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的死对头,因为太穷才开创出了征服全球的商业模式

英特尔的死对头,因为太穷才开创出了征服全球的商业模式,第1张

  每当说起国外的互联网发展,我们总是不自觉将目光锁定美国硅谷。那么,要说英国的互联网公司,你能想到什么?

  远在美国硅谷之外,被誉为英国最成功的科技公司,敢和英特尔拍桌子的竞争对手——ARM和互联网浪潮中默默无闻的英国一样,低调到很少有人听说过这个名字,但这并不影响他“统治全球”的节奏:

  2011年智能手机全球出货4.7亿部,ARM架构芯片占90%;

  功能手机全球出货6.6亿部,ARM架构芯片占95%;

  硬盘和固态驱动器全球出货7亿,ARM占90%;

  数码相机1.5亿台,ARM占80%;

  打印机1亿部,ARM占65%;

  数字电视和机顶盒4亿台,ARM占40%;

  近年还在向智能家居进军……

  可怕的市场占有率,低调的知名度,俨然塑造了一个互联网科技领域的世外高人形象。然而,促成ARM在全球遍地开花的商业模式,既不是深思熟虑,也不是未卜先知,只是因为初创时的ARM实在太惨太穷了。

生于穷苦的ARM

  1978年12月5日,物理学家赫尔曼·豪泽和工程师克里斯·柯里在英国剑桥创办了CPU公司(79年改名为Acorn计算机公司),主要为英国供应电子设备。

  Acorn很幸运,也非常不幸。幸运的是,Acorn正好赶上个人电脑这波潮流。尤其是1982年,由于BBC《强大的微处理》纪录片的造势,公司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BBC与Acorn合作的BBC Micro一炮而红,一下子盈利860万英镑,Acorn因此有了“英国的苹果电脑”这一称号。

  在此之后,Acorn迈上悲惨之旅。

  "一台售价500英镑的机器,不可能使用100英镑的CPU!"开发新机型时,又慢又贵的摩托罗拉处理器让Acorn望而却步,掉头申请和英特尔合作,又被拒绝,只能赶鸭子上架自己研发。

  花了18个月才做出来的ARM1,和同年英特尔发布的386处理器相比,显得毫无可取之处。于是公司遭遇财务危机,直接结果就是被收购。

  被收购后,母公司安排给Acorn的任务是“各种五花八门的应用研究”,其本质上如同被打入了冷宫,看不到希望的Ac阿orn决定分拆出来。因为太穷,养不起豪华的开发团队,管理层两次试图卖掉芯片设计部门无果。就在这个时候,英国的苹果遇上了真正的苹果,他们拉来苹果公司合资成立了ARM。

  事实上,ARM并没有因为抱上大腿,就一下子走上人生巅峰。还是因为太穷,总部办公室只能设在一个18世纪的谷仓。第一张会议桌都是CEO和家具销售员抛硬币赢来的。CEO还想在酒吧打台球赢一套有抽屉的桌子,但失败了。ARM的工程师们只能在没有抽屉的桌子上工作。

  如此艰难的办公环境,并没有产生故事中的转折。苹果投资这个毫无存在感的小公司,是看中了ARM功耗小又便宜的芯片,但很遗憾,双方合作的掌上电脑又以失败告终。

困境中的逆流而上

  和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越战越勇的ARM从始至终充溢着突破重围的决心。被收购后意识到前景无望,就时不时找母公司谈心,找机会分拆出去。

  “我们强迫他们表态,这个挑衅性的举动很可能会解雇我们。但无论什么时候,一项技术可能在实验室中出现,母公司都有权首先得到它,然而,如果母公司无所作为,就会失去这种权利。

  ARM开始像一个独立的商业化公司那样去运作。在产品研发上,深知胳膊拗不过大腿,避开在电脑领域大行其道的英特尔CISC指令,转而开发不被市场看好的RISC精简指令。与此同时,重新定义产品的核心:低成本,低功耗,高效率。

  因为太穷,并没有资金做芯片的后续生产,ARM又做了一个决定:既不生产芯片,也不设计芯片,只设计中央处理器,授权给半导体公司使用,对方可以在ARM技术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设计DIY。

英特尔的死对头,因为太穷才开创出了征服全球的商业模式,第2张

  这种被逼无奈的产品定位和商业模式,在个人电脑和高性能处理器统治的年代,反响平平。直到1993年,ARM才通过和诺基亚合作的6110手机首次实现盈利,摆脱财务危机。这时候厂商们才发现,ARM的芯片居然如此适合手机。

  移动时代的到来,人手一部手机背后牵扯着的利益链,眼馋的英特尔终于按耐不住踏足ARM的势力范围,这让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的两家有了交集。

  也正是这种历经苦难的魄力,让ARM面对英特尔时喊出:“英特尔想通吃电脑和手机两块市场,我们要说NO!为什么它能进入我的地盘,我就不能直接跑到PC市场上去呢?

商业模式的压倒性胜利

  不论从估值还是营业额上看,ARM和英特尔对比惨烈,他的口号看上去更像是一厢情愿的自high和刻意营销。但事实上,名不见经传的ARM才是隐藏最深的幕后 *** 控者,始终站在半导体产业链上游中的上游。

  不同于英特尔这些高性能大功耗处理器在移动时代的迷茫与尴尬,ARM一直以来坚持的低耗高效撞上21世纪的移动互联网,就是指数型爆炸增长。

  在其开放授权的商业模式下,基本上全球所有的半导体大佬都成了ARM的合作伙伴。开发新产品时,这些公司都不再需要消耗大把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从头设计研究芯片架构,相反,他们只需要查看一下ARM公司的芯片名册,购买,然后添加自定义设计就行。

  ARM向这些客户收取年费或者使用费,甚至同一个技术可以重复收费,并用这些利润研究下一个技术。iPod创始人托尼曾这样评价:“他们的创新就像疯了一样,挣的钱反过来继续支持创新。

  在2014年,ARM有一半收入来自于一款5年前的设计。只要是计算类产品,从咖啡壶到大公司的数据中心服务器,ARM设计的芯片几乎无处不在。

英特尔的死对头,因为太穷才开创出了征服全球的商业模式,第3张

  这种售卖知识产权的模式更是让ARM处于行业价值链顶端,客户无论盈亏,都与ARM无关,他就一直在那里卖创新。

  此时的英特尔还沉醉在大国迷梦中:“只要大型公司没有转变战略,ARM公司永远不可能超过英特尔。

  当谷歌联合三星、惠普一起生产以ARM芯片为基础的笔记本电脑,微软也宣布Windows支持ARM处理器时,英特尔终于意识到挑战者的来势汹汹。

  现在,英特尔将要PK的对手绝不只是ARM,而是其背后的整个“ARM联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6775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4
下一篇 2022-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