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乐视跨界切入电视行业,到2018年,几年里涌入电视行业的十多个互联网电视新品牌,如今大多偃旗息鼓,幸存者也声量大降。联想的17TV电视早已不做,看尚(CAN)的团队解散,其他互联网电视品牌陷入难以为继的泥沼。
曾经,互联网电视品牌闻腥而来“靠内容赚钱”的乐视模式也伴随着贾跃亭的跑路而成为一场笑话,被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纷纷离场。
越便宜越无法扩大的内容市场
凭借着大手笔的广告营销和比拼低价,在诞生之初,互联网电视品牌的硬件销售高歌猛进。在资本的加持下,以锐不可当的形式对电视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在这些互联网电视品牌的背后,活跃的大都是文化传媒公司,内容付费的大饼吸引着资本对互联网电视不断的投入。
然而,到了2019年的今天,互联网电视内容的付费市场依然没有活跃起来。作为当前国内互联网电视最大的品牌,小米2018年第三季度显示,互联网收入47亿元,而电视业务的贡献则仅为5.4%,不到3亿的收入。而其他互联网电视品牌,能够在内容市场分食的利润就更狭窄了。
归根结底,互联网电视比拼低价的硬件手段在获得付费用户上天然不足。虽然依靠价格战可以把硬件销售做的很好,能够获得广告商的青睐。但对于电视观众群体而言,对于广告的印象普遍不好。同时,依靠互联网电视广告获得成功的案例也是屈指可数,使得广告商在投放广告时会变得更迟疑,而2018年的P2P平台暴雷,也进一步的打压了用户对互联网电视广告本就不多的“好印象”。
广告业务是“看天吃饭”,而付费节目能够吸引多少价格敏感的用户购买同样是一个未知数。虽然,在供应链断裂之前,乐视网的付费收入56亿元,超过了广告收入,“内容赚钱”表现已经不错。但乐视在进入互联网电视前,就已经是互联网影视行业的翘楚。
事实上,想要靠低价的硬件设备打开内容付费市场不是没有可能,但并没有市场想象的乐观。其中互联网收入中,主要还是以互联网广告为主,而不是靠内容付费来打开市场。
推不动的内容付费市场
2018年10月取消票补的政策落地,更是叠加引爆观影需求的下降,导致票房收入、观影人次的大幅下滑。不光票房如此,电商的活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拼多多异军突起,将唯品会,当当等多家电商平台斩于马下,市值还一度超过京东。
虽然内容付费的市场前景很好,但想要激发起消费者对内容付费的热情还是太难。
在2018年,趣头条走向市场,而继趣头条之后,多款“阅读赚钱”的APP登录各大应用商城。在有偿拉拢用户的市场中,想要依赖内容赚钱,互联网电视企业实在高估了市场。
而互联网电视企业的用户本来就是对费用敏感的消费群体,这些客户群体对于内容付费的热情有多大,恐怕只能说是企业期望过高。
事实上,家电网查询爱奇艺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发现,在2018第三季度,爱奇艺会员服务收入为人民币29亿元,同期,在线广告服务收入为24亿元,虽然付费率也是有所上升。但在2018年,我国票房收益已经达到了600多亿的新高。相比于院线,互联网影视平台涵盖的内容更广,设备量也更多,用户数量更多,但收益却远低于票房收入。
抛开体验不说,盗版问题无疑是最大的原因,而归咎起来,还是付费市场并没有发展起来,大量用户没有付费习惯。
消费者不太愿意为内容买单,企业对于内容广告的投入也在收缩。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湖南卫视广告招商遭遇滑铁卢,2019年招商额仅为2018年四分之一。
互联网电视的便宜价格并没法推动内容业务和广告业务的丰收。对于价格敏感的用户在内容付费上比对价格不太敏感的群体意愿会低上很多。同时,喜欢这一类型的内容和愿意为之付费的内容同样是两回事,加之内容市场的良莠不齐,使得内容付费目前还是看上去很好而已。反而是在高端电视中,对费用不太敏感的群体中,会更加容易推广付费内容。事实上,在各大视频平台中,会员相比非会员更愿意购买付费内容。当然,内容付费最重要一点的还是要落到尊重用户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