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治理模式是否会因为疫情而改变

智慧城市的治理模式是否会因为疫情而改变,第1张

本文列举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6个特点,并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对社会和智慧城市的新理解和治理模式进行探讨。

针对6类典型问题,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治理模式的应对策略设想,并结合这些功能性应用,提出了在未来开展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建设方面的3个主要建议。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6大特点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等。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具有6个特点。

第一,成因的多样性。现象易发现、致因却难确定,容易造成社会恐慌;比如,各种烈性传染病,以及动物疫情、致病微生物等符合这类特点。

第二,分布的差异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存在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差异;比如SARS、新冠肺炎等往往发生在冬、春季节。此外,我国传染病情况在南北方有所不同,根据人群流动特征也呈现城乡空间差异。

第三,传播的广泛性。当今社会,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呈现出快速、大面积扩散风险的趋势;随着交通方式的多样性和便捷性,传染病的传播方向、速度和全球化日益明显。

第四,危害的复杂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但对人的健康有影响,而且对环境、经济乃至政治都造成很大影响。

第五,治理的综合性。针对事件,需要技术和投入相结合,需要直接救治和间接防护相结合,需要主要责任部门和其他的部门相结合,需要国际和国内相结合。

第六,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严重。处理不好将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危机,出现社会重大舆情,甚至影响到国家安全。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对于中国的影响非常大,中国政府采取了举国体制来应对。湖北省和武汉市地方政府在初期应对传染扩散和医治方面的经验和措施不足,因此造成了更大范围的传染扩散,使应对该事件进入了医疗资源挤兑阶段和结合春运的扩散状态;但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直接指挥下,武汉做出了重大牺牲,采取了封城、地毯式排查和集中救治等举措,各省市也开启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模式,从中央到地方举全国之力开展了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战役,为保护世界各国人民做出努力和重大牺牲。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在武汉这个集中爆发地,还是在其他非疫区省份的联防联控中,社区治理和智慧科技手段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比如在浙江启动的健康码,上海开展智慧社区人脸识别等安防措施进行社区管理、北京市采取的蔬菜等生活物资登记,天津采取的“津门战役”进入公共场所都要扫码登记等等。

这些智慧科技应对得益于中国前一段时间开展的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工作。智慧城市是将数字城市与物理时空城市实现交互感应的城市模式,将城市的系统和人们需求与服务之间的交互打通,全面提升资源配置和运用效率;数字城市强调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智慧城市强调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应用的交互感应。建设智慧城市,首先需要建设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基础,城市数字化的实现是主要手段;其次,在构建物理城市与数字城市映射和实时交互的机制时,就同步建设形成数字孪生城市,将该映射用于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中,实现城市、人、物体的交互感应,城市中固态资产和流动资产的优化决策等智慧化应用,即为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中国相对比较早地就提出了建设数字城市,大概在2000年左右,在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1998年提出数字地球后两年,中国的近百名市长与近百名IT精英在“二十一世纪数字城市论坛”期间共商大计。2010年,IBM正式提出“智慧的城市”愿景。2012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创建“智慧城市”。到目前为止,中国积极参加国际领域“智慧城市”系列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国国内的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居等国家标准体系也在国务院工信部和住建部等部门的领导下有序开展。在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上海、杭州、北京、成都、重庆等城市均比较积极,尤其是上海的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运行中心建设较为成功,南码头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初具规模,各项智慧服务设施较为齐备、80多个社区建设成规模、运行良好;上海的长宁区等各区的智慧社区也在开展示范建设。北京市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石景山古城街道的滨河社区智慧社区建设也在持续开展;杭州的滨江区和西湖区等各区均在探索建设智慧社区平台;成都市成华区青龙街道开展了智慧社区EPC闭环打造模式探索。

对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数字城市、孪生城市、智慧城市的建立离不开智慧社区的建设,只有每一个社区实现智慧化管理和治理,在基于城市公共服务运行规律上再形成智慧化治理体系,才有可能形成智慧城市的治理体系,如果中国的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的治理模式的建设工作再加快些、再深入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举国动员能力就会强很多。受这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启发,在中国下一步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中有如下建议:

