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倍增长,300亿估值,比亚迪半导体为什么这么金贵?

150倍增长,300亿估值,比亚迪半导体为什么这么金贵?,第1张

作为中国最早涉足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民营车企,比亚迪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自己局限为一家整车制造企业。

对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的 深度垂直整合 ,是比亚迪在国内 汽车 产业立足的一大特色。

从 2019 年 3 月至 2020 年 4 月期间,比亚迪利用一系列的拆分与整合将其自有的新能源 汽车 核心供应链进行了大幅重构,其中就包括 5 家弗迪系公司以及一家专攻半导体技术的公司——「 比亚迪半导体 」。

关于 5 大弗迪系公司,我们先按下不表,今天重点来聊聊新近拆分的「比亚迪半导体」。

1.27 亿元融资,1 年内估值翻 4 番,比亚迪半导体为什么金贵?

2020 年 4 月,比亚迪通过对比亚迪微电子等公司的一系列股权转让和业务划转,重组成立了一家名为「比亚迪半导体」的公司。

「比亚迪半导体」由比亚迪微电子、宁波比亚迪半导体以及广东比亚迪节能 科技 三合一而成,同时还吸纳了惠州比亚迪实业的智能光电、LED 光源和 LED 应用相关业务。

随后在 5 月和 6 月,比亚迪半导体先后在 A 轮和 A+ 轮融资中拿下了总计约 27 亿人民币的巨额投资。

在拿下这两轮融资前,比亚迪半导体的官方估值为 75 亿 人民币。

而根据前不久中金对比亚迪半导体给出的最新估值已经高达 300 亿 人民币。

在比亚迪半导体的 A 轮与 A+ 轮投资方中,既有长于资本运作的红杉资本、中金资本、国投创新等机构;也有如北汽产投、上汽产投、中芯国际、ARM、小米等产业资本。

两轮融资中,超过 30 家机构的 44 名投资主体成为比亚迪半导体的外部股东,这部分股东目前持有该公司约 28% 的股份,剩余股份则全部归属于比亚迪。

这也意味着比亚迪仍然享有对这家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7 月,有媒体报道,比亚迪有意推动比亚迪半导体独立上市,传闻称将登陆 科创板 创业板

2.IGBT:电动车的「心脏」

重组后的比亚迪半导体,其主要业务覆盖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 IC、智能传感器和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而且拥有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在内的系统化能力。

在比亚迪半导体的众多产品中,最为核心的莫过于 车规级 IGBT 芯片 模块

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全称「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是一种大功率的电力电子器件,也是新能源 汽车 电控系统非常核心的组件。

它能够直接控制直、交流电的转换,决定驱动系统的扭矩( 汽车 加速能力)、最大输出功率( 汽车 最高时速)等。

另外,因为车辆电控系统的能耗主要来自逆变器控制器部分,而逆变器控制器损耗的 70% 又来自开关部分,也就是最核心的元件 IGBT。

所以, IGBT 的效率也间接影响车辆的续航里程。

作为 IGBT 模块的核心, IGBT 芯片 动力电池电芯 并称为电动车的「双芯」,其成本占整车成本的 5% 左右。

如果以整个 IGBT 模块的成本来计算,这个数值要提升至 7% 以上。

以特斯拉 Model S 为例,其使用三相异步驱动电机,其中每一相的驱动控制都需要使用 28 颗塑封的 IGBT 芯片,三相共需要使用 84 颗 IGBT 芯片。

在比亚迪半导体推出真正可量产的车规级 IGBT 之前,国内的车用 IGBT 供应 90% 以上都依赖于国际巨头,比如英飞凌、安森美、三菱、富士通等等。

这些年,包括比亚迪半导体、斯达半导在内的国产供应商发力追赶。

以 2019 年的数据为例:

