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
太阳能在太阳的电磁辐射中,以较窄的光谱范围到达地球表面(见图3.2)。由于现有技术(及科学理解)认为电磁辐射是能量流,因此,如果不转换成其他形式就无法储存。被看做是能量包的光子能以多种方式同物质发生相互反应,它们可以撞击核子,使其产生更快的振动,进而使物质生热,以这种方式加热的空气就产生了风。光子还可以和电子发生反应,向电子施加能量,如果是硅和其他半导体,则外围的电子价基本上为全价,不易流动,但如果电子从光子接收了1.1电子伏特以上的值,则电子就会跳出价电子轨道进入导电带,产生电流。图3.3给出了太阳能启动电子流的过程,光电系统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将入射的太阳辐射即时转换成电能(注14)。
图3.2 电磁光谱资料来源:Jack Kraushaar and Robert Ristinen, Energy and Problems of a Technical Society, p. 149.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集中于可见光谱部分,其中大部分又从地球表面以红外光谱的形式再次放射出来
图3.3 电子能带资料来源: Jack Kraushaar,Robert Ristinen, Energy and Problems of a Technical Society, p. 176.光子向价电子施加了恰到好处的能量,电子进入导电带,电子流产生电流存储
太阳辐射与植物中的叶绿素和其他色素相互作用,使能量流转换成化学能,存储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组织中,以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物的动物身体中。一般情况下,穿过电子云的光能向电子施加足够的能量,使电子充分移动,结合成高能分子,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储存过程,这种储存过程不仅生产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燃料能量,而且经过世世代代的变迁,还储存了所有的化石燃料能量。这种天然的存储过程是人工光合作用无法比拟的,但以化学能形式进行储存具有强制性,且因传输过程中没有损失,故可无限存储。
即使是用于居室取暖的被动太阳能应用,也能达到白天储存热量、夜晚释放热量的效果。最简单的应用方法可在玻璃窗对面放置一大块暗墙,因为颜色暗,所以不反射光谱的可见光部分(可见光谱占太阳辐射的大部分),而是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能,吸收的太阳能存储在墙体材料的焓中。如果用被动太阳能取暖,存储墙一般都是涂黑的木墙或石墙,当周围温度降到储存物质温度以下时,墙体就向外散发出热量,保持一种更为恒定的温度。
该技术的一个变化形式是特朗布墙[Trombe,以其发明者菲力克斯·特朗布(Felix Trombe)博士的名字命名],具体内容是将大面积的黑色墙体置于玻璃墙后,二者相对距离较近,均位于朝南曝光位置,黑色墙体上有通风孔,可使对流空气通过。大气温度较低时,顶部和底部的通风孔都打开,暖空气通过顶部通风孔进入居室,冷空气通过底部通风孔进入墙体与玻璃墙之间的空间按受太阳加热,日落后,通风孔关闭,墙体中存储的热量可向居室内散发(部分热量不可避免地向南辐射,一部分还会透过玻璃窗外溢)。特朗布墙的一个优点是:夏季,顶部通风孔可关闭,底部通风孔及玻璃墙顶部的一个通风孔都可打开,两墙之间的受热空气上升,通过玻璃墙顶部通风孔排出,它起到了烟囱的作用,等于将北面的窗子打开,让凉空气进入居室,替换屋内从底部通风孔排出的空气。试验表明,朝向正南的房子,加上特朗布墙,冬季太阳能取暖效果达100%,问题是夏季会出现热量积累,需加强通风(注15)。如各方面因素比较适合,特朗布墙的造价不贵,只比砌一堵朝南的石墙外覆温室膜贵一点点。特朗布墙看起来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刻板的墙,审美问题可能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
