发展较早,但由于使用的限制,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及应用。目前电阻式、电容式的触控技术发展十分普及技术也发展的比较成熟。以电容式触摸面板为例,开发过程需要驱动IC厂商、整机厂商、触控屏厂商、 *** 作软件厂商等多方一起合作,定制化程度非常高。
电容式触控面板要实现精确定位,需要解决干扰问题、校正任务工艺缺陷,因此也需要做十分深入的定制化。同时,电场感应驱动的抗干扰性和ITO镀膜工艺的均匀性很难在短时间有大的提高,因此电容式触摸屏的定制化程度很难降低。
触控屏模组三个组成部分传感器(Sensor)、盖板(Cover Lens) 和控制器(Control IC),三者地位同等重要。
作为一个高度定制化产品,每一款产品的生命周期却非常短,这就要求生产商必须有足够快的爬坡速度,在出货量最集中的前三个月内就能迅速将良品率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才能够有经济效益。尤其现在手机整机厂商要求触控屏模组厂商将触控屏和LCD显示屏贴合好后再出货,因此对触摸屏厂商来说快速提升良品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因如此,电容式触控屏的技术壁垒很高、产业化难度非常大。触控屏模组三个组成部分传感器(Sensor)、盖板(Cover Lens) 和控制器(Control IC),三者地位同等重要。其中控制器厂商介于传感器和下游客户,在推广触控屏的过程扮演重要角色,传感器领域则是目前涉及公司最多的。
具体到传感器产业,尽管触控屏生产核心技术和领先工艺集中于日、韩、美国及台湾地区,但随着国内厂商技术和工艺进步、成本优势日益明显,已经出现产业转移。长期来看,由于电容式触控屏高度定制化,产业链分工的形式比垂直结构更有效率,因此传感器代工厂在产业链中始终会有一席之地。因此,随着电容式触控屏需求的增长,传感器代工厂定能拥有光明前途。但是当行业供需达到平衡时,由于模组厂商对其依赖度减弱,传感器代工厂的地位将会比现在下降。所以,对传感器代工厂来说,长期需要往上下游拓展来加强产业链地位。
触控显示技术的发展涉及到相关的整个产业链,所以,其发展也离不开产业链中上下游领域的整合。比如在触控产品的材料上,上游技术基本掌握在欧美、日本业者的身上,中游材料加工则在日本与台湾地区,下游面板的贴合、压合、测试,则在台湾和少部分在大陆完成。触控显示产品扩大发展规模,势必牵动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定位和重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