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各极电压计算公式:Ie=Ib+Ic、Ic=βIb。
设Q1两端的电压为:Uce,;集电极的电流为:Ic=B*Ib;发射极电流为:Ie=Ib*(1+B);基射极电压为:0.6v;
1、Uce=6.2v-10*Ic=6.2v-10*150*Ib(1式);Ib=(Uce-0.6)/Rb=(Uce-0.6)/200(2式)1式和2式联立消除Uce可解Ib=0.0033A;
2、Uce=6.2V-10*Ic-10*Ie=6.2v-10*B*Ib-10*(1+B)*Ib(1式);Ib=(Uce-0.6)/Rb=Uce/200(2式)1式和2式联立消除Uce可解:Ib=0.0017A。
理论原理
晶体三极管(以下简称三极管)按材料分有两种:锗管和硅管。而每一种又有NPN和PNP两种结构形式,但使用最多的是硅NPN和锗PNP两种三极管,N型半导体在高纯度硅中加入磷取代一些硅原子,在电压刺激下产生自由电子导电,而P是正极的意思是加入硼取代硅,产生大量空穴利于导电)。两者除了电源极性不同外,其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下面仅介绍NPN硅管的电流放大原理。
1、串联电路:
①电流:i=i1=i2
②电压:U=U1+U2
③电阻:R=R1+R2
2、并联电路
①电流:i=i1+i2
②电压:U=U1=U2
③电阻: 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 R
扩展资料:
电路规律
(1)流过每个电阻的电流相等,因为直流电路中同一支路的各个截面有相同的电流强度。
(2)总电压(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分电压(每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U1+U2+……Un。这可由电压的定义直接得出。
(3)总电阻等于分电阻之和。把欧姆定律分别用于每个电阻可得U1=IR1,U2=IR2,……,Un=IRn代入U=U1+U2+……+Un并注意到每个电阻上的电流相等,得U=I(R1+R2+Rn)。此式说明,若用一个阻值为R=R1+R2+…+Rn的电阻元件代替原来n个电阻的串联电路,这个元件的电流将与原串联电路的电流相同。因此电阻R叫原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或总电阻)。故总电阻等于分电阻之和。
(4)各电阻分得的电压与其阻值成正比,因为Ui=IRi。
(5)各电阻分得的功率与其阻值成正比,因Pi=I2Ri。
(6)并联电路电流有分叉。
串联和并联是电路连接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要判断电路中各元件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就必须抓住它们的基本特征,具体方法是:
(1)用电器连接法:分析电路中用电器的连接方法,逐个顺次连接的是串联;并列在电路两点之间的是并联。
(2)电流流向法:当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依次流过每个元件的则是串联;当在某处分开流过两个支路,最后又合到一起,则表明该电路为并联。
(3)去除元件法:任意拿掉一个用电器,看其他用电器是否正常工作,如果所有用电器都被拿掉过,而且其他用电器都可以继续工作,那么这几个用电器的连接关系是并联;否则为串联。
(4)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能用一根导线将所有用电器连起来即为串联,不能则为并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串并联电路
1、首先本征半导体的空穴浓度和电子浓度是相等的;在符合条件(1)和其他有源器件和无源器件构成回路和条件(2)电子激发下,激发的电子成为载流子,在电路中移动,注意本征半导体中的空穴并不能移动.该激发的电子形成了回路的电路.宏观上,热激发和“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在同时进行,达到“动态平衡”,但一定会有“成为载流子”的电子在回路中移动.2、对于P型半导体来说,其本身还是呈“中性的”,只是“可与电子配对的自由空穴”较多,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会动态的“拉外部电子”,当拉到一定数量的电子,内部的电场会迫使该“P型半导体”不再多拉电子,达到动态平衡.另外硅的共价键是不很稳定,所以它常用来做半导体.P型半导体是有掺杂叁价元素的,硅原子少了一个电子,这个电子转移到了三价元素的空穴上,这说明的是空穴的移动.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