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在城市习以为常的蜂窝网络,一旦到了深山里、大海上,信号失效后,手机形同废铁。
如今这种相当小众的用户需求,手机厂商们也趋之若鹜。
9 月 6 日,抢在 iPhone 14 发布的前两天,华为时隔两年更新的 Mate 50,展示了这样一种能力——用户在无地面网络信号覆盖的条件下,比如身处荒漠无人区、出海遇险、地震救援,依旧可以实现紧急通信服务,与外界保持联系,并且生成多条轨迹地图。
余承东口中这项 " 捅破天 " 的卫星通信功能,基于北斗卫星实现。实际上,卫星通信和蜂窝网络通信的差别很大,蜂窝网络下,手机通过地面铺设的基站,链接电信网络;而卫星通信则是由卫星收发信号,与手机进行连接。
尽管在发布之后,市场上出现了不少质疑华为这一功能为 " 噱头 " 的声音——这完全能理解,北斗卫星通信不是一项全新的技术,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广泛应用在军事领域上。此外,其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并不罕见,比如渔业、农业、森林抢险领域等," 国内所有大的农药喷洒机都有这项功能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
但卫星通信用在大众智能手机上确实是第一次。不仅华为对此感兴趣,苹果也瞄准了q口。苹果分析师郭明錤此前就表示,苹果早在 iPhone13 期间就完成了卫星通信在硬件上的开发,而 9 月 8 日发布的 iPhone 14,卫星通信服务比华为提供的更丰富,不仅有卫星通信紧急短信,还可以收到救援机构的信息回复。
在更早的时候,马斯克旗下的卫星公司星链、吉利旗下的手机公司星纪时代也将其作为一项主要的卖点进行研究。但路线与华为此次介入北斗卫星并不相同。
手机厂商们近期的高调入局、密集发声,直接引爆了二级市场的热情,上周五,华丽创通、欧比特等相关领域公司集体暴涨。国外也一样,卫星通信公司全球星 Globalstar 的股价在过去半年直接飙升七成。
卫星通信虽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随着大手机厂商的入局、以及背后产业链的逐渐成熟,在手机上重新找到了崭新的应用空间,改善少数用户在极端情况下的使用体验。
站在用户的角度上看,一旦这项 " 紧急求助 " 功能若某天不幸被应验,将会是终身难忘的一幕。但对于硬件厂商来说,他们追求的,其实远远不止改善用户体验这么简单。
把一项老技术装上新手机,难度不小
按功能分,卫星包括导航、通讯和遥感三类。其中,北斗卫星是国内自主研制的,继俄罗斯 DE glonass、美国的 GPS 之后的第三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是融合了导航和通讯两项功能的卫星。
其实,目前国内几乎所有手机都能支持北斗定位,应用北斗卫星的导航功能,但是要实现卫星通信功能,整体的难度不小,不仅要有硬性的技术突破,也要有软性的准入门槛。
一名行业人士表示,在硬件方面,北斗上行天线设计相比传统 GPS 有很大的变化,射频、滤波器都需要做新的调试。此外,还需要加入单独的芯片。
产业链上的各方,技术门槛还在突破化解当中。比如,联发科此前就展示过,5G 芯片在手机硬件上的卫星通讯功能,试图把功能整合进整体 Soc(系统级芯片)当中。
此外,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也联合过中国移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以及一些国产手机厂商,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完成国内首颗手机北斗短报文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研制。
一名通讯行业人士告诉 36 氪,手机和卫星之间并不是直接连接的,需要一些中间设备,比如卫星接收天线锅盖转化成 WiFi 之后才能与手机连接,而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起到的作用就是," 代替中间这一天线锅盖 "。随着在卫星通信进入手机这一大众化终端,将会带动产业链对于卫星通信一体化芯片的研发,带动北斗产业链的发展。
技术门槛之外,把这项老技术装上新手机,还需要越过的一座高山是带宽准入门槛。
