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最亮的光?2W能射到月球,解读人类如何挖掘出光的潜能

宇宙最亮的光?2W能射到月球,解读人类如何挖掘出光的潜能,第1张

01

通常来说,人工光源中的高压脉冲氙灯的亮度是最高的,它的亮度与太阳不相上下。可是有一种人造光的最高亮度却能超过氙灯十几个数量级(百万亿倍),比宇宙中最剧烈的恒星爆炸所产生的伽马射线暴还要亮一百倍。

1968年1月20日,在距离地球30万公里远的月球上,美国探月太空船“测量员7号”将携带的电视摄像机指向了地球,此时的地球就像一弯“月牙”挂在漆黑的浩瀚宇宙空间中,此时的整个北美大陆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然而在摄像机里,黑漆漆的美洲大陆上却出现了两个亮点,这是UFO?还是城市灯光?

实际上,这两个亮点一个是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天文台,一个是来自加州天文台。它们是由几年前发明的激光器所产生的激光光源,功率仅有2W。有意思的是,从30万公里远的月球上看地球,所有灯火通明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这两只区区2W的激光光源能被摄像机观测到。

这2W激光的光束在月球上产生的照度约为0.02勒克斯(在1平方米面积上所得的光通量是1流明时,它的照度是1勒克斯),若用1000W功率的氙气探照灯照射月球,产生的照度只有约一万亿分之一勒克斯,人眼根本无法察觉。

激光亮度如此高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光子集中在一个极小的空间范围内射出,因此激光的能量密度可以随着功率的提升而没有上限。

激光的全称为“通过受激辐射产生的光放大装置”,最初的时候,激光的中文名被直译为“镭射”。1964年,钱学森先生将其改为“激光”并沿用至今。激光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的四大发明之一,继原子能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之后,影响世界的又一重大科学技术新突破。

如今激光技术被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每天都在使用着激光技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激光的发光原理是什么?

02

自古以来,人类对“光”的探求便从未停止过。古希腊人认为光是人眼伸出去的无形“触须”,这些触须碰到什么东西,人眼便能看见什么。

我国古人对光有着较深的认知:自然光以太阳为主,夜晚有月亮为辅。因而古人在甲骨文中用“明”字来比喻光照,西汉时期的《周髀算经》中也指出了:“日兆月,月光乃生,故成明月。”而甲骨文中的“光”字是一个人举着一把火的样子,古人十分明确地指出:“日,火也”。

在冷光方面,不管是对于二次发光的荧光还是低温氧化的磷光,我国古人也有着较深的认知: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中最早记载了梣木发荧光的现象:将梣木块浸在水中一整天,晚上便可见其发出紫色、浅黄色等荧光来。有意思的是,在希腊神话中,宙斯创造人类时,人是从梣树里诞生的。

《淮南子·汜论训》中还有:“久血为磷。”的记载,并生动的形容血在地上“暴露百日则为磷,遥望炯炯若燃也”。

我国清代著名科学家郑复光对“光”的总结非常精彩:“光热者为阳,光寒者为阴。阳火不烦言说矣。阴火则磷也、萤也、海水也,有火之光,无火之暖。”

从上面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普遍要深刻于西方人。

可是,到了牛顿时代(十八世纪),西方科学便成为了世界主流。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小的颗粒在空间中的传播。1704年,牛顿在《光学》中以微粒说来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以及颜色等问题。此时的微粒说与其创立的经典力学的概念框架是一致的,微粒说统治了光学理论一百多年的时间。

“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是我并不因此而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有时甚至可能阻碍科学的进步。”

1801年,英国医生托马斯· 杨在他出版的《声和光的实验和 探索 纲要》一书中勇敢的做出了挑战牛顿的宣言。

托马斯·杨提出:声和光都是在充满整个空间的以太流体中传播的d性振动——波。他还通过大量实验,精确地确定了各种色光的波长值。

更为可敬的是,托马斯·杨还做了一个对经典物理学影响深远的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他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这张纸的后面的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当烛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射到墙上时,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

可惜的是,这位医生在当时科学界的处境就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什么都懂一些的“民科”类似, 他的论文受尽了当时物理学权威们的嘲讽,被攻击为荒唐和不符合逻辑。

可是,列宁说过:“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1818年,一位年轻的法国土木工程师奥古斯丁·菲涅尔向法兰西科学院递交了一篇《光是波动》的论文,他指出光就像水波和声波一样,遇到障碍物就会产生衍射,并绕道障碍物后面去,不同的光波相遇时可以互相干涉,并形成明暗条纹。

可是,一位牛顿的忠实支持者却反驳了他的观点,这位法国数学家西蒙·丹尼斯·泊松认为,根据菲涅尔的理论,如果把一束光平行照射到一个小球上,那么在小球影子的正中间将会出现一个亮点,这是非常违背常识的,因为影子就该是黑色的,怎么还会出现亮点呢?

