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d之父是谁呀 ?

氢d之父是谁呀 ?,第1张

氢d之父”

-1908年出生于匈牙利

爱德华·特勒于1908年1月15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钢琴家。和爱因斯坦一样,将近两岁才张口说话的特勒在小学就显露出超人的数学才能。苦于父亲的压力,特勒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的是物理,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数学的钻研。1930年,特勒获得了莱比锡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并在德国的一所大学任教。

-1935年移居美国

1935年,由于纳粹势力的甚嚣尘上,特勒和妻子米奇被迫离开德国前往美国执教于乔治华盛顿大学,直到1941年才离开该校,而他就是在那一年成为美国公民。

-1939年开始投入原子d研究

1939年,特勒和其他两名资深核物理学家一起,竭力支持爱因斯坦向当时的美国总统福兰克林·罗斯福写信,说明研制开发原子d的必要性。在白宫的授意下,由著名核物理学家、“原子d之父”奥本海默牵头,在新墨西哥州的拉斯阿拉莫斯成立秘密实验室,研制原子d。1943年,特勒携妻带子离开芝加哥大学,加入了奥本海默制造原子d的“曼哈顿计划”,并成为该计划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d在新墨西哥州试爆成功。

-1952年第一枚氢d试爆成功

1949年,当苏联研制成功第一枚原子d之后,特勒力促杜鲁门总统加快氢d的研究。他也因此重返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全力以赴投入到氢d的研制工作中去。1952年11月1日,世界上第一个热核聚变装置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岛爆炸成功。特勒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氢d之父”。

与此同时,特勒又说服政府在1952年成立了第二个核武器实验室———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他首先出任顾问,于1954年出任副所长,1958年到1960年出任所长。在此之后一直在那里担任顾问,直到1975年退休。

-1952-1954年卷入“奥本海默风波”

在利弗莫尔实验室任职期间,他首次公开批评主持曼哈顿计划的著名科学家奥本海默,认为他当时提出的氢d研制计划进展太慢,以至于让苏联后来居上。之后他又受聘于胡佛研究所担任顾问。他制造更具威力核d的雄心壮志,遭到了主张集中精力制造原子d的奥本海默的反对。两人的交恶从此开始。

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20世纪50年代,奥本海默被怀疑成“苏联间谍”而接受联邦调查局的调查,而特勒则是该案的重要证人之一。在听证会上,虽然他没有直接指认奥本海默为间谍,但他所作的“奥本海默诸多行为都令人费解”的暧昧证词却直接导致1954年奥本海默面临间谍罪的严厉指控。他这种做法遭到了当时诸多知名科学家的非议。

-20世纪80年代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特勒对于国防的特殊情结,源于其早年在匈牙利革命和纳粹时期的亲身经历。他的这种情结并没有随着氢d的研发成功而消退。到了20世纪80年代,特勒又意识到了世界各国d道导d的威胁。他因此向当时的里根政府提出了旨在防御突发导d袭击的“星球大战”计划,从而再次深远地影响了美国的国防政策,他也因此成为在民主共和两党间左右逢源的“冷战卫士”。

虽然在工作上十分严谨,但生活中的特勒却是一个兴趣广泛而不乏幽默感的人。特勒不仅是一名乒乓好手,还经常演奏莫扎特等人的钢琴曲。即使在他晚年中风后,医生问及他是否是那位“著名的特勒博士”,特勒幽默地回应说:“不,我是那个臭名昭著的特勒博士。”

网站论评:

爱德华·特勒不仅是美国的“氢d之父”,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氢d之父”。虽然氢d爆炸成功是当时两个超级大国相互进行军备竞赛的产物,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而深刻的和平危机,但是,它无疑是人类科学和技术巨大进步的标志性产物。氢d的成功爆炸宣告了人类可以也能够利用轻核能源时代的到来,尽管还不是完全可控的“热核聚变”利用方式。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氢d的试制成功看到,科学技术进步能够快速推动人类文明,也能够毁灭人类的一切文明!它始终是悬在我们头上的“双刃式”“达摩斯剑”。我们关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应当同样关切人类自身的命运。

