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这是国务院在2015年5月19日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全文的开篇之句,言简意赅,反映出国家对从制造业大国成为强国的决心。其目标也很明确,用3个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第一方阵”(目前美国为第一方阵,日本和德国为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和韩国为低三方阵)。
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以大量廉价劳动力和高度资源消耗,换来拥有最完整的供应链条,是唯一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部门类别的国家(所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种类和525个小类都有企业覆盖),也换来养活数以亿计人口的经济成果。但是从制造企业的利润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看,我国的制造企业远没有达到强国水平,而我们的痛点也是相对明显(创新能力、产品质量、资源环境损耗、产业结构、基础自主度、国际化程度等)。
二、两化融合催生工业互联网
要成为强国,意味着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无论是最终产品还是其上下游产品(零件/设备)企业,都需要能与强国的企业在全球范围中竞争而不落下风。这需要每个企业强化自身的研发、生产和运营管理能力,也需要企业间特别是上下游之间的协同,进而达到全行业互通,形成“团队”效应。这样,每一个企业在外竞争时,都能处于自身能够达至最优的状态。
在当今社会协同充分竞争的时代,制造型企业要想在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具备智能制造、生产管理和运营管理决策、上下游资源协条以达到设计和生产上协同等重要能力。从1958年第一台数控机床的研发成功(清华大学)和1979年第一个MRP生产管理系统的引进(沈阳鼓风机厂)开始,中国制造企业对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的科技的追求一直持续,也取得巨大进步。这些科技的使用主要在企业内部,直到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出现,在产生海量数据的同时,也使得企业上下游之间在生产原料,设备运维,供需库存匹配上的联通变为可能。各领域的信息化科技包括大数据分析、BI、深度学习等也逐渐得以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产生更大的价值。
这些科技的出现,使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有了新的意义和更多的可能性,而“工业互联网”也成为实现两化融合的一个重要科技手段和载体。
2017年,国务院常务会印发了《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指导意见》,更明确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方向。制造本身虽然说是“线下”的活动,但是利用现代信息和数据技术–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各类终端、深度分析、AI、安全等– 工业互联网要把智能(制造)设备和专业人员通过企业内外部“流程”连接起来(设备和人、人和人、设备和设备),把各种分析能力赋予给设备和人,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并且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以达到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和满足市场对智能化和定制化生产的需要。可以说,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制造2025》中所提出的的创新能力、产品质量、绿色制造、产业结构优化、国际化和强化基础(就是提高对零部件、材料和基础生产工艺的自主度)等目标的成败。
企业中无论是创新研发、智能制造、生产运行、业务管理、市场销售还是维护服务,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 在过去传统的制造业信息化进程中,最早被关注的是研发、制造、生产、运行和业务管理等环节,其产生数据都被加以利用。
在工业互联网的工作开展过程中,除了加强以上这些环节外,也看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有效利用了设备运行和环境产生的数据,大大激活了机器设备维护的效率,甚至带来企业间协同和业务模式的变化。
三、“产品信息”是制造企业重要资产,产品信息管理尤为重要要做出最准确的决策,所有环节的数据都应该被采集和分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的数据,洞察就可能不够全面,决策质量也可能受到影响。至今为止,有一类数据在过去信息化的过程中,并未受到重视,这就是“产品信息”和“用户使用产品信息时产生的行为信息”。
