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俄罗斯中国年”活动中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展会上,一个清晰漂亮的LED彩色大屏幕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个大屏幕来自长春高新区希达公司,该公司研制生产的“点阵模块全彩色LED超高均匀度显示屏”为世界首台。希达公司是长春中俄科技园里的孵化企业,入驻长春中俄科技园仅一年时间,其销售收入就由原来的几百万元猛增到5000万元。
建区以来,长春高新区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坚持走引进、消化再吸收的创新道路,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最佳平台,目前已引进国际专利技术近200项。这些企业和项目相对集中在先进光电技术、新能源、农牧业深加工等领域,有力地拉动了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和要素集聚,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在国际化方面,长春高新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长春高新区一直在中俄及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并规划建设了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基地规划面积10万平方米,重点围绕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医药三大领域,合作开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项目。目前,已孵化出吉大通源公司、吉林东亚夜视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与俄方签订合作项目52项,其中有4项被列入中俄政府间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在谈项目27项,成立科技合作企业近30户。2004年9月,长春高新区建设的中俄科技合作基地最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长春中俄暨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基地。
在建设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的基础上,长春高新区又积极建设了中俄科技园。2006年7月,长春中俄科技园在长春高新区破土动工。长春中俄科技园是中国科学院牵头兴办的成效最显著的国际科技合作园区。本着互利互惠的合作精神,对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在一些优势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科技研发,在项目合作基础上建立联合研究机构,推进双方科技合作与成果产业化。中俄科技园也是第一个以企业形式运作、努力靠市场生存的国际性科技合作园区。目前,科技园承担着7项政府间合作,协助、组织各个研究所、大学、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科技合作。
目前,长春中俄科技园一期占地2万平方米的综合孵化大厦、激光加工基地主体框架已完工,首批入驻的5个产业化项目已开始运作。组建了中俄菌类联合实验室;孵化和吸引入驻园区企业5户;组织中俄科学家、企业家互访15次、80人次;协助科研单位与企业申报政府科技合作项目9项,在孵项目10余项。中俄、中白近期将就激光技术、粉末冶金、现代农业等领域进行合作。已入驻的吉林省科英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吉林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稀土塑料着色剂、全固态半导体大功率激光器、生物可降解“骨钉”等一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项目,也将在近期完成孵化,并注册公司入驻科技园。在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的带动下,近年来,区内企业利用自有专利技术,积极开展跨国合作研发,同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俄罗斯、古巴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企业间的科技合作关系,先后从国外引进专利技术175项,其中引进国外重大技术60多项,关键设备400余套,促进了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在引进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和二次开发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近百项。其中液态干扰素、干细胞、丙肝疫苗等项目都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长春高新区内的相当多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已从过去单纯引进生产技术,转变为同时引进产品开发技术,引导外商联合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并开始与国外联合开发新产品,双方共有知识产权。一东离合器股份公司从1993年开始自主开发新产品,现已开发出50余种新产品投放市场。其中,DKS228红旗、奥迪轿车离合器和DS350重型汽车离合器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了进口,企业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其研发机构也被确定为省级技术中心。在汽车关键零部件中,如ABS总成、轿车动力转向器等,已通过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实现了国产化。对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和吸收,有力地促进了长春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成为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长春高新区出口创汇企业已发展到100余户,拥有了一批如q瞄镜、绿激光器、指纹锁等出口品种,累计获得省级重点新产品115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53项,有32项产品获得了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称号,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出口额约占全市的85%,被科技部和原外经贸部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全区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到554户,先后有21户世界500强企业在长春高新区投资建厂。长春高新区已成为长春市开展国际合作的最佳平台、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