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技术老总真实故事,从月工资300元到至今身家千万

一个技术老总真实故事,从月工资300元到至今身家千万,第1张

从一台收录机到电子工程师之路

我叫李家庆,七十年代未出生于粤西的一个小山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先是有了一台收录机。我感觉非常神奇,特别是对收音广播功能,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拉上一杆天线,打开收音机,就会传来人声…每晚6点,就和小伙伴们守在收音机跟前,伴随着“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开始沉迷于”讲古” 的世界,直到“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还舍不得散去……

后来家里又有了一台二手的14寸黑白电视机。每晚又伴随着“人间大炮,一级准备”……,挤满屋的小伙伴。山里信号经常不好,我就经常跑到屋顶,为了找到一个清晰的图像的位置,不断调整天线。那时候,尽管还没有听过无线电这些东西,但是这个神奇的东西就埋伏在心里。

再后来,随着求学的成长,我也从小山村走向县城,中学还开始学习了物理——电学等相关概念,开始有机会接触到组装收音机、电视机等。特别是在广东这边,音响发烧友、摩机这些玩家特别多。我也跟着家里搞维修的几个同学,迷上了音响摩机。在县城有好几家的家电维修店,周末很多同学都去看连场不清场的录像厅,而我就经常在那里留连磨蹭,偷偷的翻翻老板的《无线电杂志》,和老板套近乎,以期能低价淘上一两块音响板、收音板或火牛、对管等。一直到大学了,还保留了这个“坏习惯”,经常往电脑城跑,泡在那些主板和二手电脑维修的店面……

从小对电子的发烧,并且很庆幸,可以持续的保持这个兴趣,一直到大学毕业,让我这辈子都走上了电子工程师这条道路。

理工科学子在求学阶段谨记这两点,很重要,很重要…

我大学毕业后,也当了十多年的大学教师,一直在带单片机嵌入式等课程,每年也带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比赛等。

每年,都有很多同学会问类似问题:老师,课程好难啊,如何才能学好自动化?学好计算机?现在我们学的教科书是不是过时了啊?帮我找个公司,我去实习下吧……“我一般都会给他们强调几点:

1.大学四年,时光非常短暂,要好好珍惜校园的时光。不要急着去参加各种所谓的实习或社会实践。其实招大学生参加的,都是很低层次的:派传单、促销员……。参加这些活动是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安心学好你的专业课程,并参加几个你所在专业学科的权威竞赛,才是最重要的。

工作是一辈子的事情,以后还有几十年去磨炼自己。但是安静的学习四年,只有这一阶段,错过了就没有了!

很多理工学生,都特别担心自己性格层面的事情,比如:不会交际,内向。特别羡慕多才多艺的同学。所以,都想在大学四年里,强迫自己去花大量时间去矫正自己,去参加演讲之类的。以我的经验,其实这是本未倒置了。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性格上的东西,有时真的很难去改变什么。但是,如果你真有了一技之长,内心就有了可以依靠的力量,你就会变得强大起来,一切自然而然就好了。“腹有读书气自华”。

2.对于理工科的大学生,本科四年,好好呆在实验室,安心的、保持强烈的兴趣,尝试自己想学习的各种知识,特别重要。据我所知,不管是211、一本、二本,甚至是高职高专学校,电子类的学科,都设置了开放的实验室,都十分欢迎学生加入。你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师兄们,找到这些老师们,并加入到这些团队里,从此,你的人生将会有不同!

“这东西太利害了,一定要学会它!”

在大学以前,就靠着物理和《无线电》杂志,认识了点电源、音响还有些趣味电路、555报警电路这些,还会用电烙铁给室友修下耳机、walkman这些,就有了些成就感。正是这些小成就感,让我有机会踏进了大学专业学习的大门。

大二时,有一次到自动化教研室,看到一位老师在摆弄一个奇怪的箱子:里面有一大块电路板,上面有很多电子元件,上面有8个“8”,还有一个小键盘。老师在边想边敲小键盘,我情不自禁的站在旁边观看。等老师忙一段落了,他告诉我,这个东西叫单片机实验箱,上面一个比较大的,写着Intel 8031的,就是单片机。他刚才是在键盘里直接输入了一段机器码,单片机就会自动执行命令,你看那指示灯的闪烁,就是我的程序在控制的。当时,我十分震惊,也觉得很好玩,觉得这东西太利害了,一定要学会它!