全球第一大 IGBT 供应商英飞凌为中国的电动乘用车市场供应了约 62.8 万套 IGBT 模块,市场占有率接近 60%。

而比亚迪半导体则供应了接近 20 万套,市占率约为 20%

比亚迪半导体在 IGBT 领域的进展,背后是比亚迪长达 15 年的投入。

比亚迪半导体走到今天,也离不开王传福在 2008 年顶着巨大压力做出的一个决定。

3.点石成金:王传福收购中纬积体电路

比亚迪最早在 2005 年组建研发团队,正式布局 IGBT 产业。

这个时间点距离比亚迪收购秦川 汽车 仅过去两年,这年也是比亚迪旗下首款真正意义上自研的车型——比亚迪 F3 的诞生之年。

从这点来看,比亚迪在很早就有掌握 IGBT 这个电控系统核心元件的想法,其切入口则是整套系统中最为关键的 IGBT 芯片。

2005 年前后,国内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能力都非常薄弱,比亚迪要设计 IGBT 芯片的难度可想而知。

到 2008 年,比亚迪内部研发 IGBT 芯片迟迟没有成果,而且还面临芯片设计出来怎么制造的问题。

这年,王传福看上了一家半导体制造企业—— 中纬积体电路 (宁波)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成立于 2002 年,注册资本 1 亿美元,主要从事晶圆生产、芯片制造,在当时被称为浙江省最尖端的高 科技 项目。

宁波市政府积极引入这个项目,众多投资人更是狂热追捧。

中纬积体电路在当时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也是因为国内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产业之心非常迫切。加之这家公司其实和台积电颇有渊源。

中纬积体电路是由台湾亚太 科技 和大茂电子共同出资成立。中纬积体电路董事长冯明宪曾任大茂电子董事长、亚太 科技 公司执行长。

上世纪 90 年代,台湾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台积电刚成立时,台积电一厂就是台湾经济部工研院租借给其厂地,张忠谋在执掌台积电之前,就曾是工研院的院长。

2002 年 2 月台积电一厂租借到期后,台积电将厂区内的一座实验室捐给了工研院,并且将余下的晶圆厂设备卖给了冯明宪曾执掌的亚太 科技 。

这批二手设备正好成为了中纬积体电路创立的基础,但也给这家公司后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经过从 2002 年到 2008 年五年多的发展,中纬积体电路并没有成长为外界期望的半导体制造明星公司,而是一步步走向衰落。

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芯片生产设备老旧、设备维护费用高而致产能不足,另外就是资金短缺。

各种原因集中起来,最终导致中纬积体电路经营惨淡,走向被拍卖的结局。

2008 年,这家濒临破产的半导体企业,几乎找不到人接盘。

转机出现在这年 10 月,比亚迪王传福在众多的外界质疑声中斥资近 2 亿人民币拍下了中纬积体电路,后来这家公司就变成了「 宁波比亚迪半导体 」,现在已经被整体并入「比亚迪半导体」。

当时在外界看来,这起收购将让比亚迪至少亏损 20 亿人民币,公司股价也应声下跌。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王传福这一收购决策让比亚迪的 IGBT 产品研发和制造走上了正轨。

王传福接手中纬后,将其业务整合到比亚迪生产链上,核心产品就是电动 汽车 IGBT。

就这样,比亚迪在 IGBT 芯片和器件的研发设计及生产制造端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能力。

4.IGBT 的演进方向

2009 年,比亚迪正式推出 IGBT 1.0 芯片,并且成功通过中电协电力电子分会的 科技 成果鉴定,这颗芯片推出也打破了国际巨头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垄断。