正如q炮可以用之维护正义,但它的失控也可以带给人类空前绝后的灾难。人人有其缺点,由人所构成的组织也会有荒谬之举。利用贫铀d造成他国无辜儿童成批出现贫血病;利用航空飞机造成纽约“双塔楼”仅半个小时就消失,并造成近三千无辜生命殒灭;物质的文明也演绎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历史的悲剧会否重演?!在我们埋头于科学研究筹建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人类未来的命运和发展作一科学的、公正的、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具有历史考究性的理性化思考和科学评估。

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远远超出了氢d的爆炸成功。像“克隆”等生物技术的进步和繁荣它会不会同样带来无可挽回的生态灾难?SARS病毒至今没有找到源头,我们不能不胆颤惊心。当纳米技术发展到工厂化智能尘粒制造阶段,人类还有没有道义和自由可言?恐怖杀人于无形胜于“定点清出”的可怕忧虑又会是子虚乌有的吗?!全世界精心建立的网络体系又会不会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如果物质的文明受制于没有科学、没有道义、没有理性的政治团体和组织,人类社会将是灾难深重的,绝非仅仅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般境地可言。这同样是我们热爱科学的人们需要严肃讨论而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性历史性话题!“责任重于泰山!”这绝不是金钱所依赖的问题,我们确实面临一种人类能不能再进行下去的危机,这也自然包括每一个中国人未来的切身命运!

苏联,作为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超级大国,与美国的实力相当,正因如此,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都为美苏冷战的期间。

美苏冷战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自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开始,美国和苏联这两大敌对阵营,将大量的财力物力无休止地投入军备竞赛中,自此成为了美苏冷战期间世界的主旋律——即按照势力的划分以邻为壑、打击和阻止全球化的进程。

而人们在50年后才明白,当年苏联挖穿地球,为何挖到12262米就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同样的在这期间,美苏疯狂地进行军备竞赛、提出许多不切实际、毫无用处的计划时,不可否认,这同样刺激了世界科技力量的发展,人类航空航天的首次进行,半导体材料的研究,计算机网络和应用的发展等等。

这一切都是美苏冷战期间“好的产物”。但是受冷战思维的引导,美苏之间常常是,当你提出一个计划的同时,我提出另一个计划发展来遏止你,完全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以至于相互对抗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拖垮了经济的发展,而这也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其中一个原因。

冷战背景下的美苏角力

冷战序幕拉开以后,在1947年的美国的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冷战的开始。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同为二战胜利的强国,拥有着科技、军事实力的两国共同角逐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人们已经渴求和期盼和平已久,这也是美苏之间“热战”没有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苏之间互相狂轰滥炸冲突的可能性逐渐减小,但两国之间内生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于世界上“超级大国”的统治地位的追求,使得美苏两国即使没有发生“热战”,“冷战”一举也在逐步推行。

那么到底何为“冷战”?美苏两国为了争夺世界上的超级霸权地位,与其同盟国家展开了近四十年的争斗,而争斗的主要方式则是通过局部的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事的“竞赛”以及太空“竞赛”和外交“竞赛”等。

即使两国的分歧和矛盾十分严重,但世界人民的期望和两国的军事实力其实不太允许他们发生全面的“热战”——空前强大的美苏两国一旦互相扔上两个原子d,那么整个世界都要被抹平消除殆尽了。

而“冷战”相对而言好的一面,则是避免了全面“热战”的发生,美苏两国以“冷”的方式,进行相互遏制。冷战背景下,美苏之间的角力主要体现在军事和科技上。

在军事上主要有核潜艇、核航母、载人航空航天以及卫星技术的争斗,而在科技上主要体现为生命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进步——破解遗传密码、转基因技术以及“大爆炸”理论,通通都是冷战期间促进人类科学科技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

