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丰田汽车已经同意向奇点汽车出售电动车技术。作为回报,丰田汽车将拥有奇点汽车新能源积分的优先购买权,奇点也将加快电动汽车的研发进程。
一个是自主造车新势力,一个是日本老牌车企,丰田和奇点为什么能擦碰出火花,产生交集呢?
站在丰田的肩膀上,奇点上海车展发布iC3
在2019上海车展期间,奇点汽车奇点汽车发布了一款微型智能电动汽车——iC3量产概念车。这款车型目前处于量产概念车阶段,预计将在2021年初量产上市。
据了解,奇点iC3正是基于丰田授权、以丰田eQ为基础开发的一款高品质微型智能电动汽车。奇点在这款车型上引入的丰田eQ平台架构及相关技术,也成为iC3在技术层面上的核心亮点。
奇点iC3基于奇点汽车三电方面的技术和丰田的车型设计,产生的产品有何特点呢?
2007年,丰田在法兰克福车展上推出了iQ概念车;第二年3月,即在日内瓦车展上发布了iQ量产版,而随后的2008年11月和2009年1月,丰田iQ分别在日本和欧洲市场展开了销售。
根据丰田当时计划,iQ EV于2012年在日本高冈工厂生产,第一批车型共600辆,其中北美和欧洲市场各100辆,其余400辆供应日本本土;然而由于用户对里程和充电时间的忧虑,电动版iQ最终仅北美市场和日本本土各保留100辆。其中,北美版Scion iQ EV大部分用于共享汽车领域。
如今,奇点汽车的想法和丰田不谋而合,奇点iC3用于城市短途出行的使用场景与丰田吻合。在丰田的基础上,基于本身的三电优势,iC3充满电后的续航里程也得到升级,将有望超过300km,且全新的电池包可支持快充模式,更符合都市短途出行和共享模式。双方技术和市场互换的背后,是各有需求,那么,自主造车新势力和外资老牌车企的合作能否殊途同归呢?
各取所需?技术换市场能否殊途同归?
丰田此前曾表示,其正在采取不同措施加快在中国的业务,但是拒绝就具体措施作出评论。丰田希望通过扩大制造能力和分销渠道,在中国实现更多的增长、共享更多的技术,此次与奇点汽车的交易就是其中一部分。
目前,新能源汽车双积分政策已开始试行,并从2019年开始正式核算。2018年141家乘用车生产企业和进口乘用车企业中,47家汽车生产企业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为负,其中半数以上为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积分考核上,46家企业积分为0,包括长安标致雪铁龙、华晨雷诺金杯等合资车企以及丰田中国、福特中国等进口车企。
对于丰田等车企来说,新能源双积分政策的实施将会极大地阻碍其在中国的发展。因此,近两年外资车企不断布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除了庞大的市场蛋糕,更重要的是双积分政策带来的压力。
此外,除了丰田面临着积分债,奇点汽车也正面临技术上的瓶颈难题。2018年11月,奇点汽车首款车型iS6正式列入新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不过,由于迟迟没有量产,奇点汽车在众多的造车新势力中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目前,奇点汽车获准使用丰田微型电动汽车eQ的设计后打造的概念车iC3,根据本土需求基于原车型再重新设计,价格中位,续航里程有所增长,这一次奇点能否脱颖而出呢?奇点汽车沈海寅也表示,此次交易将节省奇点汽车研发一款可靠车型的时间和成本,并专注于奇点汽车擅长的东西。
编辑点评:
从双方的合作看来,丰田汽车和奇点汽车双方互换技术和市场的背后是各取所需。在中国双积分政策的压力下,丰田想要获得更多的中国市场,从奇点汽车处能够获得新能源积分的优先购买权。而正处于起点阶段的奇点汽车也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减少弯路,加速电动汽车的研发历程。
站在丰田的肩膀上,奇点上海车展发布iC3
在2019上海车展期间,奇点汽车奇点汽车发布了一款微型智能电动汽车——iC3量产概念车。这款车型目前处于量产概念车阶段,预计将在2021年初量产上市。
据了解,奇点iC3正是基于丰田授权、以丰田eQ为基础开发的一款高品质微型智能电动汽车。奇点在这款车型上引入的丰田eQ平台架构及相关技术,也成为iC3在技术层面上的核心亮点。
奇点iC3基于奇点汽车三电方面的技术和丰田的车型设计,产生的产品有何特点呢?
2007年,丰田在法兰克福车展上推出了iQ概念车;第二年3月,即在日内瓦车展上发布了iQ量产版,而随后的2008年11月和2009年1月,丰田iQ分别在日本和欧洲市场展开了销售。
根据丰田当时计划,iQ EV于2012年在日本高冈工厂生产,第一批车型共600辆,其中北美和欧洲市场各100辆,其余400辆供应日本本土;然而由于用户对里程和充电时间的忧虑,电动版iQ最终仅北美市场和日本本土各保留100辆。其中,北美版Scion iQ EV大部分用于共享汽车领域。
如今,奇点汽车的想法和丰田不谋而合,奇点iC3用于城市短途出行的使用场景与丰田吻合。在丰田的基础上,基于本身的三电优势,iC3充满电后的续航里程也得到升级,将有望超过300km,且全新的电池包可支持快充模式,更符合都市短途出行和共享模式。双方技术和市场互换的背后,是各有需求,那么,自主造车新势力和外资老牌车企的合作能否殊途同归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