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高通与苹果同时在官网发布声明,宣布达成和解协议,解除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诉讼。和解内容包括苹果公司向高通支付一笔费用。双方还达成了一份于2019年4月1日生效的为期6年的技术许可协议,包括一个延期两年的选项,以及一份多年的芯片供应协议。
苹果与高通双方和解意味着双方近两年来围绕反垄断以及专利侵权等全球范围内的诉讼大战落幕。此消息一出,高通股价飙涨23%,创下19年来来最大单日涨幅。苹果公司的股价也微幅上涨。英特尔的股价则直线下跌。
双方和解并不突然,是必然
业内有人对高通与苹果和解有些意外,但深入研究知识产权的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伟君表示:“在知识产权纠纷中,和解是常态,特别是专利纠纷,国外大量是和解结案的。”
业内一位研究知识产权的资深专家表示:“专利诉讼劳民伤财,投入的精力和律师费用相当可观。双方和解并不突然,如果了解近年来高通研发和专利产生的模式,以及他们专利许可业务运营的模式,其实可以预见双方和解会是必然选择。”
在同一天,此前与苹果在基带芯片上紧密合作的英特尔则宣布,退出5G手机基带芯片市场!英特尔这一举动也让业界纷纷猜测,到底是苹果先与高通和解让英特尔觉得没必要研发手机5G基带芯片了,还是英特尔放弃手机5G基带芯片让苹果没了退路,只能和高通和解?
在TMT独立分析师付亮看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苹果高通和解后,英特尔放弃了手机芯片,也是必然的选择,如果英特尔现在具备批量供货能力,苹果也不会急着谈判,但苹果真不敢等英特尔了。”
此前,苹果在其最新的产品中弃用高通基带芯片,选择了英特尔的芯片,导致iPhone手机的信号差、连网经常掉线等问题层出不穷,遭到了大量用户的吐槽,也影响到了其市场表现。如若苹果还是弃用高通的芯片,苹果很可能重蹈覆辙,在5G时代一开始,就不得不面临着刚起跑就落后的局面。可见双方和解虽然有些意外,但也是意料之中、顺其自然,也是必然选择。
到了不得不和解的紧要关头
为何在此时选择和解?Strategy AnalyTIcs无线网络服务总监杨光表示:“主要是时间节点已经到了必须做决定的时候,美国市场已经开始了5G商用,预计中国市场也会在不久的未来启动5G。如果苹果的5G手机落后太多,苹果将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付亮也对上述观点表示认同,“和解的时间点也是在一个不能再拖延的点。再往后拖,对双方都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付亮如是说。
纵观苹果这两年的发展,苹果在2018年销量的增长就开始出现了瓶颈,甚至还出现了下滑态势。而目前国内竞争对手崛起,在外观上,国产品牌手机推出了挖孔屏、折叠屏、滑盖、双屏等创新。此外,近几年中国智能手机厂商产品向高端化发展,在产品和用户体验上的创新使苹果的创新失去亮点,尤其在高端机型市场上给苹果造成压力。我国国产手机厂商华为、OPPO、小米等众多手机品牌的崛起,使得苹果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霸主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国产手机厂商们对海外市场的开拓,更是让苹果的市场再次受到挤压。
在MWC2019期间,中国手机厂商纷纷展示了其搭载骁龙移动平台的5G移动终端样机,据悉,2019年有超过30款搭载高通芯片的手机产品进入市场。中国手机厂商已经明显取得5G时代的先发优势,华为、小米、vivo、联想等均在2019年上半年推出了5G手机。
而苹果因为英特尔5G芯片不是很给力、自主芯片研发进展缓慢、三星和华为或因为竞争和安全因为无法合作,苹果面临着缺“芯”的困境。因为缺“芯”,苹果最早可能要到2021年苹果才能推出支持5G的手机,比竞争对手晚了近两年,难免令人失去对其的信心,也特别容易影响市场表现,因此此时也到了苹果必须做出决定,做出和解的时候了。和解也有利于消除外界“苹果无芯片可用”的猜疑。
而从大的行业环境来看,美国总统特朗普和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宣布数项加速5G在美国部署的计划,特朗普强调美国要成为5G的领导者,且“不能允许其他国家在这个未来影响深远的行业里超越美国”。在付亮看来,苹果与高通选择和解更多是企业自主的决策,当然,美国政府积极推进美国5G建设,推动了苹果高通的谈判加速。
相爱相杀,握手言和
苹果与高通双方诉讼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2017年。苹果指控高通收取了过高的专利使用费,要求其支付270亿美元的赔偿金。而高通方面则认为其不存在不当行为,要求苹果赔偿十亿美元的赔偿金,还寻求苹果及其供应商至少换其70亿美元的逾期支付。
苹果和高通专利战在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国家展开,仅中国就有20多起,诉讼总数量已超过100起,不仅限于3G、4G等通信领域的标准必要专利,也涉及软件方面的专利。例如,因为专利侵权,高通在中国和德国起诉了苹果,并且都成功取得了禁令。去年12月,中国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临时禁令,禁止苹果在中国市场进口和销售涉及到从iPhone6S到iPhone X的7款iPhone手机。在德国,苹果已下架iPhone7、iPhone78。