随后 2012 年,比亚迪又推出了 IGBT 2.0 芯片。

基于这块芯片,比亚迪打造出了车规级 IGBT 模块,并应用在比亚迪纯电动车 e6 上。

2015 年,比亚迪又将 IGBT 芯片升级为 2.5 版本。

自研 10 年、收购中纬积体电路 7 年之后,比亚迪的 IGBT 业务不断壮大,这年其 IGBT 模块的营业额突破 3 亿人民币。

2017 年,比亚迪 IGBT 4.0 芯片研发成功,并于 2018 年 11 月正式推出车规级 IGBT 4.0 芯片。

在这款芯片的加持之下,比亚迪 IGBT 模块的综合损耗较当时市场主流产品降低了约 20%,其温度循环寿命可以做到市场主流产品的 10 倍以上。

比亚迪 IGBT 4.0 芯片

现在的比亚迪已经是全球唯二拥有 IGBT 这个电控核心元器件设计与生产能力的 汽车 厂商,另一家则是丰田。

比亚迪半导体的 IGBT 产品,除了用于比亚迪 汽车 外,还与金康 汽车 、蓝海华腾、吉泰科等多家整车、电控供应商达成合作。

今年 4 月,比亚迪总投资 10 亿 人民币的 IGBT 项目在 长沙 开工。

这个项目设计年产 25 万片 8 英寸晶圆的生产线,投产后可满足年装 50 万辆 新能源 汽车 的产能需求。

现阶段,比亚迪 IGBT 芯片晶圆的产能已经达到 5 万片/月,预计 2021 年可达 10 万片/月,一年可供应 120 万辆新能源车。

对于比亚迪半导体来说,其在 IGBT 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是过往,在这个技术迭代如此之快的领域,不进则退。

随着纯电动 汽车 性能的不断提升,其对功率半导体组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纯电动车电机、电控系统的核心元器件,IGBT 器件的性能也需要不断演进。

现在以硅材料为基础的 IGBT 已经接近性能极限,比亚迪大规模应用的 1200V 车规级 IGBT 芯片的晶圆厚度已经减薄至 120um (约两根头发丝直径),再往下减难度极大。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寻求性能更佳的全新半导体材料成为共识。

碳化硅 (SiC)则是最佳的后继者,也被称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据了解,碳化硅临界击穿场强是硅的 10 倍,带隙是硅的 3 倍,热导率是硅的 3 倍,所以被认为是一种超越硅材料极限的功率器件材料。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相对于现在的硅基 IGBT,碳化硅基 IGBT 将会提供更低的芯片损耗、更强的电流输出能力、更优秀的耐高温能力以及缩小电控体积和重量等众多优点。

但现阶段因较高的成本费用,碳化硅基 IGBT 暂时只应用于长续航版本的纯电动 汽车 上。

比亚迪半导体作为业内的头部公司,自然看到了这一趋势,目前已经投入巨资布局碳化硅材料功率器件,加快其在电动车领域的应用。

按照比亚迪半导体的规划,到 2023 年,其将实现碳化硅对硅基 IGBT 材料的全面替代,将整车性能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 10%。

5.比亚迪半导体更大的野心

现在这个阶段,绝大多数行业都在研讨芯片国产替代的问题,所有企业都不希望像华为遭遇突然的断供和禁令,害怕被绑住手脚。

以车规级半导体为核心产品的比亚迪半导体,便是典型的 IGBT 芯片国产替代者。

以往其器件基本上供应的是比亚迪的车型产品,去年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在 23 万辆左右,这个规模对于 IGBT 芯片走量其实是局限。

国内新能源 汽车 的年销量已经突破了百万台,保有量超过 400 万台。

重组之后的比亚迪半导体,其野心已不再局限于比亚迪自身,而是瞄准国内所有新能源车企,甚至是国际厂商。

而对于整个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来说,新增这样一家车规级半导体供应商,意味着新能源车企有机会实现 IGBT 芯片和器件的国产化替代,毕竟目前大多数车厂依然是从国外供应商手中采购这类核心部件。

比亚迪半导体的分拆融资以及以后的上市,对于比亚迪以及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来说,实际上是双赢。

自 2005 年开始 IGBT 的研发,到 2008 年收购芯片制造工厂中纬积体电路,再到如今开展碳化硅基 IGBT 器件的研发,比亚迪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走过了 15 年。

如今的比亚迪半导体已经成长为国产第一大 IGBT 供应商,成为了抗衡国外供应商的先锋。

下一个 5 年、10 年和 15 年,比亚迪半导体还将实现哪些野望?

近期, 比亚迪IGBT产品所在的半导体公司,资本动作频频。

4月14日,比亚迪发布公告,宣布全资子公司 深圳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下称比亚迪微电子)完成内部重组,并更名为“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 (下称比亚迪半导体)。同时,比亚迪半导体将以增资扩股等方式 引入战略投资者

其后的5月26日和6月15日,比亚迪连续发布公告,称比亚迪半导体分别获得 19亿元人民币融资和8亿元融资 。根据公告,引入战略投资者,是比亚迪半导体继其内部重组之后, 积极寻求适当时机独立上市 的重要进展。

而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比亚迪半导体 最快今年年底将独立上市,时间“肯定早于电池。”

