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冰立方
开幕式上的最大亮点,无疑是那个破冰而出的冰立方了,它的总重量约400吨,升降重量达180吨,放在一个84m×42m×10m的坑内,升降载荷超过了一般大剧场大型升降台的8倍。
2、防疫神器体温贴
外表很像创可贴,其实是内置芯片的袖珍无线电子测温计。通过手机APP绑定,它将涉奥人员实时体温远程上报给数据后台。系统每3秒采集一次体温数据,一旦超过37.3℃,就会自动向防疫人员报警。
3、自动加热和保温的外卖柜
奥运期间,冰立方运行指挥室工作人员工作比较忙,三顿饭无法按点吃。为了保证冬季食物温度,组委会为他们特别配备了可实现智能、加温和消毒的外卖柜。即使错过饭点,食物也可以暂时储存在柜子里,进行加热和保温,确保人人都可以吃上一口热饭。
4、自发热的冰雪袜
每双自发热,暖融融的“冰雪袜”,都是专门为冬奥健儿们量脚定制的。采用北极绒纳米纱线的科技面料,这一高科技、人性化设计的产品,踩着冰雪还感觉不到冻脚。短道速滑比赛服使用防切割材料,剪刀划不破。领奖服应用炽热科技,可实现御寒保暖。
8、独立空调系统与新风系统
本届冬奥会,运动员公寓每套户内都安装了独立空调系统与新风系统,即使不开窗,也可以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此外,智能温度调节系统、智能红外感应、可视对讲等十几种功能,均可通过房间内的控制器统一 *** 作。
5、为脊柱提供最佳支撑的智能床
冬奥村中的床,采用记忆棉材质,每张床都配有遥控器,可以调节成睡姿、坐姿等不同场景,不同模式能为不同场景下的人体脊柱提供最佳支撑。这张高科技智能床的灵敏度极高,哪怕是掉落一根羽毛它都能感知到。
2022年北京冬奥中的科技元素包括但不限于:
1、全息影像技术:
在“Cloud ME”阿里云聚全息舱里,身处北京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跨越了1300公里的距离,通过全息影像技术,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云端“相见”。
纵使身处不同时空,巴赫依然能够向张勇赠送了北京冬奥火炬“飞扬”,并向中国观众“云拜年”。
2、人工智能技术:
“冬冬”是一位由人工智能实时驱动的拟真人级别超写实数字人,性格飒爽,风趣幽默,热爱冰雪运动,能够用生动自然的语言与观众交流。
其实,“数字人”并不是个新奇的概念,早在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诞生之初,虚拟偶像就成了广受追捧的现象级二次元“数字人”。
3、云转播技术:
北京2022年冬奥会通过阿里云向全球转播,带来超过6000小时精彩内容。这将是1964年奥运会开始卫星电视转播以来,又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
冬奥转播的“全面上云”,将会是奥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实时远程制作。通过由阿里云支持的“奥林匹克转播云”,许多设备可以迁移上云,不必再运输,技术与编辑人员也可远程工作,即使无人前往现场,也能完成全球的奥运转播。
随着5G云网端各类技术的全面进步,关注冬奥赛事的观众还可以享受到“子d时间”、AR/VR、高清视频、短视频等多种观看体验。
4、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通过几十部高清摄像头拍摄、传输上云、云端人工智能+3D合成的技术,只需几十秒钟的时间,观众可以对速滑、冰壶等众多高速瞬间动作进行360度自由观看,真正“身临其境”。
5、气象预报技术:
与夏季奥运会不同,冬奥会更加依赖气象条件。对此,北京冬奥会赛事开展对预报时间精细度的高要求。温哥华、索契、平昌冬奥会期间,气象预报的空间尺度只做到了“公里级”,北京冬奥会做到了“百米级”“分钟级”,目前,这一科技冬奥项目已经纳入世界气象组织高影响天气预报示范项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