虽然,此前双方专利战处于焦灼状态,但高通公司总裁克里斯蒂安诺·阿蒙曾表示:“苹果公司此前一直使用高通的芯片,直到2016年才开始与英特尔合作。如果苹果确实在5G方面遇到问题,只要苹果打来电话,高通还是愿意和苹果展开合作。”
苹果与高通双方的合作以及专利“战争”,还有“战争”后的表态,以及此时的握手言和,让业界感慨苹果与高通这对“冤家”像极了恋爱中的情侣,有恩爱的时候,有闹矛盾的时候,也有彼此期待只要对方能主动联系自己,就可以重修旧好的时候。
此时,苹果与高通双方握手言和,也没有了英特尔的存在,曾经的恋人可以继续相爱了。此刻,想把张宇的歌曲《给你们》的歌曲送给他们:“一定是特别的缘份,才可以一路走来变成了一家人”。
5G iphone或将明年推出
苹果在高通的助力下必将开启全新的局面。早在MWC2019前夕,高通便发布了第二代5G产品——骁龙X55 5G调制解调器和第二代5G毫米波天线模组QTM525。据悉,超过20家OEM厂商和20家移动运营商已承诺在今年发布基于高通5G调制解调器系列的5G网络和移动终端。
值得一提的是,高通还将5G多模调制解调器和应用处理技术集成至单一SoC,发布了5G全新的集成式移动平台,这一平台在众多软件兼容式5G移动平台中实属首创,堪称5G商用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正如高通总裁克里斯蒂安诺·阿蒙所言,“在首批旗舰5G终端发布之际,将我们突破性的5G多模调制解调器和应用处理技术集成至单一SoC,是让5G在不同地区和产品层级更广泛普及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针对业界及消费者关心的5G iphone手机推出的时间,业内纷纷预测,5G iphone或将在2020年推出,2020年也是全球5G正式大规模商用的时间。
当谈到5G iphone推出的时间时,付亮认为:“虽然苹果和高通和解,但苹果今年推出5G手机已经无望,这符合苹果对行业的判断。能拖到现在才和解,一方面是看英特尔能否真正起到作用,更重要的是,苹果对产业链的分析表明,今年的5G并不足以支撑苹果的大批量。”
信息通信行业资深分析人士孙永杰针对苹果何时推出5G手机的观点与付亮的观点十分相似。“预计5G iphone明年将可以正式商用,后年正式上量,规模也可以跟上。”孙永杰如是说。
虽然不能在今年推出5G手机,但双方的合作,将使得苹果在5G进程中不至于太落后。
在SA终端研究的研究总监隋倩看来,苹果和高通和解,意味着苹果明年在高端市场会反d,这对要冲击高端市场的国内厂商而言是竞争和挑战。但国内厂商绝大多数的手机是在600美金以下,所以影响应该有限,除非苹果也往下渗透。而苹果和富士康合作在印度进行本土化生产,预计iPhone的价格在印度会下降。
知识产权价值愈加凸显
业内一位专家认为:“和解将对双方产生有利的推进作用,对产业尤其是美国的ICT产业的好处最大。
而从商业模式来看,苹果针对高通发起的诉讼首要目的是希望摧毁高通重要的授权许可商业模式,但从目前的结果看,这一模式并没有被有效撼动。
虽然业界有人质疑高通的收费模式,但是无线通信归根到底是系统层面的技术,单单5G芯片或者5G手机不足以实现5G的商业化。根据3GPP IPR Policy强调系统适配,芯片层面无法体现所有技术,只有整台设备才可以体现所有的技术。而且,高通很多专利属于标准必要专利,这些专利技术是系统级技术,解决的是系统层面的问题。
此次和解证明了知识产权以及研发的价值,也给长期坚持基础研发的企业和个人增进了信心,也将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5G时代,合作才能实现多赢
从产业发展历史及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的长远发展需要相互支撑,虽然一家厂商离开另一家厂商并不会活不下去,但是双方彼此合作、彼此支撑可以发展得更好,尤其是在5G时代。
例如,高通将研发成果和技术分享出来,通过芯片产品和技术许可的方式,惠及业内的厂商。在高通的助力下,中国终端厂商也在不断走出海外,拓展新的市场。据悉,2010年全球十大手机厂商中,只有一家中国厂商,2016年全球10大厂商中已经有7家来自中国。这一跨越式发展的背后,高通对安卓阵营,乃至整个中国移动产业的贡献不可小视。
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产业链厂商纷纷建立自己的生态圈,与合作伙伴携手做大5G“蛋糕”,实现双赢,苹果有采购芯片的需求,高通有销售芯片的需求,双方重修旧好,和解正是各取所需,达成双赢。
目前5G已成为各方抢夺的重要市场,各方纷纷在5G领域发力,苹果要想抢占5G市场便需要高通这一对“翅膀”,高通也有充足的实力助力苹果抢占5G市场。目前高通已经将5G多模调制解调器和应用处理技术集成至单一SoC,推出全新的集成式骁龙5G移动平台,这一平台将加速终端厂商推出5G终端的速度。
5G也面临着终端价格昂贵的问题,需要产业链的通力合作,而苹果和高通作为终端和芯片领域的领头企业,双方的合作既能做大5G产业规模,促进5G终端成本降低,也能促进5G发展,让用户畅享5G时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