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亭之战发生于公元228年的曹魏和孙吴之间,当时魏军十万、吴军九万兵力,双方旗鼓相当,最终吴军获得了胜利,魏军阵亡、被俘万余人。
石亭之战简介
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对江淮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都伺机寻歼对方主力。公元228年,吴国鄱阳(今江西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中计,率军10万向皖(故治今安徽潜山),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孙权率军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派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迎击曹休于石亭(今安徽舒城境)。陆逊等三路吴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追击,斩俘魏军1万余人。
石亭之战的影响与评价
石亭之战魏国出动大军,然而损兵折将,曹休不久病死,魏国也一直到东兴之战,才再次发起来大规模的攻吴行动。蜀汉诸葛亮听说曹休战败,魏军东下,关中虚弱,再次北伐,但因曹魏陈仓郝昭的出色指挥,无功而返。石亭之战后一年,孙权称帝,威名大震。
吴军在石亭之战中,态度是十分谨慎的,即使他们已经做了万全的准备。反观曹休,在明知道中计的情况下,仍然自恃兵马精多,妄图一战而胜,详细的准备加上谨慎的态度、优秀的将领正是吴国获胜的原因。
《虎啸龙吟》篡改历史:司马懿压根没有参与石亭之战
在军师联盟里,司马懿第一次带领主力兵团配合曹休作战,在曹休中伏后,守住夹石,掩护大军退却,保证了有生力量。战后又引发一场政争。
电视大体如此,但现实如何呢?
战前形势
226年,孙权想施诈降计。这样的计划没有一百也有八十次了。最初孙权计划让周鲂秘密求助已为北方所知名的山越宗帅,借以骗魏扬州牧曹休。但周鲂说“民帅小丑,不足杖任,事或漏泄,不能致休。乞遣亲人赍笺片以诱休,言被谴惧诛,欲以郡降北,求兵应接。”就是这群人不靠谱,我亲自做诱饵吧。
石亭地形(转文史宴)
孙权也同意了。然后周鲂就给曹休写降书,而且为了逼真,剪下头发谢罪。
在很逼真的情况下,曹魏朝廷派遣率步骑十万向皖接应周鲂,司马懿向江陵,贾逵向东关,三道俱进。
东吴方面孙权到达皖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又任命朱桓、全琮分别担任左、右督,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
战时
曹休率主力迎接周鲂,到了石亭遭到了以陆逊为首的吴军的迎头痛击。曹休虽然遭到伏击,但自信凭借步骑十万,可与吴军一战。
陆逊一面分朱桓、全琮为左右翼,率军正面突破,击破曹休;另一方面令人从无强口入夹石,截断曹休归路,两面夹击,曹休军大败。但魏将朱灵从后方率军而来,攻破断后的吴军,救出了曹休,战役结束。
石亭之战
此时司马懿在另一方向,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张霸,斩首千余级。取得胜利。
评价
本次战役司马懿并没有出现在夹口,那是贾逵所部打开的缺口,司马懿远在襄阳战场,并没有直接参战。
此战后不久,曹休疽发于背而死。曹休亡后,满宠以前将军代都督扬州诸军事,多次识破孙吴计谋,孙吴之后再无大胜。
石亭之战,曹休惨败,历史上的曹休真如电视剧里面一样 *** 么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如今正在热播,展现后三国的一代风景,在电视剧开头,就讲述了石亭之战,曹休被周鲂诈降,不听贾逵劝谏,进军石亭,最终惨败,将曹休的无能, *** 表现的淋漓尽致。
那么历史上的曹休真如电视剧里面一样保持么?
曹休,魏国大将军,电视剧中的形象一向以无脑,自负展示,而历史上的曹休,还是很有能力的。
【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
曹 *** 经常把曹休比喻成为千里驹,表现出对曹休的满满厚望,曹休也确实不负所托,汉中之战爆发,曹休用计策大破吴兰,迫使张飞马超无功而返。曹丕即位之后,曹休被拜为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
那么石亭之战中曹休惨败,真的是曹休无脑所致么?