于是,我后面就经常找借口到教研室来帮忙,开始是一些锁事,后来渐渐的帮老师焊接电路板,接着学设计电路板,后来又跟着学汇编程序……

打开了单片机这扇门,才发现以前的玩的小东西是那么的小儿科,我觉得从此进入了一个奇妙的电子世界,并且迷恋上了这个世界!

初入研发职场——“当电路板厂变成产品时,我被震撼了”

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用单片机设计一个工业温度控制仪表。尽管在学校的时候,也跟着老师做了一些软、硬件设计工作。但是整套的做下来,还是第一次。开始仪表是用8031+8155+外挂RAM+EPROM+ADC+DAC来做的。元件实在太多了,就画的四层板。当时四层板的打样费用是2000元。第一次画下来,没日没夜的,大概花费了2周时间。当从厂家那里拿到人生的第一个PCB时,那种感觉,无法描述!相信每个电子工程师,第一次把电路从电脑上设计出来,再经由电路板厂变成现实的产品时,都会有那种震撼的感觉!

拿到PCB,趁着兴奋劲儿,就开始焊接了。以前买物料很麻烦,跑了很多趟电子市场,一周后终于焊接完成,电源也都调通了。又开始写简单的测试汇编程序:MOV、MOVX、SJUMP、JUMP……然后拿仿真器来连接调试,指示灯也能亮了。再找来紫外线擦除器、烧录器,把程序烧录到EPROM中,指示灯却不亮了……

这个项目,我从画板、焊接、写单片机程序,一直做到485通讯,PC机上的BCB通讯程序及简单的界面。前前后后大概经历了2-3年。还有很多现场调试、运放抗干扰、数据稳定性、校准等许多曲折起伏的事情。这些个中滋味,也只有工程师这个职业的人才能体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子工程师,就得如同战场上的将军一样,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你都得一往无前。当你杀出重围时,你就升级了……

专业,再专业!专注,再专注!

对我个人而言,技术成功的关键是——兴趣和坚持。兴趣和坚持的动力,是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从电子设计中获得的成就感。

现在的环境,与十五年前我们学习嵌入式时相差很远了。那时的我们,正是仰视IT的个人英雄主义成功年代。那时的雷军,还是写代码的高手,而不是现在的雷布斯^-^!

以前还可以用汇编,简单点的程序我们老师甚至可以直接用机器码直接写。现在一个STM32程序,都有各种库,长长的源程序。以前一本80C51的教材才200-300页,而现在一本STM32的编程手册就1000多页,才能把寄存器这些讲完。

但是,我觉得,环境虽然变了,但是基本不变,一理通百理融。如果一个电子工程师,在学校没有静下心来,把数电、模电、C语言、单片机这些最基本的学习好,那他的成长空间是很有限的。而兴趣和坚持,是静下心的关键。

而对于创业,要脱颖而出,除了兴趣和坚持外,专业与专注也很关键。

在08年以前,我带领的开发团队,接了很多开发的活:领域,从几块钱的玩具,从工业、煤矿到铁路等行业产品都做过。单片机,从几毛钱的仪隆的78P153,到DSPFPGA都用过。做了6年下来,除了技术好像进步了不少,库房里各种板子、废板增加了不少。团队天天加班,激情澎湃,感觉技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做到最后,团队成员的钱包却没有增加多少。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没有专业与专注!

但是,我们也慢慢的意识到,人的精力终是有限的;而每个行业的产品,看起来很简单,但总是有无数的大坑、小坑要亲自去趟过,没有人可以帮你走捷径。

所以,从08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专注于STM32/STM8的产品开发,再也不用其他MCU了,并且成为了ST的VAR。在行业上,我们也慢慢的收缩,先是砍掉其他行业的,回到工业控制上,再后来,就专注于无刷电机的控制这小小的领域。就算到现在,我们也还在坚持:根据市场与公司的发展,一直做减法,最终可能会定位于某一种汽车用无刷电机控制这一更小的领域。

专业,再专业!专注,再专注!你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要转型,这些工程师自身的缺点你要改!