这时,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多米尼克·弗兰西斯·让·阿拉戈在众人的见证下做了一次实验,以事实证明了圆球影子中间的确有个亮斑。

这是因为小球虽然挡住了照射到它身上的光,但是它也扰动了从它旁边穿过的光线,从而引起了衍射。这些衍射的光线在小球影子正中间相遇时,由于都经过了相同的路程,所以具有相同的向往以及干涉相长,因此正中间应该出现一个相对明亮的点。

自此,光的波动理论开始为世人所重视。

可是,不管是微粒说,还是波动说,它们讨论的都只是光的一种传播状态而已,那么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年报》上发表了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的论文:

对于时间的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

对于时间的瞬间值,光表现为粒子性。

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将微观状态下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为一体,即光波的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说,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

03

上面说了很多,无非是让大家明白“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对于人类将光收为己用并深度加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接下来,人类 科技 发展的焦点将要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有麦克斯韦就有光明。”

当科学出现重大突破时,震撼的不止是人心,而是影响后世。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将自然界中的电、磁、光三种物理现象融合为一体,并用简洁、对称、完美的数学方程形式表达出来。

原来光还是一种电场与磁场相互纠缠在一起并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电磁波”。

十几年后, 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用双电感线圈的输电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真实存在。电磁理论的确立对之后的 通信、广播、计算机、信息传输、材料科学、光学研究等各种高 科技 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被费曼誉为是人类 科技 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发现,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确实影响深远。

04

电磁波属于能量的一种,因此它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凡是高于绝对零度(-273.15 )的物质,都会释出电磁波。

那么,激光也是物质发光的一种状态,要想了解激光产生的原理,我们先要了解构成物质基本单位“原子”的结构。

通常来说,原子有一个稳定的结构:原子核和周围高速运动的电子。

这些电子会在各自的能级轨道上运动,当原子被动吸收一个光子后,外层轨道的电子会跃迁到更高能级的轨道。这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仅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当原子自动释放这个光子后,电子会返回到正常的低能级轨道(表现为发光),回到原本的稳定状态,这被物理学家称之为自发辐射。

简单来说,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当一个原子的能量发生变化时,其变化的能量并不是凭空产生或凭空消失的,而是以光子的形式进行传递。

1917年,爱因斯坦从理论上指出:除自发辐射外,处于高能级上的原子还可以另一种方式跃迁到较低能级。

当光子入射时,也会引发原子中的电子以一定的概率迅速地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同时辐射一个与外来光子频率、相位、偏振态以及传播方向都相同的光子,这个过程称为受激辐射。

可以设想,如果有大量相同状态的原子,当有一个光子入射时,激励其中一个原子产生受激辐射,得到两个特征完全相同的光子,这两个光子再激励两个原子,又使其产生受激辐射,可以得到四个特征相同的光子,以此类推,意味着最初的一个光子可以被连续的成倍放大。这种在受激辐射过程中产生并被放大的光就是“激光”。

1951年,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哈德·汤斯想到了一个提高受激辐射的奇妙想法:如果能不断地提供处于高能级的原子,这样便能保证得到越来越多的光子。

他把这些高能级的原子放在两个反射面之间,这样一个光子就能来回在高能级的原子间往复穿梭,当产生了足够多的光子以后,再从一个稍微透光的反射面发射出去。

汤斯的这个奇思妙想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构想,之后所有的激光器都应用到了他的这种设想。

七年之后,汤斯和美国科学家肖洛又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当他们将氖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根据这一现象,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

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这个理论使它们获得了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0年5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实验室的科学家西奥多·梅曼宣布获得了波长为0.6943微米的激光,这是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束真正的激光,梅曼因而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激光引入实用领域的科学家。

梅曼的方案是:利用一个高强闪光灯管来激发红宝石,由于红宝石其实在物理上只是一种掺有铬原子的刚玉,所以当红宝石受到刺激时,就会发出一种红光。在一块表面镀上反光镜的红宝石的表面钻一个孔,使红光可以从这个孔溢出,从而产生一条相当集中的纤细红色光柱,当它射向某一点时,可使其达到比太阳表面还高的温度。

结语

人类对光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而激光是人类最杰出的发明之一,如今,激光技术被应用到了军事、医疗、工业、商业、科研、信息等六大领域,堪称与时俱进的国之重器。