作为比亚迪半导体的重要组成部分,IGBT业务将从公司独立中受益颇多。其中一大益处是,比亚迪用十数年时间开发 、验证的IGBT产品有机会获得更多新能源 汽车 客户。

如上述知情人士所说,目前,比亚迪IGBT的新能源商用车第三方客户比较多,在主流的A-C级新能源乘用车领域, 送样和测试已经开始,最快两年之后,有望看到使用比亚迪IGBT的车型。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认为,不论在哪个行业, 大客户的认证周期至少需要3年。 而且,要打入IGBT供应链, 不仅要跨越技术门槛,还要面临品牌门槛的考验。 而长期以来,只在内部“自产自销”的比亚迪IGBT, 能否被第三方客户认可,还有待验证。

那么,比亚迪IGBT的 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如何 ?和英飞凌等传统IGBT巨头相比,比亚迪的产品有哪些 优势和不足 ?其他行业人士怎样看待比亚迪IGBT?

《电动 汽车 观察家》采访了比亚迪半导体的资深人士、车企、主流IGBT企业管理层人士和行业专家,希望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

1

自造IGBT,

从被“禁售”开始

如果没有“禁售”,比亚迪可能不会走上自造IGBT之路。

目前,比亚迪半导体主要由 4个业务板块构成:IGBT、碳化硅等功率半导体; 车载MCU和BMS等智能控制IC;摄像头和温度压力传感器等传感器产品;代工、封装等制造业务。

该人士介绍,早在2003年,比亚迪就 组建了半导体事业部 。2004年,该事业部 作为比亚迪微电子公司注册成立 。但决定 进入IGBT行业,还要到2005年 ,而这一年,也是比亚迪正式 开始研发新能源 汽车 的元年。

该人士告诉《电动 汽车 观察家》,比亚迪开始研发新能源 汽车 时,发现 汽车 类的半导体是瓶颈,尤其是被看做 汽车 电力电子装置“CPU”的IGBT, 不但价格高昂,而且面临着有钱也买不到的困境。

IGBT对新能源 汽车 的关键作用

该人士回忆,十几年前,IGBT的遭遇和光刻机的市场环境类似,特别是 对1200伏以上的高端IGBT,国外有严格的销售限制。 国际IGBT巨头规定,中国企业购买IGBT,只能用于变频器行业, 要买高端IGBT用来造新能源 汽车 ,是绝对禁止的。

除了“禁售”, 找不到和比亚迪技术路线匹配的产品 ,也是比亚迪获得新能源 汽车 IGBT的另一障碍。

该人士介绍,进入新能源 汽车 领域之初,比亚迪确立了一条 高电压小电流的技术路线,反映在车型上,就是高性能、强动力的产品。

比如,2013年比亚迪第一款王朝系列车型,第二代插电式混动双模车型秦(后来的秦DM),以 百公里5.9秒加速的动力系统 获得了众多“迪粉”(比亚迪粉丝)的追捧。比亚迪自造的IGBT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比亚迪秦DM百公里加速5.9秒的宣传海报

但该人士表示,在2005年前后,不论国际还是国内, 新能源 汽车 的技术方向都不明确, 再加上国内半导体行业的研发基础薄弱,即便有钱,也很难找到与比亚迪新能源 汽车 匹配的IGBT。而当时市面上少见的新能源 汽车 , 使用的很多都是原本用于太阳能领域的IGBT模块。

就是这样,在 外部禁售、内部供应商缺乏 的情况下,比亚迪决定自己造新能源 汽车 用IGBT。

2

PK英飞凌,

性能参数“旗鼓相当”

从2005年开始,比亚迪 花了3年时间做车用IGBT的理论研究和封装业务。

但该人士介绍,到2008年,比亚迪意识到, 自己做IGBT模块封装没有大问题,但IGBT芯片的问题仍然不小, 于是收购了宣布破产的宁波中纬积体电路, 以此为开端,正式开始自主研发IGBT芯片,一直到今天。

2010年,比亚迪自造的1.0代IGBT芯片问世,并在当时的插混车型做了一些验证;2013年,2.0代芯片正式装车比亚迪e6;2015年底, 2.5代芯片推出,目前市场上的比亚迪商用车,以2.0和2.5代产品为主。

