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智能汽车,最有代表性的说法莫过于此。一直以来,汽车厂商和研究者们所做的工作,都在把汽车往可以驾驶的手机这个方向改造。把汽车视作移动互联网的一部分,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之一,是当前业界的主流观念和做法。
车联网是怎么来的?
1886年,德国人卡尔奔驰把内燃机装到一辆三轮马车上,汽车诞生。 100多年来,人们不断用想象力改造着汽车。为了更多的动力,人们用想象力创造了涡轮增压,为了更舒适的驾驶,人们创造出液力变矩器,创造出自动变速箱;为了更舒适的乘坐,人们用想象力创造出越来越精巧的悬挂,从钢板d簧到扭力梁,多连杆,从电磁悬挂到空气d簧,想象力引导人们作为人们的代步工具,不断向前发展。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面,人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改变着汽车的躯体。而除了车辆本身,人类也不满足于枯燥的驾驶,想象力让人们把收音机装到了汽车的中控台。然后从收音机到卡带,到cd机到mp3到再到导航。
其实,汽车上的车机与其它设备是同步的,收音机是从卧室搬到汽车上面的,卡带与CD也是如此。而当人们进入PC、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这些东西与汽车结合就产生了车联网。车联网是移动互联网向汽车的延伸,与汽车使用场景结合的结果。
车联网画了很多年大饼,汽车厂商却在包饺子。
现在,有人开始质疑这种看法。
中国的厂商还在谈论车机和手机的交互,有点low。
在最近一次车联网交互体验的分享会上,梅花网研究院执行院长程然引用一位国外研究者的话说。
交互之罪
把车看作移动互联网的一部分,必然带来入口的抢占、流量的争夺。正如当初网络终端从PC向智能手机转移一样,很多人把汽车智能化看作互联网的又一次变革。但是在智能汽车的三条主要技术路径——电动车、车联网和自动驾驶上,车联网这条道路仍然走得跌跌爬爬。
单从现象上看,车联网的竞争已经从高端车型渗透到中低端车型。各种车载互联系统满天飞,似乎一夜之间马路上跑着的全都是iPhone了。
不装一个车机,简直不好意思开上路。
但是,厂商在这边大干快上,那边却是消费者对各种“车机”的不满。诸多车载互联系统的 *** 作复杂得让人难以忍受。正在听着歌,想改一下导航目的地设置?从音乐播放界面退出,进入导航界面,停止当前导航,重新输入目的地,开始导航……算上输入、选择、确定的一系列交互动作,要和车机的屏幕搏斗半天。
交互设计近乎反人类,功能上往往又有点瘸腿,看起来高大上的车载互联系统常常干不过下面这种几十块钱的解决方案:
mobile-car
如何把车载互联系统拽回来?专注于交互体验设计的Faceui产品咨询总监朱佳明认为,要从使用场景、用户需求出发,梳理人机交互的行为规范,从而提升车机的交互体验。
程然提出交互设计要让驾驶者的注意力分散最小化,用最优直觉的原则进行设计。换句话说,能用语音输入的,就别手写加拼音;能用语音告知的,就别让人看大段大段的文字。此外还要提高系统的效率,一要和车内系统高度集成,二要和车外交通信息实时互动。
我们要什么样的车联网
加快车联网布局是车企的美好愿望。
可是这个愿望在落到实处时,往往变成了向车机内加入越来越多的app。视听播放、导航自然早已成为车机必备应用,现在QQ、微信这种社交软件也成为车载互联系统的抢夺对象。包括宝马在内的多家厂商,都渴望把微信放到自己的车机上。
车机正在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臃肿。这是一种包饺子的做法:把各种看似很美好的app剁巴剁巴,全部包进来。
人们在质疑:
开车时,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功能吗?
说完全不需要,肯定不真诚。毕竟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生活的绝大部分场景,开车自然也不例外。如何在满足移动互联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安全,正是业界需要思考的。
反正,手机支架现在还不能扔。
车联网有什么好处
车联网就是要运用各种科技手段的协同配合,从而使车内形成局域网, 车和车之间实现联通,车和人相连,车和路连接,车和互联网相连,使汽车成为互联网的又一个智能终端,通过车辆数据收集——汽车网络互联——云中心控制调度 这三个步骤,从而实现车、人、路三者数据的互通,并最终实现智能交通、智能汽车、智能驾驶等功能。
它可以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为汽 车提供精准的定位,并利用车载终端接收实时的智能交通系统的信息,同时也发送汽车的速度和位置信息,反馈汽车所在道路的交通拥挤程度和车速。为车主提供实 时导航,避开拥堵地区,选择最优路线。另外,精准的汽车定位,可以让车主知道自己车子的位置,并且直接通过手机地图规划出步行导航路线,指引自己找到停车 位。如果车辆遭遇抛锚、爆胎、电池没电等需要拖车的情况也可以让相关人员找到自己的车。
举例来说,如果出现紧急交通情况,比如车辆碰撞、逆向行驶、违规超车等,车联网会通过发出警告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通过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行人之间的通讯,充分保证驾驶员、行人和汽车的安全。
除此之外,相关企业还在开发车联网运用的最高层次——无人驾驶。据了解,这个技术目前仍在场地测试阶段,还需要时间运用到实践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