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创新工场第三届“321创新教育峰会”在京举办。会上,创新工场合伙人张丽君、 VIPKID高级副总裁项碧波、The One CEO叶滨、追一科技联合创始人胡晓等嘉宾介绍了各自公司围绕“AI+教育”做了哪些事,并就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展开讨论。
实际应用:以VIPKID和The One为例
会上, VIPKID高级副总裁项碧波介绍了AI技术的三个应用点:
一、课堂稳定性。由于每个家庭网络环境不一样,为保证上课的稳定性,VIPKID通过大数据和AI分析,基于家长历史网络数据环境采集,结合当前测试方式,对家庭网络环境做预测,提高网络体验。该技术应用之后,上课完课率从98%多提升到99.5%。
二、预测试听课出席率。这是AI技术在实际业务中,对提升组织效能产生的效用。这个技术没有特别高深,但产生的收益非常大。“在很多教育企业,业务流程都是先上试听课,再做销售转化。试听课出席率相对不是太高,出席率大概是百分之五六十,这样如果正常约的话,百分之三四十的老师资源会被浪费。于是我们借助技术,预测不同渠道来源线索的出席率,基于实际约课数量,结合预测出席,估计实际需要的老师产能是多少。现在我们能做到老师利用率在90%左右,一年下来给公司节省的金额是几千万。像这样技术不是特别难,但作用非常大的点,在教育场景还有很多。”
三、教学质量评估。以往对课堂质量的评估,主要来自家长课后评价,但评价率比较低。现在通过人脸识别、表情识别、手势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可以更完整地识别问题,然后综合这些信息,给课堂打分,这对提升教学体验和教学质量有非常大的帮助。
叶滨介绍,The One做陪练时发现的AI带来的价值,主要是提高判别的精准性,以及孩子学习的趣味性。
精准性方面,靠人听力识别错音,对老师要求很高,但通过技术检测每一个按键,每一首曲子,精准程度远远超过真人老师的耳朵。此外还有趣味性。The One 做了很多互动的APP,包括背景音乐,互动游戏,提升孩子体验。
不过,叶滨同时提醒,技术是有边界的,教育产品做得再游戏化,趣味再强,也很难超越王者荣耀,如果没有强制手段,孩子不去打开,不去练习,也没有办法强迫他做。
除了边界,AI实际应用的另一个挑战是找对场景。“找对场景很重要,我们原来做钢琴教育,最大的场景是传统老师一对一线下教孩子,在这个场景你试图通过AI赋能,你会发现老师非常不愿意。但从老师那离开后,回家练琴,产生了陪练场景,将技术应用到陪练场景,它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张丽君则从以下两方面理解AI对教育企业的赋能。一是在品质提升上,过去教学质量评估很慢,周期很长,通过AI,未来可以更高频,而这有助于教学不同环节的更精细评估,以及整个行业的快速迭代。
另一方面则是效率提升。教育是一个人力资本密集、环节众多的行业,对教育企业来说,最大的成本是人。教师成本就大概占百分之四五十,此外还有市场销售成本。因此,借助技术,通过工作流程化,提升每个关键岗位的人效、降低成本非常重要。
发展为何仍有挑战:缺场景、缺数据、缺人才
对于AI结合教育发展为何仍有挑战,项碧波表示,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存在很大差别。在互联网领域,AI是非常骨干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在教育领域并非如此。
他说,AI归根到底只是一个工具。因此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无论是保证教育及相关服务质量上,还是提高内部效率、降低成本上,更多都是靠找产品。即使找到能起一点作用的产品,其作用和价值也需要在每个细节里润物细无声地一点点放大,而非一针见血、立竿见影。
胡晓则指出,AI实际应用有两个挑战方向,第一个是数据落地解决方案,第二点是人才。
他说,没有数据就没有AI。AI要靠大量的数据去喂它,让它学习,因此只有技术是不行的,要结合场景,结合产品,结合数据。“中国金融机构数据比较完整,有大量数据愿意开放出来,让AI更多的得到训练。相信教育领域也有很多非常优质的数据,可以作为重要资源。”
第二个挑战是人才。AI的最终壁垒是人。AI市场需求是庞大,但即使放眼世界,人才都是稀缺的。除了BAT之外,美国很多公司都在跟中国抢人。
传智播客CEO黎活明也表示,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很多挑战。挑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用户层面,很多用户基础比较差,基本只能培养成初级程序员,干一些边角料的活。
第二个挑战也与人有关,要把学生培养好,老师水平要很高,但要从社会上招募优秀老师很难,因为目前这个领域人才很紧缺,薪酬很高,基本60万起,“要培养更多学生,必须有更多老师,但我们很难从社会上招到更多的人工智能老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