第一,在社区和城市层面增强物联网大数据采集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各级信息云平台建设,就可以全面掌握社区居民信息和强化出入管理,如果再结合个人健康状态和变化进行大数据管理和进行行踪轨迹分析,就可以全过程掌握基于社区管理的人员流动信息,借助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帮助,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工管理人员,或者使一定规模的社区服务人员可以最大限度的服务更多的人口,从而增强在应对疫情的决定性战场—社区治理层面的能力;在建设信息平台的同时,应保护居民信息的隐私,通过法律手段和技术措施保证隐私不泄漏,有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同时保障数据安全。由此建立起的一个安全、可靠、有效的数据平台将对疫情防控起到关键作用。

第二,对于每个个体形成数字码映射数据库,基于社区、街道和行政区形成每个城市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结合城市信息管理系统、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和全国交通信息系统(综合交通,陆海空等各类流通渠道),就可对全国民众的流动情况就可以有较为精准的追踪,对城市的交通管理和人员流动就可以掌握情况,进行充分调度;

第三、结合着社区和人员流动管理,在智慧城市中将对于基于每个社区的个人和家庭因为隔离而形成的物理和信息孤岛,都有一个数字镜像在智慧城市中进行有序的管理,并通过智慧城市管理模式,将个人和家庭的需求反馈回来,就可以在应急状态下对挤兑性物资按照需求程度等级进行分配,对其他生活性物资以社区为单元进行结合社区管理的物资配置,满足家庭与个人的基本需求,保障整个社会体系正常运转;基于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进行的政府治理,将为公共福祉创造更多的可能性空间。

第四,对于应急的物流供应链和物资储备与分配都可以进行较为精准的配置和投放,链接全国各智慧城市的生产和物流环节,形成高效率、短运距的物资供应配置体系,物流的送递可以采用人工智能化机器作业+人工辅助的方式的精准投递,实现人、物资最为优化的配置,强化配置效率和物资到达速度,以更快、更准、更有效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由此带来的资源高效配置将带动第二、三产业的深度发展,进一步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为企业带来新的商业利益,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五,基于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远程医疗体系,结合基于社区的诊疗筛查体系,就可以实现分级诊疗和筛查,基于社区或者街道这一层级的一般患病、普通发热和感染发热的分级筛查和会诊,对于医疗资源既实现了分级调配,又可以实现会诊的一对多(一个专家组对很多的病人)分期诊治,就可以把交叉感染和人们因恐慌求医而产生的盲目流动并引发更多交叉感染的概率降到最低。

第六,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下的工作模式支持分布式办公和网络视频会议等SOHO模式,数字货币和无现金支付支持远程、无现金支付和交易功能。对于在疫情影响下可以采用这样工作模式的企业的复工复产有巨大帮助,即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支持下,把原有的楼宇经济工作模式由集中式变成分散式,可以将大量的第三产业工作模式实现d性和灵活化,可以使比较多的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城市复工复产。同时智慧工业的一些技术应用(如机器人生产线等)也对第一产业中工业生产尽量少的人员集聚和交互提供了支持。当然,上述智慧城市各类基础设施有效运行和各项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强有力的电力、通信、物联、信息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更有赖于一个合理的政策框架设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支持。

从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启发下,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形成智慧城市的治理模式非常有必要。经过这次危机,将形成中国人民和几代人的共同认知和记忆,未来推进智慧城市的城市治理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将更容易被所有人所接受。政府可以总结经验,努力转危机为机遇,在智慧城市治理模式下快速推进我国的城乡进入现代化治理模式,尽快形成以全信息技术产业+全工业制造门类相结合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为基础的生产体系,尽快形成基于智慧城市治理模式下的举国运行、管理和动员体系,增强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

智慧城市治理:下一步是什么?

