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科学家弗莱明。
1884年,弗莱明出访美国时拜会了爱迪生,共同讨论了电发光的问题。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发射现象,弗莱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技术发现,弗莱明亲自做了实验,还找到爱迪生共同研讨有关热电子发射的问题。
并推测“爱迪生效应”的背景可能就是由阴极射向阳极的单向电子流,他根据自己对“爱迪生效应”的理解,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也是人们后来所说的“真空二极管”。真空二极管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无线电时代。并于1904年11月16日在英国取得专利。
扩展资料电子二极管的原理
现代的真空管共由4种基本构件组成:极对灯丝(Filament) (加热用)、阴极(Cathode)、栅极(Grid)和阳极(Anode)。当极对灯丝连上电压对阴极加热,激发阴极电子通过栅极打在阳极上。通过这样的电子流,电子管可以将较小的交流电放大成较强的信号,实现信号放大功能。
在信号放大的同时,通过控制栅极电压可以控制电子流量,因而获得所需的电子特性。PN接合二极管是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互相结合所构成。PN接合区彼此的电子和电洞相互抵消,造成主要载子不足,形成空乏层。
在空乏层内N型侧带正电,P型侧带负电,因此内部产生一个静电场,空乏层的两端存在电位差。但是如果让两端的载子再结合的话,两端的电压差则会变成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子二极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莱明,J.A.
LED发光二极管最早出现在1962年,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发光二极管(英语: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LED) 是一种能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半导体电子元件。这种电子元件早在1962年出现,早期只能发出低光度的红光,之后发展出其他单色光的版本,时至今日能发出的光已遍及可见光、红外线及紫外线,光度也提高到相当的光度。而用途也由初时作为指示灯、显示板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光二极管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显示器、电视机采光装饰和照明。原理它是半导体二极管的一种,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光能。发光二极管与普通二极管一样是由一个PN结组成,也具有单向导电性。当给发光二极管加上正向电压后,从P区注入到N区的空穴和由N区注入到P区的电子,在PN结附近数微米内分别与N区的电子和P区的空穴复合,产生自发辐射的荧光。分类发光二极管还可分为普通单色发光二极管、高亮度发光二极管、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变色发光二极管、闪烁发光二极管、电压控制型发光二极管、红外发光二极管和负阻发光二极管等。真空三极管的发明者是美国科学家李·德福雷斯特(Leede
Forest
,1873
-
1961)。1904年弗莱明在真空中加热的电丝(灯丝)前加了一块板极,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电子管.他把这种装有两个极的电子管称为二极管.利用新发明的电子管,可以给电流整流,使电话受话器或其它记录装置工作起来.如今,打开一架普通的电子管收音机,我们很容易看到灯丝烧得红红的电子管.它是电子设备工作的心脏,是电子工业发展的起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