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是否还有机会?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是否还有机会?,第1张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是否还有机会?,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是否还有机会?,第2张

今年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迎来新一波高潮,犹如枝繁叶茂的大树渗透到各行业的蓝天之中,跃跃欲试服务于众多领域。有人欢呼,人工智能商业应用元年已经到来。

2018年,人工智能领域的另一趋势是大额融资频发。

清华大学近日发布的《中国AI发展报告2018》显示,自2013年以来,全球和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规模都呈上涨趋势。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总规模达395亿美元,融资事件1208笔,其中中国的投融资总额达到277.1亿美元,融资事件369笔。中国AI企业融资总额占全球融资总额的70%,融资笔数达31%。

在业界看来,投融资的热情不减,主要是看中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结合的广阔前景。

然而,有业内人士近日指出,目前国内跟人工智能有关的公司大概有四千多家,但是能够得到投资人青睐或关注,并且愿意投资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一。如果没有后续资金投入,很多初创企业有可能难以生存下去。由于人工智能产生收益的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巨大繁荣的背后存在隐忧。

那么,什么才是人工智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如何才能站稳脚跟而不被市场淘汰?直面隐忧,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机会何在?

隐忧一:发展结构“头重脚轻”

重点突破基础领域,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

早在2015年,谷歌开放其内部使用的机器学习软件TensorFlow源代码,脸书、亚马逊和微软也纷纷发布其工程师用于机器学习的开源软件。似乎AI进入了“免费原材料”时代,人人都可以顺手取材。但是,“国外的开源布局对于我国AI行业发展而言,埋藏着巨大隐患。”远望智库人工智能事业部部长、图灵机器人首席战略官谭茗洲指出。

谭茗洲告诉记者:“开源模式会引导技术方向、路线图,形成开源生态,创造商业模式,这些由发起开源项目的核心利益者掌控,不仅控制行业上层的应用,还控制底层的生态,构建了整个帝国,掌控极大的权利。因此,开源虽是开放的资源,但现在免费并不代表未来不会收费和控制。如安卓系统是一种开源手机 *** 作系统及应用开发平台,而谷歌实际上主导着整个生态的发展。”

谭茗洲认为,若我国企业今后过度依赖目前的AI开源平台,采用大量现成的源代码,仿佛在起跑线上丧失优势,创新及工艺再精深,也是在人家的体系中做零部件的更新改造。“如同温水煮青蛙,今后可能会给行业带来很大影响。这将是最大的隐忧。”他说。

赛迪研究院公布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展望》提出,由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重应用技术、轻基础理论,底层技术积累薄弱,存在“头重脚轻”的结构不均衡问题,使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根基不稳。基层技术积累薄弱使人工智能核心环节受制于人,阻碍重大科技创新,不利于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那么,建立我国自己的AI生态体系,还有机会吗?“当然,”谭茗洲斩钉截铁地答道,“在时间上还来得及,因为国外也才刚刚发展。从国家层面洞悉AI发展态势,重点突破基础领域,针对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加强对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底层算法模型的深入研究,并积极布局影响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前沿基础理论研究。现在国内也有一些小团队在做相关开发项目,有一定潜质,而且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应用开发者、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大体量的市场、蓬勃的创新创业环境等,这些都是国外比不了的。”

据了解,科技部指导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联合深圳鹏城实验室于7月在深圳启动了中国自己的“启智开源开放平台(OpenI)”的建设。

隐忧二:商业应用路径不明确

瞄准市场需求,实现落地是关键

据亿欧智库《2018中国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统计,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获得累计融资超过500亿元,但商业落地百强创业公司累计收入不足100亿元,90%以上人工智能企业亏损。不少业内人士担心,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存在巨大泡沫,或将迎来一波倒闭潮。

《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展望》提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商业化应用路径尚不明确,商业落地痛点突出,致使近期实际商业价值变现难度较大。

谭茗洲指出,“对初创企业而言,人工智能有门槛,创业成本较高。因此,建议企业不要太盲目,要尽快找准发力方向,而AI项目商业应用场景的落地是其成败与否的关键,快速积累核心技术优势,打造商业模式,才能做出真正有市场需求的产品,产生现金流。这也有助于人工智能行业回归理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6353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1
下一篇 2022-08-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