我们可以来看下石亭之战前,周鲂诈降的前因后果。
孙权曾经派兵北伐结果被司马懿和曹休一并击败,曹休在这段期间也取得了一些对吴作战的胜利。同时在曹休任职期间,不少东吴将领向曹休投降,这令孙权十分恼火。
我们看下,曹休收服的降军
【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
【其年,权征石阳,以综有忧,使守武昌,而综 *** 不轨。权虽以父故不问,综内怀惧,载父丧,将母家属部曲男女数千人奔魏。魏以为将军,封广阳侯。数犯边境,杀害人民,权常切齿。】
【是岁将军翟丹叛如魏。权恐诸将畏罪而亡,乃下令曰:"自今诸将有重罪三,然后议。"】
【吴将张婴、王崇率众降。】
曹休担任东线都督期间,收获满满,在这个成批降军的大环境下,才能麻痹曹休,才最后促成石亭之战惨败。
而周鲂诈降也不是电视剧里面演的那么简单!比当时黄盖的诈降要精密很多。
石亭之战
周鲂足足给曹休写了7封信,因为曹休并不是武夫,也是有勇有谋。每一封都言辞恳切,并将董岑、邵南作为人质留给曹休,加上孙权真是的逼迫周鲂,这让魏军绝大部分人都相信周鲂的投降。
在这种大环境下,不是曹休智商低下,实在是周鲂为了忽悠曹休豁出去了。加上曹休一路平步青云的自负,最终才造成石亭惨败。
至于为什么进了圈套没有及时退出来,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曹休自负,认为正面作战,即使中计自己率领的曹魏大军也能获得优势。
二、是既然已经中了圈套,十万之军如果仓促撤军很容易形成溃败,到时候吴军随后掩杀可能情况会更糟糕。
三、自己被骗了,如果不能战胜吴军,草草撤退,实在是耻辱,面子上过不去。
所以总的来说,曹休绝非 *** ,能力还是有的。但是起性格让其最终吞食了恶果。
汉末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 确定了北方之格局; 赤壁之战 确定了南北之格局;而 夷陵之战 则确定了吴、蜀之格局。
至此以后,三国格局再未有大的变动,直至蜀汉覆灭。
但三国初立后的一场战役— 石亭之战 ,虽在后世名声不显,却是一场改变历史格局之战,不仅影响着三国未来之走势。同时,亦是三国鼎立的真正开始……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翌年章武元年(221),刘备于成都称帝,国号曰 「汉」 ,年号 「章武」 。
故此时三国之中唯有东吴孙权尚未称帝。并非孙权不愿,而是曹丕有禅让之名、刘备有宗亲之衔。唯孙权名不正、言不顺,称帝缺乏足够的合法性。
故对于孙权而言,急需一个称帝之契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二十三岁的曹叡登基称帝。正是孙权等待已久之时机……《资治通鉴》载,‘ 吴王闻魏有大丧,秋,八月,自将攻江夏郡……为太守文聘所败。吴左将军诸葛瑾等寇襄阳,亦被司马懿、曹真击破 。’
连番地北伐并未有所收获。
孙权虽心有不甘,却亦不得不暂且休养生息,再待时机……
魏太和二年、吴黄武七年、蜀建兴六年(228),孙权趁诸葛亮首次北伐之际,令潘阳太守周鲂佯称得罪吴王,欲弃吴投魏。
连书七封笺书,以行 「诈降之计」 ,引诱南线曹休出兵。
同时,不断有尚书郎,到周鲂处查究、诘问诸事。周鲂则至鄱阳郡门之下,剪下头发谢罪。曹休听闻此事后,方才信以为真。不过,周鲂仅仅是派人给曹休送去书信,并未如小说所言与曹休面见。
客观而言,周鲂的 「诈降之计」 并不高明。毕竟潘阳郡,与曹魏之疆界尚隔着庐江郡。且参地图而言,潘阳郡亦不与长江相邻。依地理观之,明显有诱敌深入之嫌,很容易被东吴由长江下游截断后路。
故尚书蒋济尝上疏曰:‘ 休深入虏地,与权精兵对,而朱然等在上流,乘休后,臣未见其利也 。’虽表达的十分含蓄,亦点出是东吴诱敌之计。
同时,魏军欲南下潘阳,必经皖县而入长江。然皖县 「上控淮淝、山深水衍」 ,深险难攻,易进难退。东吴为加强防御,于皖水入江口置皖口镇(安庆),以护皖城。
后溯江而上,更有 江滨 军事要地,被后世誉为 「海门第一关」 。
故前将军满宠亦上疏曰:‘ 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今反从道,背湖帝江,易进难退,此兵之地也。若入无强口,宜深为之备 !’