由这次疫情,我们深入思考了智慧城市治理模式的一些新特点,建议可以开展几项工作,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第一,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下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打通国家、省、城市、街道、社区五级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并辅以形成基于社区服务的治理体系,形成“城市大脑”+“社区细胞”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未来城市智慧管理和加强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工作,截止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大量的城市存量信息需要建立起来,固态化的信息建立起来以后,还需要建立流动态的信息,这个就更为复杂了,所需要的信息储量资源大,其运算的资源占有量更大,还需要处理海量大数据的优化算法和相关应用性功能工具,因此基于城市管理的信息系统,除了建立以外更需要较为清晰的梳理出来未来的应用和管理场景,并根据这些需要,研究提出相应的数据处理技术和算法,这样才能服务于城市。这个复杂系统需要采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将之反映出来并支持决策。

第二,全面加强“完整社区”的建设,并实现智慧社区治理模式,完善“社区细胞”自组织生存、社会服务和支持城市运行功能。社区是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群体性单元细胞,也是城市生命有机体的正常运行的基础机构组织。从本次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城市治理模式看,社区治理的作用是保证城市正常运转的最基础防线,但是其功能必须是较为完善的,否则无论是正常状态还是应急状态下,作用均难以发挥。

“完整社区”的建设将会全面强化中国城市的现代化治理模式。首先“完整社区”指的是从基础设施服务到公共服务设施在社区层面形成完整性、系统性的体系,相关的设施和服务以及从业者能够满足本社区的居民日常生活和应急管理的需要。在各项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和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的今天,智慧社区的建设也为“完整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内涵。

“完整社区”的建设,需要从城市系统的运行管理和以人为本为核心开展空间规划设计,需要保证城市、行政区、街道、社区四级空间的系统衔接性和嵌套性,在社区空间中根据居民的需求进行合理总体设计,加强社区的防灾空间设计和改善室外环境,空间规划和设施规划要能满足社区日常生活和应急状态下的管理要求。在现阶段,应该从智慧社区的规划设计角度结合“完整社区”的要求开展新建社区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规划设计工作。在规划设计中应采用公众参与的方式,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到共同缔造的过程中,激发所有居民的积极性和认同性,最终形成全民共同缔造、举国共建体系的良好局面,这样就可以实现通过“完整社区”建设,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环境。

第三,全面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快速推进城乡物联网基础设施和数字货币建设,尽快形成以全信息技术产业+全工业制造门类相结合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为基础的生产体系。加强物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于云平台和大数据的云端工作平台建设,加强基于人的数字化的分级分类数字码建设,加快推进数字货币体系建设,继续强化数字支付体系与物联网物资数字化工作,强化各行业、各部门的信息交换和集成应用,基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系尽快形成一个物联中国、数字中国、信息中国、智慧中国,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角度改善现有的生产体系,尽快形成以全信息技术产业+全工业制造门类相结合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生产体系,在本次产业革命过程中率先实现全球突破。

实现这些领域进步,需要大量踏实的工作,从最基础的智慧社区建设起步,将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平台尽快建设起来;接下来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支持下,依托物联网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最终在实现物理应用和现代化治理模式的支持下建设成为智慧城市。

由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关于智慧城市的治理模式的一些思考、设想和建议,对于中国未来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对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和价值。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对于全球的国家和城市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常态化的城市治理都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政府加强全球响应的“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全球形成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科技治理网络与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旨在加快新技术的创新与采用,尽可能消除科技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并确保各阶层人士都能享受技术带来的好处。在智慧城市方面,我们与全球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公民团体等一起打造全球合作的空间,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致力于共同设计政策框架和治理协议-包括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以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增进全球公共利益;我们将与政府和公司共同设计并试用这些框架和协议,并进行快速迭代和推广,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合理转化,从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意义深远。

本文作者

生态市政院总工程师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任希岩 博士

物联网、机器人和智慧城市平台中国区负责人 徐亚敏

机器人与智慧城市平台中国区实习生戴泊夫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ct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6071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9
下一篇 2022-08-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