比亚迪IGBT主要发展过程

目前,比亚迪主流的4.0代IGBT芯片,是 2018年10月正式发布的比亚迪IGBT 4.0, 这也是比亚迪IGBT的标杆性产品。该人士介绍,进入2020年,比亚迪的5.0代IGBT也已问世。不过,目前比亚迪的新能源 汽车 中, 20%用的是4.0代IGBT,另有80%左右是2.5代IGBT。

当然,比亚迪自主研发IGBT,并不意味着完全不用友商产品。

另一家主流IGBT企业管理层人士告诉《电动 汽车 观察家》,比亚迪的新能源 汽车 , 除了使用自己的IGBT模块,也在采购赛米控和英飞凌等企业的产品。 宋系列和唐系列的新能源车型都曾使用英飞凌的IGBT。

对此,比亚迪人士回应称,以代表当时比亚迪最高技术水平的唐系列新能源车为例,新车研发初期, 比亚迪对自己的IGBT性能不是很确定,所以后驱版本用了英飞凌的IGBT芯片(自主封装), 前驱仍使用自主IGBT芯片, 收集两款IGBT的装车数据。

他介绍, 用了四五年之后,验证数据显示,比亚迪IGBT不输于英飞凌 。因此, 今年唐的后驱版本也会换比亚迪自己的IGBT。

根据比亚迪方面的公开信息,其自主开发的IGBT电流输出能力比当前市场主流IGBT产品高15%, 整体功耗降低约20% 。这里所说的“当前市场主流IGBT”,当然也包括IGBT巨头英飞凌的产品。

该比亚迪人士介绍,和强调线宽的数字半导体不同,IGBT这样的功率半导体追求的主要是性能。 评判某个IGBT优劣的主要标准,包括开关损耗和通态损耗 ,两者发生频次占IGBT损耗场景的比例分别为70%-80%和20%-30%。因此, 开关损耗是IGBT企业最重视的参数。

他表示,和英飞凌主流的第四代IGBT相比, 比亚迪4.0代IGBT的开关损耗低20%。 换算成整车参数,这意味着,使用比亚迪IGBT的整车 百公里电耗降低0.6kWh,系统成本也大大降低。

不过,在不少媒体的报道中,2018年, 英飞凌IGBT已经进入第七代,即“微沟槽栅+场截止”, 而比亚迪主流新能源乘用车使用的IGBT,仍是4.0代产品。这是否意味着,比亚迪的IGBT远远落后于英飞凌?

在该人士看来,IGBT的代数命名是企业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营销手段。 产品到底好不好,还要看性能参数。 在实际测试中,比亚迪4.0代IGBT 不仅多项性能优于英飞凌第四代产品,也不输于英飞凌所定义的第七代产品。 整体来看,比亚迪的IGBT和英飞凌在性能参数方面 “旗鼓相当”

他认为,英飞凌第七代IGBT的“微沟槽栅”技术,技术原理和第四代产品基本没有区别,不过是,一个槽不够,多打几个,但 最终的提升空间非常有限。而且,IGBT的技术已经达到瓶颈, 不会因为提升几代命名,性能也有巨大提升。

“如果我愿意,我还想把比亚迪的IGBT命名成第八代,第九代呢。”他开玩笑地说。

但在一位行业专家看来,国际上对IGBT的代数命名有公认的标准, 而英飞凌的IGBT迭代到第七代,芯片更薄,成本也已经可以达到第四代的一半 。其他企业要想和英飞凌最新的IGBT竞争,难度相当大。

除了部分关键性能参数足以和英飞凌PK,比亚迪的人士还强调,比亚迪对IGBT的实际应用经验也优于很多竞争者。从2019年数据看, 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份额达到20%,而其中90%的IGBT是比亚迪自己的产品, 这让比亚迪有足够多的IGBT应用经验。

他举例说,如果电动 汽车 的平台电压达到700伏,使用普通的1200伏IGBT,过压起火的概率相对较高。而在半导体业务独立上市之前, 比亚迪身兼主机厂和IGBT供应商的双重身份,因此,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逆向改变某个参数。 其结果就是,虽然使用的仍是1200伏的IGBT,但实际可以支持的 尖峰电压高达1400伏, 安全系数能大大提升。