一般能成为优秀工程师的,或者能坚持在工程师这一行做下来的,性格多少都会偏内向一点,内心也比较敏感,喜欢和机器打交道,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也常会有点小偏执。

当然,工程师的优点也是很明显的:逻辑思维很强,推理能力强,能安静下来,能反观自己的内心。至于偏执——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嘛,英特尔公司前CEO安德鲁葛洛夫说过的。

我觉得人生的基本也是遵循三重境界,或者说是:术——》略——》道。

技术工程师这一阶段,希望能把“术”攻克了,感悟了。这一个阶段,一般需要3-5年时间。

当你觉得已经突破了“术”,就可以进入“略”的阶段。略:主要就是管理了。从管理一个技术团队,慢慢的到经理、总监;中间还可以尝试转型试试市场、销售及其管理。

在“略”这个阶段经历上3-5年,有创业的雄心的,就可以尝试开始自己独立门户,开始创业了。当你创业的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你经历的人事越来越多,就可以向“道”靠近了。但大部分的公司都还是在略这个阶段里。

总的来说,我的建议就是你要在一行业里做精做透,做上3-5年。再考虑换行业、职业。我给要毕业的学生的建议,通常是这样的:一般的同学,刚毕业第1-2年,是在寻找合适的路的过程,可以多换下公司,多作尝试;毕业第3-6年,要好好在一个小行业里沉淀,积累好经验。在第6年之后,可以考虑创业。(运气好的,有相关家庭背景的同学不在此限)

从每月工资只有300~500元到至今身价千万。。。

创业的最直接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工资太低了(2002年时,每个月只有300~500元)。另外,也是为了成就感吧——想能创造出更多的东西来。我觉得电子工程师可能都有点发明家情结,呵呵。

我觉得电子工程师伟大之处,就是总是可以从0到1,无中生有,创造出一块新电路板,创造出一个新产品。也许市场上有同类的产品,但你设计的,肯定也是独一无二的,总是有差异的。世界上俩个电子工程师设计的板子就像树叶一样,没有重复的!

持续不断的创业动力,也是来源于兴趣、成就感,还有就是经济原因嘛,实现财务自由是每个人的梦想,一切为了让家人和自己过上更舒适的生活,这也无可厚非,当需要自己去踏实做好。

成就与总结

目前我作为联合创始人的公司,已经走过了最为艰难的3~5年初创期,开始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目前公司有全职员工十余人,年产值约一千三百万人民币。现在,公司确立了以STM32增值服务为龙头,以无刷电机控制为核心,以物联网、智能硬件为未来发展目标;公司在08年开始,就成为意法半导体(ST)的增值服务商(VAR),致力于为客户提供ST MCU产品的高品质技术增值服务,同时提供芯片销售服务。

在技术与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泛技术型的IDH服务已经越来越难。于是公司分出部分研发人员,慢慢的专注于一个小领域——无刷电机的控制;通过5年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在此领域做出了一定的名气,可以为客户交付越来越多领域的交钥匙式的无刷电机解决方案。目前,正在攻克汽车用无刷电机控制解决方案。

未来,我们也看好物联网、智能硬件的发展,在针对2B的客户在做一系列解决方案。在LED智能照明方面,已经可以提供成熟的无线智能控制解决方案。

身在技术行当,经常有人问到嵌入式或电子工程师关于技术工程师单片机研发、从搞技术转管理、销售、市场、创业等各种问题,为更好地和大家近距离交流,我将于2017年5月31日晚上8点,在电子发烧友直播和大家见面交流探讨,如果你对我的经历及主题议题内容感兴趣,请扫描下面图中二维码报名锁定直播:

扫描关注“发烧友课堂”,点击“精彩直播”报名

扫描二维码加入“嵌入式/OS/单片机研习群”,结识更多志同道合工程师朋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7169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7
下一篇 2022-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