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个用WiFi信号发电的完全柔性设备问世!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个用WiFi信号发电的完全柔性设备问世!,第1张

背景

如今,我们身边的各种电子产品,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几乎都离不开电池供电。然而,电池却存在着使用寿命有限、续航能力有限、需要反复充电、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电池也成为了影响现代电子产品性能与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在积极研发让电子产品摆脱电池的新型供电方案。之前,笔者也为大家介绍过许多这方面的案例。接下来,让我们先来看几个经典案例:

(一)美国华盛顿大学发明的全球首款无需电池的手机,能从周围环境中的无线电信号或者光线中获取几微瓦的能量,保证正常手机通话。

(二)美国哈佛大学维斯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和约翰·保尔森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的科研人员团队创造出一种无需电池的折纸机器人,它能够通过磁场,无线地提供能量和进行控制,展开可重复的复杂运动。

(三)中国科学院、重庆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台湾 科技 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在中华传统剪纸艺术启发下,开发出一种轻量的、剪纸式样的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能采集人体运动的能量,为电子产品供电。

(四)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开发出由铁电驻极体纳米发电机(FENG)组成的柔性设备,让电子设备直接从人体运动中采集能量。

创新

今天,笔者要为大家介绍一项让电子产品摆脱电池的新科研进展。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其他科研机构(马德里理工大学、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波士顿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开发首个能将WiFi信号的能量转化为电力的完全柔性设备,它可以为电子产品供电。

能将交流变化的电磁波转化为直流电的设备被成为“整流天线”。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研究人员们演示了一种新型整流天线。

技术

该整流天线采用了一个柔性射频(RF)天线,以交流变化的波形捕捉电磁波(包括携带WiFi信号的那些)。然后,这个天线被连接至一个由仅为几个原子厚度的“二维半导体”制成的新型器件。这种交流信号传送到半导体中,被半导体转化为直流电压,而直流电压可用于为电子电路供电或者为电池充电。

通过这种方式,无需电池的设备被动地捕捉无处不在的WiFi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直流电源。更进一步说,该设备是柔性的,并能通过“卷对卷(roll-to-roll )“工艺制备,从而可以覆盖非常大的面积。

所有的整流天线都依赖一个称为“整流器”的元件,这个元件将交流输入信号转化为直流电源。传统的整流天线将硅或者砷化镓用于整流器。这些材料可以覆盖WiFi频段,可惜它们是刚性的。尽管采用这些材料制造小型器件相对便宜,但用它们覆盖大面积,例如建筑物与墙壁的表面,成本过高。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们一直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目前所报告的柔性天线很少工作在低频率下,并且无法捕捉与转化千兆赫频率的信号,然而大多数相关的手机和WiFi信号都处于这个频率。

为了构造他们的整流器,研究人员们采用了一种称为“二硫化钼(MoS2)”的新型二维材料。它只有三个原子的厚度,是全球最薄的半导体之一。MoS2 可用于构造柔性的半导体元器件,例如处理器。

这么做时,团队利用了二硫化钼的一种“奇特”行为:当接触特定的化学物质时,材料的原子会重新排列,表现得如同开关一样,产生一种从半导体到金属材料的相变。这种结构也称为“肖特基二极管”,它是利用金属与半导体接触形成的“半导体-金属结”原理制作的。

论文第一作者、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博士后 Xu Zhang(不久将成为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助理教授)表示:“通过将 MoS2 设计成二维的半导体-金属结,我们构建出了原子薄度、超高速的肖特基二极管,它可以同步减少串联电阻与寄生电容。”

在电子器件中,寄生电容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特定的材料存储少量的电荷,将使电路速度变慢。因此,寄生电容越低,整流器速度就越快,运行频率也越高。研究人员们设计的肖特基二极管中的寄生电容,比目前最先进的柔性整流器中的寄生电容,要小一个数量级。因此,这种二极管的信号转化速度更快,可采集并转化10GHz的无线信号。

Zhang 表示:“这种设计将带来一种完全柔性的设备,它快到可覆盖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子器件的大多数射频频段,例如WiFi、蓝牙、蜂窝LTE等。”

研究人员所报告的工作,为将WiFi转化为电力的其他柔性设备提供了蓝图,这些柔性设备具备足够大的输出和效率。根据WiFi输入信号的输入功率,目前设备的最大输出效率约为40%。在典型的WiFi功率等级下,MoS2 整流器的能量效率约为30%。相比而言,目前最佳的硅和砷化镓整流天线(由更加昂贵的刚性材料硅和砷化镓制成)实现了差不多50%到60%的效率。

价值

论文合著者之一、麻省理工学院微系统技术实验室的 MIT/MTL 石墨烯器件与二维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Tomás Palacios 表示:“假如我们开发出的电子系统,能够环绕大桥,或者覆盖整个公路,或者覆盖办公室墙壁,并将电子智能带给我们周围的每个物体,那将会如何?你如何为这些电子产品供电?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办法来为这些未来的电子系统供电,通过一种可简单大面积集成的方式采集WiFi的能量,为我们身边的每个物体带来智能。”

科学家们提出的这种整流天线的早期应用包括为柔性与可穿戴设备、医疗设备、“物联网”传感器供电。例如,对于主要的技术公司来说,柔性智能手机将是一个热门的新市场。在实验中,当研究人员们将器件放置到典型的WiFi信号功率级别(150微瓦左右)的环境中,它可以产生出40微瓦的功率。这个功率足以点亮一个简单的移动显示屏,或者为硅芯片提供电力。

论文合著者之一、马德里理工大学的研究员 Jesús Grajal 表示,另外一个可能的方案就是为植入式医疗设备的数据通信供电。例如,研究人员们正在开始开发能被患者吞服的药丸,并将 健康 数据发回给计算机诊断。