#点亮好奇心#

在激光发明前,人工光源中高压脉冲氙灯的亮度最高,与太阳的亮度不相上下,而红宝石激光器的激光亮度,能超过氙灯的几百亿倍。因为激光的亮度极高,所以能够照亮远距离的物体。红宝石激光器发射的光束在月球上产生的照度约为0.02勒克斯(光照度的单位),颜色鲜红,激光光斑肉眼可见。若用功率最强的探照灯照射月球,产生的照度只有约一万亿分之一勒克斯,人眼根本无法察觉。激光亮度极高的主要原因是定向发光。大量光子集中在一个极小的空间范围内射出,能量密度自然极高。

激光的亮度与阳光之间的比值是百万级的,而且它是人类创造的。

激光的颜色

激光的颜色取决于激光的波长,而波长取决于发出激光的活性物质,即被刺激后能产生激光的那种材料。刺激红宝石就能产生深玫瑰色的激光束,它应用于医学领域,比如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和外科手术。公认最贵重的气体之一的氩气能够产生蓝绿色的激光束,它有诸多用途,如激光印刷术,在显微眼科手术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半导体产生的激光能发出红外光,因此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但它的能量恰好能解读激光唱片,并能用于光纤通讯。但有的激光器可调节输出激光的波长。

激光分离技术

激光分离技术主要指激光切割技术和激光打孔技术。激光分离技术是将能量聚焦到微小的空间,可获得105~1015W/cm2极高的辐照功率密度,利用这一高密度的能量进行非接触、高速度、高精度的加工方法。在如此高的光功率密度照射下,几乎可以对任何材料实现激光切割和打孔。激光切割技术是一种摆脱传统的机械切割、热处理切割之类的全新切割法,具有更高的切割精度、更低的粗糙度、更灵活的切割方法和更高的生产效率等特点。激光打孔方法作为在固体材料上加工孔方法之一,已成为一项拥有特定应用的加工技术,主要运用在航空、航天与微电子行业中。 光的颜色由光的波长(或频率)决定。一定的波长对应一定的颜色。太阳辐射出的可见光段的波长分布范围约在0.76微米至0.4微米之间,对应的颜色从红色到紫色共7种颜色,所以太阳光谈不上单色性。发射单种颜色光的光源称为单色光源,它发射的光波波长单一。比如氪灯、氦灯、氖灯、氢灯等都是单色光源,只发射某一种颜色的光。单色光源的光波波长虽然单一,但仍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如氖灯只发射红光,单色性很好,被誉为单色性之冠,波长分布的范围仍有0.00001纳米,因此氖灯发出的红光,若仔细辨认仍包含有几十种红色。由此可见,光辐射的波长分布区间越窄,单色性越好。

激光器输出的光,波长分布范围非常窄,因此颜色极纯。以输出红光的氦氖激光器为例,其光的波长分布范围可以窄到μm级别,是氪灯发射的红光波长分布范围的万分之二。由此可见,激光器的单色性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单色光源。 光子的能量是用E=hv来计算的,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v为频率。由此可知,频率越高,能量越高。激光频率范围3.846×10^(14)Hz到7.895×10^(14)Hz。

电磁波谱可大致分为:

(1)无线电波——波长从几千米到0.3米左右,一般的电视和无线电广播的波段就是用这种波;

(2)微波——波长从0.3米到10^-3米,这些波多用在雷达或其它通讯系统;

(3)红外线——波长从10^-3米到7.8×10^-7米;

(4)可见光——这是人们所能感光的极狭窄的一个波段。波长从780—380nm。光是原子或分子内的电子运动状态改变时所发出的电磁波。由于它是我们能够直接感受而察觉的电磁波极少的那一部分;

(5)紫外线——波长从3 ×10^-7米到6×10^-10米。这些波产生的原因和光波类似,常常在放电时发出。由于它的能量和一般化学反应所牵涉的能量大小相当,因此紫外光的化学效应最强;

(6)伦琴射线(X射线)—— 这部分电磁波谱,波长从2×10^-9米到6×10^-12米。伦琴射线(X射线)是电原子的内层电子由一个能态跳至另一个能态时或电子在原子核电场内减速时所发出的;

(7)伽马射线——是波长从10^-10~10^-14米的电磁波。这种不可见的电磁波是从原子核内发出来的,放射性物质或原子核反应中常有这种辐射伴随着发出。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对生物的破坏力很大。由此看来,激光能量并不算很大,但是它的能量密度很大(因为它的作用范围很小,一般只有一个点),短时间里聚集起大量的能量,用做武器也就可以理解了。 1、热效应

2、光化学效应

3、压强作用、电磁场效应和生物刺激效应。

压强作用和电磁场效应主要由中等功率以上的激光所产生,光化学效应在低功率激光照射时特别重要,热效应存在于所有的激光照射,而生物刺激作用只发生在弱激光照射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59221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8
下一篇 2023-03-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