美苏冷战期间的角力,以至于推出了当时世界上很多不切实际的计划,其中一个就是“地球望远镜计划”的推行。

二、“地球望远镜计划”的推行

“望远镜计划”是一个太空计划,由当时的苏联科学家提出,在太空竞赛中探索太空。人类设计出了天文望远镜,可以用肉眼来窥探宇宙星空的秘密,但是人的眼睛却不能穿透地面,所以才将穿透地层的深渊,称为“地球望远镜”,可以借助它来直接观测地底物质。

苏联的国土广袤,其东部和南部幅员辽阔,环绕着山川,有着相当可观的矿产资源。在自然科学中,其中一个就是研究地学,认识整个地球。当时的苏联基于冷战思维,希望通过认识和了解地底,来比美国人更早了解地底的秘密。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个“俄罗斯超深钻探”。这样做的目的是赶在美国人之前,通过超深钻探到达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在这项计划确定时,苏联人开始了空前绝后的世界上的“超深钻探”。“望远镜计划”持续了将近二十年,钻探出的一个洞窟,其垂直深度高达一万三千多米,以人类的高度来看,这是一个“直达地球内部”的通道。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从地壳到地核的深度高达2800千米,这个在帕钦加地区钻出有史以来最深的洞,根本达不到计划预想的效果。

三、计划中止的原因

“地球望远镜计划”在苏联解体后的两年后,即1993年因为“有超自然现象”的出现而停止。

但事实上,“地球望远镜计划”作为一个人类探索地底的科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消耗很多的金钱,而这也是计划最终停止的原因——经费不足。

苏联后期的经济衰退和政局的动荡,使得其投入的经费越来越少,最终的军备竞赛以由于苏联被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拖垮,最终导致解体。

这是一些较为合理的解释,但在某些解密的史料中,有着其他的一些超自然的观点。当钻孔深度接近13000米时,一种奇怪的声音从钻孔中传来。

出于对这种奇怪现象的好奇,研究人员在井里放了一个耐热麦克风,以及其他类型的传感器,记录下一种非常奇怪的声音,像“人类的咆哮”。

四、总结

苏联,作为当时冷战期间最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军事、政治、经济实力上有着与当时的强国美国一较高下、共同角逐世界霸权地位的实力。

但是由于苏联境内各地的欧美主导的“颜色革命”以及在后期苏联的共产党已经无法代表人民,其政局的腐败最终成为了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苏联在与美国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中,被美国拖垮,而世界各国也没有通过这场冷战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反而是基于冷战思维,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往往难以进行。

1月20日是阳历年的第2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5天(闰年是346天)。每年公历1月20日或21日为黄道节气大寒的时间水瓶座。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 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 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包括有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10名共产党员为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接着又改组国民党中央党部,共产党人担任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和农民部的部长,工人部实际上也由共产党员领导。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1941年1月20日 重建新四军军部

1941年1月20日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25日,新四军新的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并立即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着手整编部队,将全军扩编为七个师、一个独立旅。第一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政治委员郑位三;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政治委员曾希圣;全军共9万余人,继续坚持长江南北的抗战。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胜利,商朝迅速灭亡。

250年—罗马帝国皇帝德西乌斯开始大规模迫害基督教徒,教宗法比盎因而殉教。

1265年—英格兰贵族孟福尔召集第一届英格兰议会在威斯敏斯特宫召开第一次会议。

1259年—英格兰议会首次举行会议。

1320年—瓦迪斯瓦夫一世在克拉科夫加冕成为波兰国王,波兰重新统一。

1356年(丙申年)—苏格兰国王爱德华·巴里奥逊位。[1]

1523年—丹麦与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被迫逊位。[1]

1841年—香港岛遭英军占领。[1]

1851年(辛亥年)—洛尔青的轻歌剧《歌剧排演》在法兰克福首演。

1861年(辛丑年)—清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5年—美国发明家拉马库斯·阿德纳·汤普森成为第一个注册云霄飞车专利技术的人。

