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规划纲领《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在前有“互联网+”创新方略、继有“新经济”方向展望,以及“供给侧改革”具体举措等集方向与策略并举的改革创新框架下,《中国制造2025》无疑是实现中国制造业弯道超车、实现经济创新增长、夯实根基的重要战略规划。
而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有10余处提到“汽车”,彰显了对汽车制造的高度关注。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政策的春风必将为中国汽车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健康发展带来强大推动力。创新已是汽车制造产业不可回避的选择。《中国制造2025》汽车部分的主要执笔人之一,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把未来汽车产业智能化场景的实现看作是制造业永恒追求的极致实践。“它不是一场渐进式的改良,而是一次具有颠覆意义的变革。这个看似遥远的场景,德美日正在追逐,我们不做就会被淘汰”。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翘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集团之一。截止到2015年,一汽集团以801.94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107位。在集团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业务的持续创新、服务的精益求精、数万员工的高效协同成就了“一汽”的繁荣,而信息技术就是支持这种繁荣永续的重要力量之一。
一汽集团的车联网时代一汽集团作为产业的领头企业,一方面具有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实现创新增长的天然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基于向服务转型、业务创新带来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创新信息技术的成熟为一汽诸多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智能化是重要着眼点,成为制造业转型、创新、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成为汽车产业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成为改变传统制造业的重要手段和变革力量,联网化、智能化无疑是汽车产业未来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因此,有业内人士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布,代表着汽车产业即将进入车联网和安全时代。
然而,自2010年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暨中国物联网大会上第一次出现“车联网”一词以来,汽车产业对“车联网”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并将其视为实现产业突破,提升竞争力的下一个支点。事实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信息技术的车联网概念已经出现多年,但其与通信等基础设施大环境以及创新IT技术紧密关联的特点,使得其在发展的前期,依然不能突破传统信息化模式的制约,很多车辆管理软件层出不穷,但是多数系统都无法满足高并发高频率接入需求。
在部署华为车联网解决方案之前,一汽集团原有的车辆管理系统正面临着企业转型及业务发展的莫大挑战:系统容量和性能无法支持一汽集团年销量20万辆以上的车辆信息接入;已运行10年的系统相对固化,难以叠加新的业务;系统架构平台功能差,新业务开发周期长,开发工作量大;不同车型系统迥异,维护复杂,且难度较大。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困惑,构建一个开放、灵活、高性能的车联网平台,成为一汽集团向智能化纵深的重要一环。
华为车联网方案提供的良好途径基于华为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诸多方面良好的技术能力及实践经验,华为车联网解决方案具有系出名门的良好基因:通过统一的API屏蔽不同车型的差异,自由选择服务开发商,快速导入新车型、开发新业务;嵌入式大数据实现CAN与传感器数据解析、实时车辆监控与跟踪、实时消息订阅,更加灵活地支持多种业务实现;业务编排快速定义新业务流程;构筑端到端的车联网安全框架。
在助力一汽集团实现车联网战略的过程中,华为车联网解决方案开放、灵活、强大的功能,不仅解决了一汽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也为一汽未来的智能化创新升级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结合一汽集团年销量20万辆以上产生的海量信息,以及原有车辆管理系统存在的接入大容量车辆信息的挑战。华为车联网解决方案能够支持千万级终端秒级传输和数据上传,以及大数据,海量事件实时触发。对持续上传的海量的车况和行车数据,实时进行车况诊断建模分析、异常行为建模分析、根据用户位置和请求进行潜在需求和商机匹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各种维度的分类、汇总和分析以满足多种商业模式的需求。
一汽集团现有车辆管理系统老旧,已经运行10年,难以叠加新的业务。此外,老系统开放性弱,需要和汽车生产规划强绑定情况下,经过很长的开发周期并消耗很大的工作量,才能开发出新业务,无法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而与此对应的是,华为车联网平台开放性能强,能够适应一汽集团新业务快速定制,降低开发成本和周期 。通过统一的API屏蔽不同车型的差异,自由选择服务开发商,实现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基于配置与即插即用的设计,IoT Agent屏蔽车型差异,能够适应不同车机终端,帮助新车型快速导入。
与此同时,面对一汽集团不同车型采用的众多小烟囱子系统,华为车联网解决方案为一汽集团提供乘用车和商用车统一架构支持不同业务需求;支持乘用车系统和商用车系统统一平台接入,共享服务资源;支持各应用系统共享统一的基础能力,新业务开发基于平台API快速完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适应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新经济”形态,信息技术无疑已经成为必选项。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信息技术,又为制造业智能化、互联网化提供了良好的实践途径。一汽集团与华为的携手,为我们完美诠释了创新的力量,也为汽车产业智能化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版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