还有一种更为有效的储热方法利用了物理相态变化。当固体溶化或液体气化时,需要大量的能;相反,气体冷凝成低能量液态或液体冻结变成更低能量固态时,也会释放出大量的能。这样,如果大面积的暗色物体中含有一种固体,其熔点接近室温,则该固体吸收太阳辐射后就会融化,当它(在室温下)再次变为固态时,就会将相态变化阶段存储的能量释放到室内。芒硝(硫酸钠+水合物)是这些材料中最为有效的一种,其熔点为93华氏度,融化热量(固体转换成液体或反向转换所需的热量)为100英热单位/磅,大大超过了单位重量(或体积)水的热容量(注16)。该技术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室内放一只装满芒硝的黑色桶,其放置位置应能使其接收大量的冬日阳光,桶吸收光热,桶内芒硝存热,当温度开始下降时,芒硝就把储存的热散发出来。不过居室内摆一只黑桶有碍观瞻,可努力把桶改成具有装饰特点的摆设,一个解决办法是采用黑色空心柱,里面装满所选材料;另外,经过较长时间以后,芒硝或其他相态变化材料会降解,无法重新结晶。
运输
太阳能可以用来产蒸汽(或使其他挥发性液体气化),驱动透平,将能量转换成电,这一过程被称为热电转换(STEC)。电是STEC和光电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载体,STEC的优点是:由于发电过程中采用透平,故可直接产生交流电。交流电可传输至几英里以外,而光电电池产生的直流电无法长距离传输。
介质流体(水或空气)分子吸收的热可短距离传输。和探讨地热资源时详细讨论的那样,传热过程中,热扩散不可避免,振动的高温分子接触管线或其他密封装置材质,将其热量传给该材质,该材质又将新获得的热量扩散到周围,将载热流体的热量传走。因此,当所需要能量为热量时,只能在很短距离内有效传输。
用太阳能给水加热是收集太阳能热量的一种应用形式,可短距离输送到储存点,再短距离输送到需要的热水水龙头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大部分太阳能热水系统都采用了电动泵,泵将水打入储罐或加热器内,这一过程中,水流经太阳能收集板,泵消耗的能量远低于常规的水加热炉,但这种应用耗电产生一定费用。
意识到这一成本效率问题后,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不带泵的水循环系统。水受热后,会稍稍膨胀,以此来带动循环,这一工艺被称为热虹吸现象,即将储罐置于集热盘管之上,可以不用泵就使水循环。这些系统有自定的能量周期,因此均属于被动太阳能应用系统。
风力
风,即流动空气的动能,可以以其原始形式储运,人们将风的动能集于一点来做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代应用也极有潜力。如果对这部分能量加以储存和输送,一般是先将其转换成多功能载体——电,然后再对电进行储存和输送。
多数乡间风力泵系统都包括能量储存部分,泵将水打入储罐,这一过程向水施加了动能,在水抽出之前,动能又作为势能储存。储存的能量表现为水龙头处的压力,这样就可在水罐出口处放置一个透平利用水中的动能。利用水储存风力而产生动力的储存原理目前正日益受到关注。
水动力
水的动能就像风力一样,可直接用来做功如水磨。由于水的流动包含了势能转换成动能的过程,那么就可以用水坝将有一定落差的水拦住,这其实就是把水的势能集中并储存起来。这种储存过程的效率在热动力学允许的范围内几近完美,但需要储存的水量大,需要容纳这一大部分水的地表面积会对环保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具有环保破坏性的大坝尤为如此。大型水坝因为储水能力强,动力强度大,其规模效益好,由于成本可分摊到巨大的发电量中,故生产的电力价格低廉。很明显,大型水坝可存储大量的水和更多的势能,同理,较高的大坝和较深的水库可更为迅速地产出更多的能量。
可以假定通过开凿河流的方式将这部分能量输送到消耗点。但是,开凿一定规模的河流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非同小可,因此,将这种能量传送给消费者之前还是需要转换成电。
潮汐资源的开发与常规的河流水力资源的开发相同,但波浪的动力不同于用大坝储存的势能,这两种海洋动力(潮汐和波浪)的储存均与7力的势能储存不同,波浪的强度虽然随时间变化所不同,但它有连续性,潮汐能量则呈有规律的间歇性,确实需要短时的储存来消除这种间歇性。
