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海康内部人员聊天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海康真的不需要媒体刻意去“吹捧”,我们每一个人过的都不舒服,至少没有你们想的那么舒服。”
视频板卡起家的安防企业
2001年,以陈宗年和胡扬忠为骨干的28名中电科52研究所的人丢掉“铁饭碗”,在杭州西湖区马塍路的一层简易办公楼开始了创业之旅,海康威视由此诞生,从事视频压缩板卡的研制及生产。
成立之初的海康嘴里,并没有含着“金钥匙”,甚至不被看好——平淡无奇的企业,没有任何优势。甚至得到龚虹嘉的投资,也是因为陈宗年和胡扬忠是其校友,出于“帮助同学”的理由罢了。但对于海康来说,龚虹嘉帮助不亚于雪中送炭。现如今,龚虹嘉的“帮助”,为他带来4000倍的回报。
海康威视自力更生的头半年,国内市场仍是索尼、松下、三星等洋品牌当道的模拟技术产品,新老技术转换期,海康的板卡销量并不好。而转机出现在“911”恐袭事件后,全球安防意识是瞬间提升,拉动了全球安防产业突飞猛进式发展。
海康威视把压缩板卡引进了监控领域,以节省硬盘存储空间和网络传输带宽的优势,奠定了其在国内板卡市场的领先地位,到2004年,国内份额超过80%,实现2.5亿元销售收入。
随后,海康威视又提早研发嵌入式DVR,并彻底解决了保护硬盘索引文件不被破坏的问题,产品一面世即受到市场追捧。两年后,海康威视又毫无悬念地成了国内DVR王者。到2010年,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硬盘录像机厂商。
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开始采用监控设备,海康威视看准市场苗头,用两年时间解决ISP,弥补了中国安防在此技术上的空白。此后数年,海康威视通过并购安防集成商/工程商,从而打通设备提供商到用户的道路,尊定了全球安防龙头的位置。
外商失利,大势所趋
很多人都说外商的离去是国内安防企业的崛起主要原因,但编辑并不认为这是主要原因,就如海康CEO胡杨忠在采访中所说“只是为了活下去”,相信海康比任何一个安防企业都明白自己的优势及劣势。
为此,编辑对海外品牌离开中国市场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涉及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胡杨忠胡总所忧患的问题。
1、政策改变
国内外的安防环境并不相同。国内安防以政府为主导,而政府的投入通常是数百万起步,如果是较大的工程,则是数千万甚至上亿,其次才是企业和个人用户,而后者所占比例极低。而在国外则相反,政府如果要开展相关的安防建设,手续及相关事务要求繁多,对此国外的安防用户主要是企业及个人用户为主。
而在数年前,国内政府工作由于涉及保密及安全问题,逐渐开始拒绝海外品牌与产品。昔日称霸安防市场的海外品牌无法继续获取较大的营业额,必然减少相应的投入,并逐渐转移市场。
海康威视作为国企背景,必然得到优先的照顾,特别是在国内大力打造平安中国的环境下,海康威视销售额不断得到攀升,与此同时大华、宇视等企业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售后问题
海康产品性能如何?某工程商总工程师说道:“国内安防企业的安防产品性能相差不大,海康也不例外,通常情况下2-3年就会出现显示问题。而国外品牌通常能坚持5年左右,部分高端甚至10年也不会出现问题。”当问其为何坚持采用海康产品时,其直接抛出一句:“便宜,售后稳定。”
海康为了快速布局市场,不但在各地设立办事处,同时在2014-2016年期间大力并购安防工程商和集成商,从而快速把产品应用在各行各业,进一步增加自己的体量,并把售后服务遍布全国。
而这是海外品牌无法比拟的优势,某海外品牌销售人员开玩笑的说道:“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能找到海康的人,但我们自己作为国际性品牌却没有如此庞大的售后能力。”
3、企业方向
对于博世、霍尼韦尔等企业来说,安防不并非其发展重点,更多的是作为业务支撑点发展,当其发展受限时,可随时调入其他部门,从而配合其他部门发展相关的技术。
而对于海康威视来说,其并无太多附属业务,能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安防领域之中,从而在这个行业中不断深入。
“活下去”不是一句空话
在我们欢呼海康威视“击败”海外安防企业勇夺第一的时候,海外安防企业是否焦急?海康又是否敢摆出庆功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