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边界消失的速度远比你想象的来的还要快。10月23日,2016年全球最大一笔并购业务浮出水面,即美国电信运营商AT&T宣布854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
全球并购案应接不暇 国有制造企业何缘独爱德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并购案例也应接不暇,而中国企业近年来海外并购案亦是如此。例如,2016年震惊海内外的并购事件有:中国化工集团以430多亿美元收购瑞士的全球最大农药企业先正达;中粮集团宣布收购荷兰粮食贸易公司尼德拉剩余49%的股权;为进军“工业4.0”的后院,美的邀约收购世界领先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之一的库卡;海尔55.8亿美元迎“娶”美国通用电气(GE)的家电业务等。中国企业作为买家的存在感正在不断提升。
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到创纪录的671宗,几乎是去年全年交易数量的两倍;交易总金额超过1600亿美元,其中单笔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大额交易逾30宗。在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前十大海外并购交易中有九宗交易的目标公司位于欧洲和北美。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并购中,中国制造企业格外钟爱德企。21世纪以来已经约有200家企业被中国企业并购。据人民网、新华网统计,2016年上半年就中企已并购了37家德国企业;2015年并购了39家德国企业;2014年,并购了36个德国项目;2013年,并购了25家;2002至2012年间,中国企业共并购了59家德国企业。
10月17日,据德国本地媒体报道,德国经济部要求保护本国高科技企业避免不希望的收购,特别是那些来自非欧盟国家的国有或部分国有买家。德国很多人对中国并购行为有一种担忧,他们特别担心中国的有钱企业任性地把德国企业统统买光,害怕德国企业“空心化”。那么,中国制造业企业为何如此钟爱德企?
从历史层面来看:过去三十余年,中国发挥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土地和环保等低成本优势吸取外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直到2007年加工贸易占中国贸易的比例超过50%,到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印度、东南亚等国家转移与日俱增,中国被迫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型。2015年,中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强化中国高端制造业,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强元,抢占制造业的新一轮竞争制高点,而展开海外并购获取高端制造技术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从现实层面来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经济一直都深受影响导致其资产价格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人民币升值也帮助了中国对欧洲的并购。而且作为全球最强大的制造国之一德国的汽车、机械设备、电子电气、化工等都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以往中企对德国感兴趣的主要是汽车、机械制造行业,如今电子行业、注塑业,中国企业也非常感兴趣,并希望借助德企的力量提升中国的制造业水平。
从国内经济体制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占长期据着主动地位。而业内普遍认为,目前的大环境是,流动性充分、国内资本市场活跃、估值高,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有发展的要求,而实体经济疲软。多重因素影响导致大部分民营企业积极地往外走,这个趋势在一定时期内趋势是会持续的。
从外在因素来看:美国前十大进口国中有三个是欧洲国家,即是德国、英国、法国,中国对在欧洲展开并购的目的地中,德国和英国正是最大的两个。近年来,中美贸易争端加剧,而中国并购欧洲企业有助于中国企业规避与美国贸易争端风险。
从内在因素来看:眼下中国正遭受环境污染等问题,让中国日益注重环保问题。而国内传统制造企业绝大多数是高污染、高耗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中国供给侧改革,不断去产能,中国传统制造企业向节能、环保、智能转型要求迫切。而德国在能源安全、替代能源以及高效率的工业自动化等技术方面遥遥领先,中企并购德企不仅帮助中国企业提升在减少碳排放技术水平,还可以获得德企拥有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这可谓是一举多得。
总体而言,正是基于以上这些因素将让中国制造并购德企,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中国将德国作为并购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可以提升中国的制造技术水平,也可以帮助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不过,德国人担心中国的“土豪”企业任性地把德国企业统统买光,而我国不少业内人士对与日俱增的海外并购也表示了一丝隐忧。因为企业并购高端技术和知名品牌后,要想将其消化,这需要高度的管理全球化企业的组织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