Grajal 表示:“理想情况下,你不会想用电池来为这些系统供电,因为如果电池泄露锂,那么患者可能会死亡。从环境中采集能量,为体内的这些小型实验室以及与外部计算机的数据通信提供电力,具有明显的优势。”

目前,团队正在计划打造更加复杂的系统并提升效率。

参考资料

【1】http://news.mit.edu/2019/converting-wi-fi-signals-electricity-0128

【2】Xu Zhang, Jesús Grajal, Jose Luis Vazquez-Roy, Ujwal Radhakrishna, Xiaoxue Wang, Winston Chern, Lin Zhou, Yuxuan Lin, Pin-Chun Shen, Xiang Ji, Xi Ling, Ahmad Zubair, Yuhao Zhang, Han Wang, Madan Dubey, Jing Kong, Mildred Dresselhaus and Tomás Palacios. Two-dimensional MoS2-enabled flexible rectenna for Wi-Fi-band wireless energy harvesting . Nature, 2019 DOI: 10.1038/s41586-019-0892-1

将芯片越做越薄,一直都是科学家们的梦想。

但我们都知道,现有的 硅晶体 已经越来越接近物理极限。

想要从“纳米级”突破到“原子级”,只能靠二硫化钼等 超薄半导体材 料来帮忙。

近日,来自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成功在二硫化钼材料上加入了 超导体触点 ,从而展示与硅晶体类似的特性。

这次实验的成功, 验证了超薄半导体材料制造半导体元器件的可行性

本次实验由Andreas Baumgartner博士领导,其领导的研究小组计划将一些具有半导体性质的天然材料层叠形成三维晶体,再与超导体结合起来,继而探究新材料的特性。

在实验开始,研究人员先将 二硫化钼分离成单独的层 ,这些单层的厚度不超过一个分子。

接着,研究人员像“制作三明治”一样在 单层的二硫化钼两侧加入两层薄薄的氮化硼 。在手套箱中的保护性氮气保护下,研究人员将氮化硼层堆叠在二硫化钼层上,并将底部与另一层氮化硼以及一层石墨烯结合。

然后,研究人员将这种复杂的范德华异质结构(一种特殊的三维结构) 放置在硅/二氧化硅晶片的顶部

这样就堆叠出一个 类似于半导体元件的全新合成材料

在堆叠完成后,研究人员开始在绝对零度以上(-273.15摄氏度)的低温下进行实现观察。

最后他们发现,在超低温的条件下,超导电测量清楚地显示了超导引起的效应;例如,单电子不再被允许通过。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半导体层和超导体之间存在强耦合的迹象。这些特性与目前半导体芯片的物理特性十分相似。

研究项目经理鲍姆加特纳解释说:“在超导体中,电子将自己排列成成对,就像舞伴一样,产生了奇怪而奇妙的结果,比如电流的流动没有电阻。另一方面,在半导体二硫化钼中,电子表演一种完全不同的舞蹈,一种奇怪的独舞,也包含了它们的磁矩。现在,如果我们把这些材料结合起来,我们想亲自看到这奇异的舞蹈。”

简单来说, 本次实验验证了超薄半导体材料代替硅晶体的可行性 ,为下一代半导体制造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今的芯片制程工艺,已经完成了5nm的突破,科学家们发力向1nm的极限冲刺,今年5月6日,IBM率先宣布造出2nm芯片,顿时让整个半导体圈子欢欣鼓舞。

但由于摩尔定律的存在,即使单位面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逐步提前,但是效能无法得到显著提升,在硅晶片的物理特性即将达到极限的背景下,1nm工艺像一座大山挡在硅技术面前。

此外,在目前的先进制程里,都需要绝缘体的存在,他们存在的意义是要协助电子能顺利通过晶体管里的通道,当制程持续向下走,通道势必越来越小,晶体管之间的串扰会很大,芯片的效能表现也会大打折扣。

例如一颗5nm工艺材料的芯片里,已经塞下太多的晶体管, 一旦电子黏在芯片内部的氧化物绝缘体上,就会导致电流不易通过,最终引起功耗增加、芯片发热等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吐槽台积电和三星5nm工艺纷纷“翻车”, 因为这真的太考虑后期的打磨

既然三维的材料会让电荷依附在上面,那么用二维材料作为替代品,可以完美避免电流通过的问题。

目前, 业内普遍采用二硫化钼作为二维超薄单层材料 ,这也是被认为是突破硅晶片小型化限制的最有力替代品。

事实上,除了此次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研究以外,学术界早已在二维材料连接上有所突破。

早前,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孔静教授领导的国际联合攻关团队宣布与台大、台积电共同完成合作,使用原子级薄材料铋(Bi)代替硅,有效地将这些2D材料连接到其他芯片元件上。

当铋(Bi)材料被作为二维材料的接触电极时,可以大幅度降低电阻并且提升电流

正如前文所说,金属和半导体材料之间的界面会产生了一种叫做金属诱导的间隙(MIGS)状态现象,抑制电荷载体的流动。而属于半金属的铋(Bi)材料,电子特性介于金属和半导体之间,可以有效消除了电荷流通的问题。

目前,台积电技术研究部门已经开始“铋(Bi)沉积制程”技术的研究,这项研究已经成为未来1nm工艺的突破所在。

通过这项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设计出具有非凡性能的微型化晶体管,可以有效满足了未来晶体管和芯片技术路线图的要求。

超薄半导体材料的成功验证,给我们展现出下一代半导体的无限潜力 ,未来的计算机或者会随着超薄半导体材料的成熟展现出全新的姿态。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台积电、IBM都在积极抢占1nm先进制程工艺。

关于下一代半导体的竞争已经悄然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75177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6
下一篇 2023-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