而周鲂的 「笺书七条」 中,实则亦存有两处疑点:
其一,周鲂言 「东主致恨前者不拔石阳……私恐石阳城小,不能久留往兵,明使君速垂救济……」 明显的调虎离山之计。旨在分拨曹魏兵力,以缓解东线压力。
因为石阳虽位于吴、魏交兵前沿,江夏郡之前哨。但就战略意义而言,夺之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其二,周鲂言 「今举大事,自非爵号无以劝之,乞请将军、侯印各五十纽,郎将印百纽,校尉、都尉印各二百纽,得以假授诸魁帅,奖厉其志,并乞请幢麾数十,以为表帜……」
亦是在骗取、迷惑曹军,欲使吴军以此伪装,行突袭之计而已。
周鲂之所以诈降成功,盖因其云,‘ 今此郡民,虽外名降首,而故在山草,看伺空隙,欲复为乱……东主顷者潜部分诸将,图欲北进……江边诸将无复在者,才留三千所兵守武昌耳。若明使君以万兵从皖南首江渚,鲂便从此率厉吏民,以为内应 。’
简而言之,即东吴内部空虚,且民心为乱。
倘若周鲂兵起潘阳,与曹军里应外合,可直接撬开东吴长江防线。可谓半阳之谋,直击曹魏软肋。即使曹叡疑心有诈,但面对一统天下之愿景,又何妨一试。毕竟如此之诱惑,天下又有几人能够保持理智而无动于衷。
参《资治通鉴》载,‘ 休闻之,率步骑十万向皖以应鲂;帝又使司马懿向江陵,贾逵向东关,三道俱进 。’
「江陵」 之重要不言而喻,在此不再骜述; 「东关」 即建安十七年(212)由孙权筑以拒曹之关寨,卡住濡须河口,形成东关,又名濡须城。 「濡须口」 北控巢湖,南扼长江,为吴、魏之要冲,江淮之交通要道。
而曹叡令 「三道俱进」 ,灭吴之意不言自明,或可再现当年曹 *** 南征之势。
又《资治通鉴》载,‘ 秋,八月,吴王至皖,以陆逊为大都督……以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督三万人以击休 。’即以皖县为界,北上迎击曹休于石亭。
期间朱桓尝言于吴王曰:‘ 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休可生虏 ……’
但大都督陆逊却以为不可,而止。
首先 ,东吴陆地作战不及曹魏,难以 「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准南,以规许、洛」 。
其次 ,曹魏尚有贾逵率领之东路军,其进军 「东关」 必然会识破东吴之计,故 「石亭之战」 东吴不过是占了先机而已。参《资治通鉴》载,‘逵曰:“ 贼无东关之备,必并军于皖,休深入与贼战,必败 。” 乃部署诸将,水陆并进 ……’
后吴人望见逵军,惊走,休乃得还。逵据 夹石 ,以兵粮给休,休军乃振。可见,陆逊判断之准确。
「石亭之战」 的战争细节,正史并未详述。参《资治通鉴》载,‘ 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三道并进,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 ’。
无非是以地理优势,出奇致胜。然客观而言,如此结果并未触及曹魏筋骨。
但又《资治通鉴》载,‘ 长平壮侯曹休上书谢罪,帝以宗室不问。休惭愤,疽发于背,瘐子,卒。帝以满宠都督扬州以代之 。’而曹休之死,却对三国之走势影响巨大……
作为四大辅臣之一,曹休的故去彻底打破了曹氏宗亲与世家门阀的平衡。 故而从某种意义而言,曹休之死预示着魏国的江山败落之开端 。而唯有曹氏宗亲方可领兵为帅之惯例,已然不复。
换言之,曹氏衰败之萌芽由此而生。
同时,孙权借助石亭之战之胜,于一年后太和三年(229),夏四月,丙申,即皇帝位,改元 「黄龙」 。至此,方才形成完整意义的三国鼎立之局。
而 「石亭之战」 虽在三国历史中并不名声显著,却因 「曹休之死」 与 「孙权称帝」 ,而载入史册,并被后世所铭记。
石亭之战并不为大家所熟知,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也没有记载,可能和《三国演义》主要描写魏蜀之间的斗争为主有关,实力强大仅次于曹魏的东吴成了陪衬,很多精彩的故事并没有记录在册。
事情的起因是魏吴两国对于江淮地区的激烈争夺,双方都想伺机歼灭对方主力。228年,吴国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致书魏国曹真,表示愿意归降魏国,请求曹休派兵接应。
急于求胜的曹休中计,率领十万大军向皖城进发,准备接应周鲂。魏明帝同时派司马懿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三路大军同时进发,试图扫荡东吴一举获胜。八月,孙权到达皖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又任命朱桓、全琮为左右都督,各领兵三万应击曹休。曹休明知中计,仍然仗持人多,准备和东吴交战。结果曹休的部队被陆逊击溃,如果不是贾逵率军接应,曹休已经为东吴所擒。
回到魏国后不久,曹休羞愤而死。魏国也一直到东兴之战,才再次发动起大规模的攻吴行动。蜀汉诸葛亮听说曹休战败,再次挥军北伐,但因为陈仓守将郝昭指挥得当,大军无功而返。
石亭之战,做为三国前期的一次重要战役,造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深远影响:
一、让曹魏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了进攻东吴的资本,只能疲于应付蜀汉的骚扰,保持了三足鼎立、天下均势。
二、曹休做为曹氏统兵之将,他的去世标志着曹魏的军事指挥权逐渐旁落,曹叡不得不依靠外族之人。因此,司马懿和贾逵这样的人获得了机会,为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埋下了祸根。
三、孙权借此机会扶植自己的亲信势力,以陆逊为代表的新一代东吴将领走上了历史舞台并大放异彩,陆逊也成为了败蜀、退魏的一代儒将。
四、巩固了孙权在东吴的统治地位,为孙权称帝创造了条件,为东吴人对抗强大的曹魏增强了信心。
因此,说石亭之战是改变曹魏和东吴国运的一战并不为过,甚至可以说对后期三国的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