作为高轨卫星,北斗卫星发射信号的频率和带宽存在较大的限制。具体表现在,手机卫星通信暂时只能基于字节发送,一般是以 " 短报文 " 的形式实现。以华为手机为例,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实现双向信息的发送接收的时候,一次最多只能发送 1000 个汉字。" 要在这些地方,用北斗卫星通信使用流媒体是不可能的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
不过,在华为之后,未来未必所有的大众手机品牌都有能力跟进这项功能。前述人士表示,北斗卫星通信未来带宽将优先紧着渔业、森林救援、军事等传统刚需场景的使用,不一定能分配到国内这么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体手上。
但另一位行业人士也认为,如果北斗卫星通讯开放带宽得到提升,门槛降低," 也可能会衍生更多空间、应用的可能。"
另外,华为手机这次这项手机卫星通信功能,信号暂时还是由中国移动代收,因此,除了前述软硬两层的门槛之外,要实现这一功能还需要协调好芯片、手机厂商和运营商三方的关系。
华为费力推进手机卫星通信这件难事不是没有空穴来风,卫星通讯有其存在的价值。星纪时代 CEO 王勇告诉 36 氪,从全球范围来看,移动基站的覆盖率只有 21% 左右,沙漠、公海、高原等地方都还没有被覆盖,因此行业内下一代通信的目标是,真正实现全场景全域的连接。
从用户体验改善来看,这项功能是有特定意义的,只是受众还并不是很宽泛,绝大多数身处于城市的用户对此很难有感知。" 卫星通信更像是对地面基面通讯的一项补充、备选。"一位行业人士表示。
对于如今创新乏力的手机厂商来说,费事费力把这项老技术迁移到新手机上不难被理解——他们如不会放过一丝一毫可以祭出创新力和巧思的地方。
华为向左,马斯克星链向右
手机厂商的思考其实还能更深一步。
北斗卫星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是随便一个手机玩家就能连接上的,大概率也不会随便开放给国外厂商,硬件企业们开辟了另外一条思路——通过低轨通信卫星来实现覆盖,比如马斯克的星链、以及吉利的星纪时代。
北斗卫星和低轨通信卫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一位行业人士告诉 36 氪,星链追求更多的是宽带,也就是在这些地广人稀的区域 WIFI 上网的能力,而北斗暂时只是以短报文形式实现通信," 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是 5G,一个是 1G"。
低轨卫星通讯系统基本构成 信息来自华泰证券
另外,手机厂商们涉猎手机低轨卫星通信的另外一项考虑是,实现 " 近场连接 ",打造自己的生态闭环。手机厂商们在手机增长见顶之后,正在围绕着手机这一中心点,打造自己的 IoT 生态,甚至补齐自己的智能汽车版图。硬件越铺越多,底层的闭环连接、数据的打通至关重要。
王勇告诉 36 氪,在智能化的时代下,所有的设备近在咫尺,却互相割裂,无法提供融合的服务,通过卫星可以解决多设备融合连接的问题。" 在浩瀚的大海上,在无尽的沙漠上,手机之间不仅可以和外地联系,还可以互相联系,还会非常便利。"
设想很美好,商业模式是摆在眼前的一大问题。一位通信行业人士表示,星链上网每个月要 100 多美元,远远高于传统的地面基站宽带连接,并不是普通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所以未来商业模式的打磨也是摆在眼前的一项重要议题。
不过,王勇认为,低轨卫星不于基站,是边际成本递减的模式,从用户体验来说,连接问题如果得到更好的解决, 也会产生更好玩的杀手级应用。
另外,低轨卫星通信模式的又一项掣肘是,当前的频谱资源相当紧缺。卫星频谱是一种全球性资源,卫星频谱和轨道资源的申请都遵循着 " 先登先占 " 原则,先登记者有优先权。
地面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的对比 来自华泰证券
而在一位行业人士看来,华为此次如此坚定推动此事,也或许是其 6G 布局的其中一步。6G 时代下,卫星和蜂窝通信将会是互相融合、互相补充的," 传统地面运营商模式下没有新玩家了,建站的成本越来越高,引入卫星通信,还会有新的玩家还会进来 "。
不管如何,随着华为和苹果的加入,手机卫星通信的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产业链上也将诞生更多的机会。
编辑:黄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