“在1200伏高压的IGBT领域,比亚迪对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势很明显。”该人士评价。不过,他承认, 在750伏及之下的中低压IGBT领域,比亚迪未必有优势。毕竟,英飞凌、三菱等都是750伏IGBT行业的大玩家。

但上述行业专家表示,英飞凌的车用IGBT以750伏为主 ,是企业自主选择的技术路线,并非做不到高压产品。 实际上,在高铁等大工业领域, 英飞凌等国际巨头的高压IGBT产品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比亚迪人士表示,从研发之初,就坚持高压路线,让比亚迪有了在高端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和国际巨头一比高下的实力。但另一方面,专注高压平台和隶属比亚迪集团的身份,也让 比亚迪错过了很多获得第三方客户,以及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机会。

3

备战供货第三方:

谋上市、造工厂、找客户

目前,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IGBT供货形势, 处于“整体多家争鸣,局部一家独大”的局面。

比亚迪人士介绍,在A00级纯电动乘用车领域, 90%的IGBT都来自斯达半导体 ;纯电动商用车领域,英飞凌、比亚迪、斯达和富士四分天下;在A级到C级新能源乘用车领域, 除了比亚迪用自家的IGBT,其余新能源车企90%的IGBT产品都是英飞凌的天下。

“如果不是因为比亚迪自己造车,我们也成不了A级到C级的主流新能源乘用车IGBT供应商。”他感叹。

随着新势力、外资和合资车企的进入,中国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玩家越来越多,比亚迪新能源 汽车 的市场份额也有降低。该人士透露, 2018年,比亚迪半导体的销售额约为13亿,到19年下降至11亿, 主要原因就在 于IGBT业务的销售额从5亿多降到了大约3亿。

该人士告诉《电动 汽车 观察家》,IGBT销售走低,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技术进步,电机功率密度进一步提升, 同样性能要求的车型,所需的IGBT模块减少; 另一方面,IGBT规模化效应显现, 成本减少,售价也降低。

怎么提高销售额?关键之一是扩大客户群。

该人士介绍,到目前为止, 比亚迪IGBT约70%靠比亚迪内部消化,其余30%供给第三方客户, 主要是新能源商用车客户。为获得更多外部客户,特别是新能源乘用车企业,比亚迪也做了多方面准备。

资本层面,最关键的是 谋求上市。

今年以来,比亚迪半导体在资本层面的动作不断。4月14日,比亚迪发布公告,宣布比亚迪微电子完成内部重组,并更名为比亚迪半导体。

5月26日和6月15日,比亚迪连续发布公告,称比亚迪半导体分别 获得19亿元人民币融资和8亿元融资, 投资方包括红杉瀚辰、红杉智辰、SK集团、小米集团、招银国际、联想集团、中芯聚源、上汽产投、北汽产投、深圳华强、蓝海华腾、英威腾等。

根据公告,引入战略投资者,是比亚迪半导体继其内部重组之后, 积极寻求适当时机独立上市的重要进展 。而IGBT业务,也是众多投资者看好比亚迪半导体业务的关键之一。

该人士介绍,从2018年开始,比亚迪就开始做半导体业务分拆, 今年计划基本完成分拆工作,最快今年年底或明年4月 ,作为独立的公司上市,时间“肯定早于电池。”

他认为,比亚迪半导体独立上市之后,业务将更为灵活,更为市场化, 可以不受集团的束缚,提供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资本运作的同时,比亚迪还在继续扩大IGBT产能。

该人士介绍,目前,比亚迪在长沙和宁波有两座晶圆厂, 两座工厂的年产能达到5万片晶圆,几乎是国内其他中国IGBT企业产能的总和。 其中,长沙的晶圆厂于今年4月开工,而宁波晶圆厂从2008年收购算起,已经有12年的生产时间。

该人士表示,经过多年的产销,宁波晶圆厂的设备成本分摊已经完成,再加上人工成本较低等因素, 宁波工厂产的IGBT价格至少比英飞凌便宜20%。 但他坦承, 比亚迪虽然定价低,但在原材料成本上无法和英飞凌匹敌。

在他看来,英飞凌 IGBT产线是全球最先进的,中国企业要想在5年-10年PK过英飞凌,几乎不可能。 英飞凌定价贵,很大程度上和其高毛利追求有关。

技术不断积累,上市准备加速,工厂也已就绪。那么,比亚迪IGBT的外供进展如何了?