所谓“产品信息”,是指那些被企业用于市场营销用途和被企业的客户获得的有关该企业的有用信息。此等信息对于客户做出有利于向该企业购买和使用其产品起到重要的决策作用。“产品信息”不单包括一个产品的详细尺寸、外观、参数、配置、运行环境要求,以及相应的外观描述和使用安装指南等信息,同时也涵盖其他对帮助客户了解企业有用的信息(如公司介绍、解决方案、建议书、服务、成功案例等)。
任何制造企业的核心,定是穷其力研发和制造最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成功需要被市场客户接受,和被用户有效使用。而“产品信息”正是承载和呈现出产品研发团队精心打造的产品价值的“工具”。
好比研发团队有最精密的设计图纸、生产团队有最准确的生产工艺数据,市场销售团队需要有最能展现产品价值、功能和配套参数的信息,方能打动潜在客户,让用户知道如何利用该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到营销和配套使用,信息需要环环相扣,才能形成一个闭环,“产品信息”的重要性当不下于设计图纸或生产工艺数据。
除了用于营销之外,这些“产品信息”还有以下一些特点,对工业互联网贡献甚大:
- “产品信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向专业用户提供准确及时(更新)的数据,方便选型,配置对的机器设备,是企业间、垂直行业里上下游之间交互的重要工具。当“产品信息”被更有效的管理起来时,将会对企业间上下游带来协同效益。
- “产品信息”属于公开/半公开信息,企业愿意向专业用户提供,这使“产品信息”被置于公有云上的门槛降低。当及时更新和有统一格式的“产品信息”被大量聚集起来时,可以为各制造行业的专业用户提供方便快速的查询和访问,加速知识分享和学习,刺激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当“产品信息”被客户和专业用户使用时,这些使用行为的信息,也会成为辅助企业决策的有用信息。正如当日本某公司通过传感器和物联网发现卖出去的挖掘机使用率低下,判断出今年客户的开工不足,明年的市场肯定有问题的同时;通过用户对“产品信息”的浏览和阅读行为,企业可以发现市场对某类产品或功能的兴趣,从战略上可以帮助产品决策,从战术上可以提升营销精准度和销售效率。
如果认同“产品信息”是企业重要的资产(asset)之一,那么对“产品信息”的管理也就成为企业需要投入的工作。产品信息管理(PIM – Product InformaTIon Management)的概念,在西方国家已经存在一段时间,和ERP、CRM、HRM、SCM、PLM等同属于企业管理范畴之内,只是因为PIM的企业外联属性,需要依赖更多的互联网手段,使得它被企业关注的速度不如其他系统。
完整的产品信息管理(PIM)概念,包含了针对“产品信息”处理的6个元素:
-采集。将不同部门的有关产品的信息收集,集中管理,预备后面的“产品信息”数字化制作。制作后的“产品信息”,将会上传至云端,方便以后的信息更新和继续采集。
-制作。通过科技手段,将采集的信息做数据化处理,以达到准确美观、使用方便和管理方便的目的,为后面的展示、传播和统计做预备。
-管理。 对“产品信息”本身、使用“产品信息”的各种人员,以及对使用系统的方法规范管理,包括信息归类、发布、更新、访问权限、使用权限等。
-展示。根据企业的行业、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展现产品的特点和差异化价值,需要考虑到使用者阅读查询习惯、各种智能设备、前端应用和网络速度等因素,提高用户体验。
-传播。 方便、快捷、及时的把用户有兴趣的“产品信息”,以最快速的方法让目标用户获得。需要考虑文件格式、智能设备、前端应用和网络速度等,既要支持点对点的传播,也要考虑到面向大众的传播。
-统计。 追踪“产品信息”的被使用情况,和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行为,进行分析,帮助产品和营销决策。
总的来说,PIM的作用在于“激活内容”和“助力销售”两大方面。 在传统制造企业里,“产品信息”很多时候散落在企业不同部门、不同人员手里,以不同形式格式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而且很多需要被更新的文件不同步,信息的版本和使用阅读的权限也没有被有效集中管理。传统的制作方法,往往也无法让产品的特点和复杂的组成,有效的呈现去吸引客户,因此PIM的第一个目的是要“激活内容”。 而当“产品信息”的内容就绪后,企业应当开始善用信息,让市场销售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提升效率和效果。从面向大众的推广,到线索的追踪,以及销售人员和用户有关产品信息的沟通,PIM需要做到“助力销售”,方能够体现其真正价值。
当前,国家和各省的2025计划相继推出,主要围绕在智能制造和生产研发管理等领域,对工业互联网的建设也是如此要求,对“产品信息”的重要性和使用考虑并不足够。 笔者从事PIM工作的研究和推动多年,建议制造企业和产业加强对“产品信息”和PIM的重视和使用。事实证明,已经有部分的领先企业(包括强国的企业)初步部署了PIM,并且带来的营销和销售效率和效果的提升,也提高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竞争能力。
此外,随着更多的企业部署PIM,大量的产品信息数据(包括上下游企业的)都会累积在位于公有云上的“样本库”内,形成一个庞大而且准确和及时更新的产品信息“库”,让工业制造业内上下游的专业人员得以快速而准确的获得有用的信息,促进他们的产品或生产流程设计工作,提高协同效率。
海量的有效“产品信息”、设备运行数据、企业生产管理数据等,都应当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将会共同有力的支持《中国制造202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