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第1张

古代四大发明 :印刷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

新版”四大发明叫板“旧板”四大发明

假如有人告诉你,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妇孺皆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竟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你会怎么想?

谁还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新四大发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王渝生教授日前提出:“新四大发明”,至少应该和“四大发明”平起平坐。

究竟是何方“新四大发明”敢向“四大发明”叫板?

新版“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之说,其实是舶来品,最早见于英国哲学家培根《新工具》一书,距今约有400年了!王渝生教授指出,随着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日趋全面,国内科技史专家发现:还有四项发明,足以撼动“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排序中的至尊地位。

中医中药古代,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医药学,而现在,民族性、区域性的医药学大都被西医“消融”,唯有中医中药仍以完整的医疗体系独立存在于西医体系之外。中医中药不仅服务中华民族几千年,而且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患者和医学专家的青睐。在当前防治“非典”的医疗实践中,人们发现,利用中医中药清热、化温、祛风,从而调理机体、缓解症状,效果值得重视。

赤道坐标系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赤道坐标系统的国家,以赤道二十八宿为准,研究日、月、星辰的运动,而古代西方则采用黄道坐标系统,提出所谓黄道十二宫。现代天文学证明,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中,前者明显优于后者,现代天文学已经用赤道坐标系统替代了黄道坐标系统。

十进位值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十进位制的国家。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和百、千、万等的记数,最大的记数达二万多。后来,这种记数法逐步发展为筹算和珠算中逢十进一位的十进位值制,成了记数和计算领域的革命性发明。古代世界各国曾有十、十二、二十、六十等多种进位制,现在都统一使用十进位值制。

雕版印刷 谁是世界雕版印刷术的先驱?1968年,韩国庆州发现唐代武周时期印刷的《无垢金刚经》,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一场“中国是不是雕版印刷鼻祖”的争论。我国著名科技史家潘吉星等证实,该印刷品印自中国长安,而且中国还有比此更早的印刷品,证明雕版印刷始自中国隋唐时期,中国是世界雕版印刷术当之无愧的先驱。科技史专家认为,中国早在宋代就有活字印刷术,但明清两代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出版,依然使用雕版印刷,而非活字印刷,可见雕版印刷在当时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趣味版“四大发明”

“很多人以为,中国的古代发明好是好,就是古了点儿,和现代生活总是隔了层纱,关系不大了。其实,很多我们在平常生活中见惯了的东西,追问起祖宗八代来,竟有许多是中国的古代发明。”王教授如数家珍——

人痘接种———现代免疫学

北宋丞相王旦的长子死于天花,王丞相不希望别人再染上这种病,就从全国各地请来名医、术士,试图发现某种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一位从峨眉山来的道姑献出一张处方:将一种毒性减弱了的人痘痘苗,通过鼻腔黏膜为健康人“接种”,从而使人获得对天花的免疫能力。

“公元10世纪,种痘技术起源于中国,16世纪,人痘接种普及,18世纪末,欧洲将此技术用于种牛痘和其后的现代免疫学中。今天,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合力研制SARS病毒的疫苗,打的也是现代免疫学中的一场硬仗!”

被中香炉———现代平衡环

一个铜制的容器,里头放入火炭,置于被中,就成了中国古代用于冬天取暖、薰香的“被中香炉”。奇处就在这铜制容器上:不论香炉在被子里怎么翻滚,香炉四周的环形支架都能保证香炉呈水平放置,丝毫不用担心火炭会倾覆。何其妙哉!

“你看,这不就是现在航空、航海中广泛应用的万向支架吗?现代航船上的指南针、飞机上的导航仪,在颠簸中能保持平衡,靠的就是中国古人取暖的一个‘小玩意儿’!”

记里鼓车———现代Taxi

汉代有种马车,车上站有木人,手中握有鼓棰。马车每驶至一定里数,木人就会挥动鼓棰,敲响前方的小鼓,古代称之为记里鼓车。其实,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木人手上有线连着一个齿轮,齿轮又连着另一个齿轮,形成一套减速齿轮组,最后连着车轮。车辆启动,车轮就带动齿轮组,齿轮组带动木人,木人则敲起锣鼓。

“这下你知道了吧?现在满大街跑的Taxi,它的计程方式和记里鼓车没有本质区别。”

秋石———现代性激素

这是一种外形颇似秋天白霜的晶体。

公元前2世纪,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中首先使用“秋石”一词,来指称从人的尿液中提取出来的性激素。公元11世纪,张声道在《经验方》中又确切记载了秋石的制法。

“今天,从人的尿液中提取性激素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方法。在欧洲,直到上世纪20年代才发现尿液中有性激素。”

国外版“中国发明”

“其实,丝绸、瓷器、金属冶炼、农业技术上的精耕细作,哪样不是响当当的中国发明啊!”王教授拿出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1900 -1995 )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其实不光中国人在数‘新四大发明’,外国人也在数。”记者翻了翻,发现书中一一列举了中国向西方世界传播的26项技术,除传统的四大发明之外,还有鼓风机、帆车、船尾舵、马挽具等。“李约瑟博士曾这么感慨:我用英文字母作为序号介绍中国科技,从A到Z,26个字母用完,介绍也就不得不结束了。”