水力发电也可以作为二次能量载体来储存。间歇性能源的额外动力(如太阳能或风能)可以用来驱动泵,将水打入水库或高架罐,有效地将剩余动力作为势能储存起来。同理,非高峰时间产出的能量,其多余部分也可以储存起来备用,需求量达到高峰或一次能量不够用时,就可以让水再向下流过透平发电,这种系统的净效率可高达64%,如果是商业规模的应用,就必须建两个大水库,二者之间要有充分高差。目前规模最大的这种设施在密执安州的路丁顿(Luddington),该项目在海拔高于密执安湖250英尺处建了一座大人工湖,非高峰期时,将密执安(Michigan)的湖水打入人工湖中,高峰期需要更多动力时,使这部分水就经透平再流回密执安湖,可生产2000兆瓦的能量,其最高储存能力可达15000兆瓦小时。目前还有几处正在建的地下蓄水库,以达到同样目的(注16,原书有两处注16),这些项目由于地形的原因,成本是很严重的制约因素。
地热
顾名思义,地热能量的表现形式就是热,要想有效地储运非常困难。确实,该能量形式有一个很大的限制因素,热量一般从高温处向低温处流动,这样,传输介质不可避免地将热量向周围扩散,隔热措施也只是材质散热速度慢而已,就像把稻草垫在漏水的桶底部——它可以放慢损失速度,但无法消除损失,所以,用稻草补过的水桶还需要快速移动才行。即使在井简内,生产初期产出的蒸汽或水也会向井简周围扩散大量的热,造成热损失,一段时间之后,井简周围岩石热量累积,热损失大大降低。将热流体输送到发电机地面管网的过程中热损失更为严重,且不会随时间的推进而有所好转,蒸汽管线周围的空气流动,迅速将热量带走,持续较高的温差,又加剧了热损失。
如前所述,管线热膨胀与热损失是需要同样关注的问题。地热蒸汽使钢受热,造成井口膨胀,高出地面,同样也使得井口到电厂的蒸汽管线产生膨胀。如果生产管线为两端固定的直管线,则膨胀后就会弯曲,因此,地面管网施工时,一定要留出膨胀余地,采用膨胀圈或者采用平口管。膨胀圈是预制成环形的管节,形状类似于过山车轨道,出现热膨胀时,环形管两端的管趋于聚到一起,使回路增大;平口管也是一种管节,两端的连接处均旋转90°,管节连接的一端是母螺纹接箍(螺纹在内侧),另一端是公螺纹接箍(螺纹在外),管节连接时,母螺纹接头(凸起端)与公螺纹接头(凹陷端)实行螺纹连接,使连接的两端紧密结合,这种连接密封性好,连接的两根管相互又可转动。平口管连接时,由于管端弯曲90°,膨胀时连接的两根管节呈剪刀式移动,一组这样的管连接就形成了平口管连接(蚱蜢腿连接),管膨胀时,管支架部分一起弯曲。很明显,无论采用哪种膨胀连接形式,膨胀时,管线的管体都要能前后移动。专门设计的管线还采取了隔热措施,降低热损失。所有这些设计都增加了管线成本,目的都是为了降低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能量损失,因此,蒸汽的传输距离都不是太远。
利用地热的目标是尽可能在近井地带将热量转换成电能,然后像利用其他非可燃资源一样,以电的形式传送给消费者。
核动力
就像可燃资源一样,裂变物质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机械方法集输。储存过程中,自然放射性衰变会引起损失,同样不稳定的核子使物质发生裂变,造成放射性衰变趋于变成稳定的核质量和核配置。衰变本身呈指数特点,用半衰期计量,半衰期就是一种同位素的一半衰变成其下一等级所需的时间。铀235这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其裂变同位素的半衰期超过70万年,所以存储过程中的损失可忽略不计,只占年存储量的十万分之一。
要想提高效率,就需要在铀矿现场或附近处理矿石,因为只有少部分的纯铀含有裂变同位素,如果运送含有杂质的铀矿石,会耗费大量的能量。因此,就像前一章所描述的那样,一般都是在铀矿现场对矿石提纯并富化,富化的热产品被装入铅衬容器,每个容器都要小心地固定好,以防发生自发连锁反应。
大型兆瓦核裂变反应堆年耗燃料量仅为5000吨,故总的运输成本远低于其他常规的化学可燃燃料。比如,当量兆瓦发电站年燃煤量超过200万吨,足可装满200辆运煤专列,每周要有4趟运煤专列到达该电厂(假设该电厂以其发电能力70%的平均水平运行)(注17)。
利用核动力的每一步都涉及环保和健康问题。普遍的观点认为放射性极其致命,因此要采取超常的预防措施防止存储及运输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放射性物质必须装在辐射无法穿透的密封容器中,就像腐蚀性化学物质所用的容器一样,确实,高强度辐射非常危险,需要像搬运剧毒化学品那样小心。
核动力必须用于和平的发电用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