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转换率高、噪音小、低排放……新能源汽车眼下正成为时髦交通工具的代名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但是新能源汽车充电难,依然困扰着新能源汽车消费者。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步推广和产业化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日益发展,新能源汽车对充电站的技术要求体现了一致的趋势,要求充电站具有相应的发展目标:
1、充电快速化目前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仍然存在着比能量低、一次充电续驶里程短的问题。因此,在目前动力电池不能直接提供更多续驶里程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实现电池充电快速化,从某种意义上也就解决了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短这个致命弱点。
2、充电通用化在多种类型蓄电池、多种电压等级共存的市场背景下,用于公共场所的充电装置必须具有适应多种类型蓄电池系统和适应各种电压等级的能力,即充电系统需要具有充电广泛性,具备多种类型蓄电池的充电控制算法,可与各类电动汽车上的不同蓄电池系统实现充电特性匹配,能够针对不同的电池进行充电。因此,在电动汽车商业化的早期,就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规范公共场所用充电装置与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充电规范和接口协议等。
3、充电智能化
制约电动汽车发展及普及的最关键问题之一,是储能电池的性能和应用水平。优化电池智能化充电方法的目标是要实现无损电池的充电,监控电池的放电状态,避免过放电现象,从而达到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和节能的目的。充电智能化的应用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优化的、智能充电技术和充电机、充电站;
●电池电量的计算、指导和智能化管理;
●电池故障的自动诊断和维护技术等。
4、电能转换高效化电动汽车的能耗指标与其运行能源费紧密相关。降低电动汽车的运行能耗,提高其经济性,是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充电站,从电能转换效率和建造成本上考虑,应优先选择具有电能转换效率高,建造成本低等诸多优点的充电装置。
5、充电集成化本着子系统小型化和多功能化的要求,以及电池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的提高,充电系统将和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集成传输晶体管、电流检测和反向放电保护等功能,无需外部组件即可实现体积更小、集成化更高的充电解决方案,从而为电动汽车其余部件节约出布置空间,大大降低系统成本,并可优化充电效果,延长电池寿命。
经过几年的技术及应用的积累,国内的充电设备技术已达到大规模普及的条件,技术已不再成为行业发展的壁垒。
以目前的形式来说,安装一个家用的充电桩需要大量的手续审批,除了小区开发商、物业公司,还需要国家电网以及消防部门等审批。这还不是麻烦的,审批完成后就是动工了,小区物业那里随后就会有一堆需要你处理的事情。虽然大家对新能源车都不抵触,加上每个人内心都是希望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姑且不说这其中审批手续等会遇到的麻烦,就是安装时间就要整整一星期左右,其中还会有很多问题需要你本人亲自去协调。
这都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说白了就是钱,目前一个家用充电桩的安装成本都在不低于数万元,这还是笔者计算的普通小区一般安装情况(需要在用电线路上花费很大一笔成本),还不算那些家离变电站等较远的用户。这里面大部分都是施工成本以及排线成本,且你所安装的还是交流充电桩还不是直流充电桩。
由于安装私人充电桩要有固定车位且小区电路条件需满足充电桩安装要求,同时也需多方面审批及现场勘查,过程繁复,没有安装私人充电桩,所以只能去公用充电桩充电。但是每次去公共充电桩实在是太麻烦。
目前解决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使用家用便携式汽车充电q。使用便携式汽车充电q,可以直接插220V家用电源充电。
目前,在众多便携式汽车充电器品牌中,小编经过采访新能源车主,已经经过实际使用测试,给大家推荐科德森便携式汽车充电q。科德森便携式汽车充电q匹配国内销售的所有新能源汽车。直接插家用220V 16A插座充电,理论最大功率是3.5KW。
释疑1、新能源汽车接家用插座充电安全吗?
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来说,充电安全性非常重要。很多车主会担心电动汽车接家用电充电不安全。业内人士介绍说,使用家用电源充电,最好使用16A的插座,电线要2.5平方以上,有条件的可以使用4平方的电线。在家充电,也可以找电工师傅专门安装一个16A的插座。
另外,在众多家用便携式汽车充电器品牌中,记者经常实际测试,发现只有科德森便携式汽车充电q带有温度传感器,可以监测到充电插座温度和控制器温度。如果充电时监测到温度过高,科德森充电q的控制盒可以自动调节电流,可以充电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这也是记者推荐科德森品牌的一个重要理由。
释疑2、购车时厂家会送一把随车充电q,为什么还有另外购买?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电动汽车时,厂家都会赠送一把随车便携式充电q。但是厂家赠送的便携式充电q功率特别小。比如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配的便携式充电q功率只有1.7KW左右,充电速度太慢。像科德森便携式充电q最大功率可以达到3.5KW。比随车配的充电q充电速度快一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