王教授又拿出一本书,《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这是一个名叫坦普尔的美国记者写的。”

坦普尔在李约瑟80多岁时采访他,李约瑟对这位记者说,“你采访我,不如去读我的书。”坦普尔读完《中国科学技术史》,竟被深深迷住了,“李约瑟博士没有做完的事情,我来做!”作为李约瑟博士的弟子,坦普尔于1986年写完了这本旨在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坦普尔为了能够“比我的老师记录下更多的中国古代发明”,采用阿拉伯数字列序,共收集了100项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古中国发明。

“现在提‘新四大发明’、‘新新四大发明’,并非什么都要‘古而有之’,也非哗众取宠、玩数字游戏,而是为了让年轻一代更全面地了解过去,记住过去。不能数典忘祖,而要继往开来啊!”

华罗庚:江苏金坛人。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国际知名数学家,先后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等。

钱三强:浙江湖州人,出生于浙江绍兴。核物理专家、中国核原子科学之父,曾师从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在中国研发原子d期间,担任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被追授“两d一星功勋奖章”。

范新弼:电子计算机专家,湖南长沙人。195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学博士学位,在电子器件研究与应用领域获8项美国专利。归国后,领导我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及其后多台大型计算机的磁芯存储器研制工作,领导中国半导体存储元件研究,建立了国内第一批测试设备。

张效祥: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解放军总参谋部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领导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的仿制并在此后的35年中主持中国自行设计的电子管、晶体管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各代大型计算机的研制,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开拓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领导完成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并行计算机系统。

钱学森:中国现代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全国政协副主席,浙江杭州市人,生于上海。钱学森曾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历经5年努力,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d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

董铁宝:力学家、计算数学家,江苏武进人,“中国第一个程序员”(王选),长期致力于结构力学、断裂力学、材料力学性能、计算数学的研究和教学,我国计算机研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1945年赴美学习,1956年归国教学,1968年在文革中因受迫害自杀。

金怡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高性能计算机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籍江苏常州。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研制者之一,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赶超世界计算机先进水平有着重要贡献。

王选:江苏无锡人。著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象的计算机处理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顾问,九三学社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2003年当选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周巢尘:计算机软件专家,原籍江苏南汇,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所长。

杨芙清: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第一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计算机科学技术及软件专家,无锡人。历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计算机科技系教授。

孙仲秀: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籍浙江余杭,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历任南京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等职。1974年后主持研制了中国国产系列计算机DJS200系列的DJS200/XT1和 DJS200/XT1P等 *** 作系统。从1979年起开始对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进行了研究,1982年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ZCZ分布式微型计算机系统,研究和开发了多个实用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何积丰: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专家,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软件学院院长,上海嵌入式系统研究所所长、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早年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发。

吴几康:安徽歙县人。计算机专家、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曾于1951年至1953年在丹麦任无线电厂开发工程师,归国后调至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参与筹建计算技术研究所。1965年负责研制成功两台大型通用计算机,后参与筹建771微电子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和研究员。

张梓昌:电子计算机专家。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历任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所长、测控公司总工程师,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期从事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的研制,曾负责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技术工作,是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张世龙: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教授,曾参加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计算机119机和北大红旗计算机的系统设计。

慈云桂: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教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安徽桐城人。历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和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等职,先后主持了我国多种型号计算机的研制,从领导研制我国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专用机,到担任“银河”亿次计算机研制的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及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冯康: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家。生于江苏南京,原籍浙江绍兴。其独立创造了有限元方法、自然归化和自然边界元方法,开辟了辛几何和辛格式研究新领域。中国现代计算数学研究的开拓者。1997年底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予冯康的另一项工作“哈密尔顿系统辛几何算法”。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名誉主任。(排名不分先后)

2000年度

吴文俊 1919年5月12日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获奖年龄:81岁

袁隆平 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江西省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年龄:70岁

●2001年度

王选 1937年生,籍贯江苏无锡,生长于上海,2006年在京逝世。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获奖年龄:64岁

黄昆 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2005年7月6日,黄昆在北京逝世。

获奖年龄:82岁

●2002年度

金怡濂 1929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原籍江苏常州。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获奖年龄:73岁

吴征镒 1916年出生在江西九江,祖籍安徽歙县,寄籍江苏仪征,从小在扬州长大。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

获奖年龄:91岁

●2003年度

刘东生 1917年11月22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学籍)地质地理气象系。研究黄土50年,培养了大批科研骨干。2008年在京病逝。

获奖年龄:86岁

王永志 1932年11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王永志为2003年10月16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做出了巨大贡献。

获奖年龄:71岁

●2004年度 空缺

●2005年度

叶笃正 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获奖年龄:89岁

吴孟超 1922年8月31日生,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获奖年龄:83岁

●2006年度

李振声 1931年2月出生于山东淄博,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现任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遗传学家、小麦育种专家。

获奖年龄:75岁

●2007年度

闵恩泽 1924年生,四川成都人。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46年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闵恩泽为中国催化剂之父。

获奖年龄:83岁

●2008年度

王忠诚 中国工程院院士,1925年生,山东省烟台人。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

获奖年龄:83岁

徐光宪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1920年11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市,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7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至今。

获奖年龄:88岁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孙家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4328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