1889年(己丑年)—勃拉姆斯的《二首钢琴狂想曲》在克莱菲尔德首演。

1892年—卡塔拉尼的歌剧《拉瓦利》在米兰首演。

1896年(丙申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这标志着原子核物理学的开始。他也因此和居里夫妇一起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7年—瑞士公民投票反对教会与国家分离。

1920年—美国在赤色恐惧的搜捕中有3000人被捕。

1924年(甲子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5年—广东国民会议促成会组织十万人游行,反对段祺瑞包办的“善后会议”。[2]

1928年—叶圣陶小说《倪焕之》在《教育杂志》上连载

1930年—美国飞行员林白以14.75小时创横跨美国飞行纪录。

1931年—欧洲失业人数创记录。

1931年—中共处分罗章龙、王克金等。

1932年—巴托克的《四十四首双小提琴二重奏》在布达佩斯首演。

1934年—雷哈尔的歌剧《朱蒂塔》在维也纳首演。

1934年—伪满实行帝制,溥仪又当皇帝。

1936年—英国乔治五世去世,爱德华八世即位。

1937年—美国第33届总统罗斯福第二次任期就职(罗斯福总统任期1933-1945)。

1940年—埃格克的舞剧《琼.冯.查理萨》在柏林首演。

1941年—巴托克的《第六号弦乐四重奏》在纽约首演。

1941年—中国共产党重建新四军军部。

1942年—纳粹德国召开万湖会议,决定了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

1944年—美英对柏林进行饱和轰炸,飞机制造厂遭袭击。

1944年—欣德米特的《变形交响曲》在纽约首演。

1945年—苏美英在莫斯科签订对匈牙利停战协定,匈对德宣战。

1946年—戴高乐辞去法国临时政府总统职务。

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全球战略的四点行动计划,就是第四点计划。

1953年(癸巳年)—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就职(1953-1961)。

1955年—我国与阿富汗建交。

1959年—保定站开工新建。

1960年—亨德里克·弗伦施·维沃尔德宣传将举办公民投票决定南非是否要成为共和国。

1961年—普朗克的《荣耀经》在波士顿首演。

1961年—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国家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

1961年—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就职(1961-1963)。

1962年—中华民国外交部声明和西非达荷美共和国建交。

1963年—中国与尼泊尔边界议定书在北京签字。

1969年—马其诺防线被发现可用作住宅。

1969年—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就职(1969-1974)。

197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世界石油公司集团成立协定,石油原油依公示价格提高8.49%。

1974年—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

1977年—我国在海拔4200米的西藏昌都地区发现一批珍贵的恐龙化石,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如此高度的地区发现恐龙化石。

1977年—美国第39任总统卡特就职(1977-1981)。

1981年—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就职(1981-1989)。

1981年—全国首届十佳运动员评选揭晓。

1983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1986年—马丁·路德·金纪念日首次成为美国法定假日。

1989年—美国第41任总统布什就职(1989-1993)。

1990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派遣军队攻击占领阿塞拜疆巴库地区的群众。

1992年—87人在法国空中客车空难中丧生。

1992年—中国与白俄罗斯共和国建交。

1993年—著名女影星奥黛丽·赫本逝世。

1996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

1996年—中华民国台南科学园区于台南新市动土,开发成本达320亿,第一期规划为半导体、微电子精密机械与农业生物技术3专业区

1998年—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1998年—第八世夏茸尕布活佛转世灵童认定。

1999年—中国新闻社宣布新的政府网络管制措施,尤其针对网咖。

2001年—菲律宾总统约瑟夫·埃斯特拉达在第二次人民力量革命中辞职下台,由副总统格洛丽亚·阿罗约继任。

2001年—乔治·沃克·布什(小布什)宣誓就任美国总统。[1]

2005年—乔治·沃克·布什(小布什)正式宣誓就职美国总统。

2009年—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正式宣誓就职美国第44任总统,正式成为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4025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