该人士透露,目前,比亚迪IGBT的主要客户还是新能源乘用车企业, 但和部分主流新能源乘用车企业,特别是A级以上乘用车客户的合作也在商谈中 ,目前正在 送样和测试 。比亚迪IGBT和对方的电控匹配、装车,至少还要两年以后。

但也有行业人士认为,不论在哪个行业, 大客户的认证周期至少需要3年。 新手要想打入主流车企的IGBT供应链, 不仅要跨越技术门槛,还要有足够的品牌认知度。 而长期以来,只在内部“自产自销”的比亚迪IGBT,要想被第三方客户认可,难度也不小。

比亚迪半导体的人士则表示,相对而言, 比亚迪IGBT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甚至更高。

该人士介绍,除了比亚迪和丰田合资公司生产的新能源 汽车 ,IGBT全部来自比亚迪半导体,比亚迪IGBT 还获得了很多国际顶级客户的订单, 欧洲和日本的多家电控厂家也在和比亚迪进行IGBT业务合作。

但该人士表示,目前, 比亚迪两座晶圆厂的产能仍处于供过于求 的状态。对于比亚迪半导体, 万事俱备、急缺客户 也是眼下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

4

未来:

坚持高压路线,三年拉平碳化硅成本

从成立之日起,比亚迪半导体坚持高压IGBT的技术路线。如今,急缺客户的比亚迪,是否会进入英飞凌等把控的750伏IGBT领域?

对此,该人士表示,随着比亚迪半导体上市加速, 在1200伏IGBT之外,增加750伏或者650伏产品业务也是可能的 ——毕竟,上市公司有业绩需求,也需要得到股东们的认可。

但他强调表示,比亚迪坚信,高压平台是未来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趋势。如果把600公里算作高端新能源 汽车 的门槛续航,那么用户体验必须相应提升,比如优化加速体验,加快充电时间等,这样一来, 适应高性能车型的比亚迪IGBT就很有优势。

在继续高压技术路线的同时,比亚迪碳化硅的商业化应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和IGBT相比,碳化硅生产的芯片尺寸更小、功率器件效率更高,耐温性也更高,但由于成本过高,大规模商用仍有较大困难。对此, 比亚迪的解决方案是,限时降本。

该人士透露,目前,比亚迪一款碳化硅模块的价格是IGBT的2-3倍,而根据公司的计划,要在 3年内将这个成本差距拉平。

在该人士看来,碳化硅价格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还是“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车企要求半导体企业降价,降价了才有规模化生产;半导体企业又要求车企先上量,有了量才降价,自然会陷入扯皮境地。 而比亚迪有垂直整合的优势,决策层确认,碳化硅的问题在于成本而非技术,就下定决心,以量倒逼成本下降。

不过,上述主流IGBT企业管理层人士认为, 碳化硅降本依赖整个产业链升级。 以IGBT为参照,IGBT目前已经做到12寸晶元大批量生产,而目前最先进的碳化硅芯片也才6寸。因此, 碳化硅的成本和IGBT拉平,不是几年就能达到的。

按照比亚迪公布的计划, 预计到 2023 年,比亚迪旗下的电动车将实现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对 IGBT的全面替代 ,整车性能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10%。即将上市的比亚迪汉EV,采用的就是碳化硅模块,百公里加速仅3.9秒。

从2003年,比亚迪半导体事业部成立,到2005年开始IGBT研发,再到10年开发出第一代产品、13年开发出2.0代产品,以及18年推出4.0代产品,并在自家新能源车型上长期验证, 比亚迪已经积累了不少IGBT技术经验,

随着比亚迪两座晶圆厂准备就绪,以及上市准备加速推进,IGBT供应第三方客户的业务扩展,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如该人士所说, 华为事件之后,中国已经迎来了半导体行业的春天, 更多中国车企也开始更加积极地和比亚迪在IGBT业务上进行商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74090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5
下一篇 2023-04-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