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赵伟国:高科技产业“重炮”之路

紫光赵伟国:高科技产业“重炮”之路,第1张

  “我是搞重炮的,他们是搞冲锋q步q的。”说到这两年一连串的并购,紫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伟国打了个比喻。在他看来,展讯通信、锐迪科、华三这些被他纳入旗下的高科技公司就是一门门重炮。 “没有重炮,怎么攻城?”

  对科技创新,清华人有一种执着。由此,清华产业里一直流行着“重科技”、“轻科技”产业之分。所谓重科技,也就是赵伟国所说的“重炮”。

  在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看来,众多的重科技企业,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真正标志。因此,清华产业要集中精力在重技术领域。

  高校产业的生命线是科技创新

  所谓重科技企业,是清华系对高科技含量企业的一种称谓。赵伟国对这个词的理解是,“重科技企业的发展主要不是靠商业模式,而是靠技术驱动。如果这个企业没了,国家很难再有这样的企业。”

  “中国是经济大国,但不是强国。为什么?”赵伟国说,“因为缺乏足够数量的重科技企业。美国的重科技企业可以举出一长串:IBM、英特尔高通、微软、通用电器、波音,中国的重科技企业屈指可数,大一点的有华为,个头小点的有展讯通信、锐迪科、中兴。”

  这种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不仅源于对高校产业的定位,也源于清华系家国情怀的理念。在他们看来,高科技企业才是高校产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强大的根源。

  “产学研”模式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更好地承接。赵伟国说,“国家允许高校办产业,就是为了发展高科技企业。”

  “中关村是怎么形成的?如果没有一院两校(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就不会有中关村。”徐井宏说,中关村最早一批企业两通两海(即四通公司、信通公司、科海公司、京海公司,它们是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代表)都与中科院或清华北大等高校产业有关。当年的联想、四通与中科院有关。北大方正、北大青鸟、清华紫光……无疑,在那个阶段,高校产业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

  徐井宏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还没有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多所谓的高科技产品,都是教授们科研成果的转化。比如清华热能系的“华丰炉”,因为能让煤更充分燃烧,在北方供不应求;计算机系搞出来的“炸鸡锅”,也非常走俏。当时清华大学一名叫李世卿的司机因为出了交通事故,发现汽车的后视镜有死角,就开始进行后视镜的改装。后来他与清华大学水利系合作,生产第一个无死角的后视镜——视清镜,独步一时。

  就是从这些在今天看来几乎没什么科技含量的产品起步,中国的高校产业一步步发展起来。1988年7月,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成立,这是清华大学第一家综合型科技企业,也是紫光集团的前身。当时清华大学的校长兼任董事长。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有过迷茫。清华控股公司副总裁李中祥说,前些年看到有高校产业做房地产、搞金融赚了大钱。那时候正是清华产业发展比较艰难的时候,有不少人动摇过。但最终清华人还是认定高科技产业是高校产业的根本。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清华产业几经整合,依靠技术创新,打造了多个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成为自主创新的一支主力军。

  李中祥说,清华大学有74个院系,遍及应用科学的全领域。以“国家”冠名的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34个。清华产业最大的优势,是依托一流大学在科研、教学方面的雄厚人才基础,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把“中国创造”做实、做强。“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不仅仅关系今天的国计民生,还关系国家未来的战略格局。清华控股要争当科技创新的国家队。”

  迄今,清华产业里有多家公司已成为关键技术领域的“领头羊”。同方威视是世界上最大的安检系统专业供应商之一,其以大型集装箱/车辆检查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安检产品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在世界上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目前已申请千余件国内外专利并在数十个国家注册了商标。中核能源依托清华大学核研院10兆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世界领先技术,抢占了第四代核电技术的至高点。辰安科技在应急平台关键技术系统与装备方面,拥有完整的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取得近百项软件著作权和国内外专利。

  产融互动:创新也要两条腿走路

  如果说以前的清华产业在科技创新领域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发挥清华大学的专业优势、研发优势,那么在2012年后,则在原有的“一条腿”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腿”——“资本、金融”,用收购、参股等方式加快创新的步伐。

  2012年,徐井宏出任清华控股董事长。当时清华控股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资金不再成为清华产业发展的瓶径,而是成为发展的动力。

  彼时清华的金融项目近乎为零,百分百靠实业。“这其实也不符合大企业发展的规律”。为此,徐井宏提出“实业为本、金融为用”,不是用科技金融来做传统金融,而是通过它促进实业的发展,通过实业发展改进金融体系的服务。

  由此,清华产业走上了“产融互动”的道路,有了一系列并购、资本运作,在短期内迅速做大。

  2013年紫光集团17. 8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商展讯通信;2014年以9.07亿美元收购全球第四大手机芯片商锐迪科;2015年5月斥资23亿美元洽购惠普旗下华三通讯51%股权。

  今年7月,紫光集团提出用230亿美元竞购全球第四大半导体存储及影像产品制造商美国的美光科技。虽然这起并购前景难料,但是清华系在资本市场上的“凶猛”表现,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不只是紫光,近几年,同方股份、启迪控股在资本市场上也都屡有斩获。2014年9月,同方股份斥资10亿元从中海油手中接盘海康人寿50%股权,启迪控股于今年携手清华控股、紫光集团斥资70亿收购上市公司桑德环境。

  由是,清华系的概念在资本市场上再次风生水起。其实对于清华产业来说,清华系的概念并不陌生。1997年,同方股份上市,这是清华产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9年紫光股份上市,2000年诚志股份上市。“一个企业集团有3家上市公司,那时就有人说‘清华系’,当时清华产业资产超过百亿元。”徐井宏说。现在清华系有10余家上市公司。

  相隔十余年后,清华系再度风生水起的背后,是资产关系的理顺、战略的调整,更是体制的创新。 “如果没有体制机制的变革,就没有这两年巨大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6592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3
下一篇 2022-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