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司(1810.hk)在万众瞩目之下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港股“同股不同权”IPO第一股。为了庆祝IPO,雷军为员工们准备了小米文化内涵的T恤作为庆祝,一件为橘黄色,用拼音写着“傻人有傻福”,另外一件则写着大大的“厚道”二字,寓意“厚道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然而上市首日,小米的运气并不算太好,开盘跌2.35%,报16.6港元,跌破17港元发行价,盘中一度探低至16港元。截止首日收盘,小米公司股价收盘16.8港元,跌幅1.18%。
首日破发,雷军看好长期股价
面对开盘破发,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面对媒体提提问时却表示出乐观:“对于小米来说,踏踏实实经营才是回报投资者的关键。因为最近大市不好,短期股价不是最重要的,长期价格是最重要的。这次IPO从低点开始,未必不是好事。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把公司做好。”
诚然,自“贸易战”开打后,港股便是波动频频,同时随着互联网行业投资逐渐遇冷,小米、映客、同程艺龙等内地企业纷纷密集赴港上市,加深了投资人与管业者陷入集体焦虑。港股大势六月以来便跌跌不休,七月份开局仍未止跌。同时,小米在内地发行CDR遭遇证监会超常规问询,过于严格的审核让小米CDR戛然而止,也或多或少影响到了资本市场的信心。
而小米开盘的估值也恰好反映出这一点,虽然大家心知肚明“小米市值等于苹果乘以腾讯”只是句玩笑话,但行业估值猜测从最初的2000亿、随着上市临近逐渐成为1000亿、700亿,最终上市时473.2亿美元,正是资本市场撇清泡沫、回归理性的写照。
当然,回归理性可以让小米和资本市场彼此看得更为透彻,利大于弊。而雷军仍然可以乐观的面对媒体,是因为从长远看,小米仍然充满无限可能。
长线经营,和米粉交朋友
就在上市前夕,小米的股票受到了互联网大佬的力挺:马云、马化腾、李嘉诚等然都参与了小米股票认购。京东CEO刘强东也在社交媒体力挺雷军,称“要向雷军学习,做到让股民赚钱才是牛逼的事情,去股市割韭菜的没有资格成为企业家。”
在刘强东的一席话中:“让股民赚钱”表现出了对于小米股价的信心,而“不割韭菜”则透露其看好小米长期的发展。
毕竟,从小米首席财务官周受资透露:香港股市以机构投资为主,个人散户只占5%左右。小米上市的意义在于获得更多资本支撑业务扩张。
作为“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自居的小米,最值得炫耀的资本依旧是活跃在MIUI之上的1.9亿米粉。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米粉,都是通过小米“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硬件产品交来的朋友。在获客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小米获得新用户的同时还能保证盈利,这是非常难得的。
此外,不仅手机成为小米业务的核心,小米及其生态链企业还让小米IoT成为全球最大智能硬件IoT平台,目前全球接入的激活设备数超过 1 亿台,连接超过2000万家庭。
不过,虽然雷军宣称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互联网业务营收占比尚不到10%。主要营收来自手机硬件业务,且互联网业务对手机业务增长依赖严重。意味着小米虽然拥有着健全的硬件生态,但在软件闭环生态的打造上,仍于腾讯、阿里相去甚远。
小米从雷军“疯狂的想法”而来,从诞生到上市用了8年,所以小米的互联网营收还需要更长时间“小米加步q”的探索,同样对于小米的股价也要更长的时间方能看出端倪。
“性价比”能让小米走多远?
上市之后,支撑小米走得更远的,可能还是“性价比”。
在今年4月份小米在武汉大学召开的发布会上,雷军郑重宣布董事会决议:小米每年整体硬件业务(包括手机及IOT和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税后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随后又在内部信中称:我们始终坚信,我们的信念——大众消费商品应该主动控制合理的利润——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贪恋高毛利的举措都将走向不归之路。
这一幕,雷军颇有当下院线热映的《我不是药神》主人公的即视感,内心充满了对于虚定价、高毛利的嗤之以鼻,并立志颠覆这一现象的雄心壮志。
所以,这“5%的利润”,既是对于用户的承诺,也是对小米的鞭策,更是小米“去廉价感”的决心。雷军坚信真材实料定价厚道终得人心,小米的标签本应该是“实在”而不是便宜。“实惠是因为贴近成本定价,贴近成本定价的产品就一定便宜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雷军去年曾表示“小米今年一定是世界500强”,而事实也是小米在年初首次登上英国Brand Finance发布了2018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位列455位。至于能否成为《财富榜》上的“世界500强”,借用小米的宣传语“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