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第1张

牛鞭效应是受不确定性影响,同时又加剧了不确定性的一种现象。它指的是,事件的起始点只是发生了微小的变化,越向外传递,波动的幅度就越大。

牛鞭在掌鞭人的手里只是稍微一抖动,在鞭梢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牛鞭效应在社会学上的影响是,事件的起始点只是发生了微小的变化,越向外传递,波动的幅度就越大。

这种现象在供应链的表现最显著,销售过程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被通俗地称为“牛鞭效应”。

它是市场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高风险现象,是销售商与供应商在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库存责任失衡和应付环境变异等方面博弈的结果,增大了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不稳定性。

理论上说,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规避或化解需求放大变异的影响,如订货分级管理、加强入库管理、合理分担库存责任、缩短提前期、实行外包服务、规避短缺情况下的博弈行为等等。

牛鞭效应是受不确定性影响,同时又加剧了不确定性的一种现象,营销中的牛鞭效应的产生是因为上级供应商是基于下级供应商的需求预测来决定自己的订货,为了应付不确定性带来的波动,供应商就需要根据最保守数字进行储备,那么这种储备在一般情况下就肯定比下游的真实需求要扩大,假如说需求的中心值是10,波动范围是上下5,那么上游供应商就要按15来备货,那么当下游的需求忽然增加的时候,比如从10变动到20,供应商按原来的波动比例就要贮备30个,变动的幅度开始加大,同理,当这种波动向更上游传递的时候,波动的幅度就越来越大,从而产生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在经济活动中经常发生,1985年个人电脑记忆晶片的价格低廉并且货源充足,销售却下滑18%,美国的业者遭受25%~60%的亏损。但是在1986年后期,突然发生的短缺,却因恐慌与超量订购,从而使短缺加剧,结果同样的晶片价格上涨100%~300%。

类似的需求暴起暴落发生在1973年到1975年的半导体产业。在订单大量增加,造成整个产业缺货与交货时间迟延之后,需求量却随后暴跌,你需要任何产品,马上就可以拿到。

几年之内,西门子、赛格尼北方电讯、霍尼韦尔,以及史林伯格等全都经由购买走下坡路的半导体制造公司而进入这个产业。

在1989年中期的通用汽车、福特和克莱斯勒,就如同《华尔街日报》所说的“因生产的汽车远高于销售量,经销商库存不断累积。这些公司闲置工厂,并以多年来所未见的高比率解雇工人。”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常经历这种经济学者所称“存货加速理论”(Inventory accelerator theory)的商业景气循环—需求小幅上扬,导致库存过度增加,然后引起滞销和不景气。

(内容来源于网络)

因为有很多中国人很钟爱三星,款式多样子好看是大部分中国人对三星的评价!

三星在7~8年前在亚洲的电子消费市场就属于二、三流的企业,我不喜欢三星!

三星手机的成长

一、「产品定位」策略的成功

1969年当三星公司刚成立时还是一个为日本三洋制造廉价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的OEM厂商,在那时它还只是一个盲目的模仿者,只能按照别人的设计 进行生产。80年代至90年代初,三星电子大肆制造微波炉并运送到美国销售。由于产品大量堆积,无奈之下不得不打折销售。因此,在西方人心目中,三星只是 一个模仿别人制造廉价微波炉或者廉价产品的公司。

但是,现今的三星在半导体的领域却以「先走一步」的策略,占尽市场的先机、领先业界。半导体产业的收益性起伏有如山高谷深。日本公司一直是采取事业部 制度来经营,一旦营运出现亏损,下个会计年度的投资就会被删掉;相反的,三星的业绩虽在谷底,却能毅然地巨额投资下一世代的DRAM。在不景气时投资半导 体的制造装置,价格是相当的便宜。景气一旦复苏,就能转亏为盈;在半导体的市场上,竞争对手的新设备一启用,三星就压低出货价格,给对手重重的一击,竞争 对手就不再投资新设备;当DRAM价格下滑,三星就再去发掘新的需求,开拓新的营业收入来源。

另外,就手机的价格定位问题。最近,三星李基泰社长表示:「以中低价位的手机来决定市场的胜负,方法是错误的。我不想卖便宜货,也不生产比现在更便宜的手机来增加贩卖量。」三星手机的行销策略是以「高附加价值」为市场导向。

李基泰的经营哲学是:「若市占率和收益性要我择一而行,毫不犹豫地我会选择收益性。不经评估的商品价值,到头来商品还是卖不出去。」他预测下半季销售将有飞跃的收益出现。下半季将推出影像传讯WCDMA第三代手机(3G)来抢攻市场。

李社长强调说:「不管市场如何的评价,我们将有我们自己的成长曲线。」我们要以「世界首创、世界最高级的制品来决定胜负」

二、塑造「世界一流品牌」的形象

三星的品牌战略首先确立了「高价位数字化战略」,并致力于领先全球数位时代的革命潮流;其次是规划品牌价值的提升,使品牌呈现高档次、高价值、流行时 尚的整体形象。1993年李健熙会长提出新品牌经营哲学,就是要把三星品牌变成世界一流产品,拥有至少50种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最终成为全球数字融合 革命的领导品牌。三星所采取的整体品牌战略,是要以企业无形资产的核心力量与企业竞争力,把品牌价值提高到世界一流水准。

(1)打出「超越SONY」的口号

三星电子的战略目标不仅是做最成功的企业,而是要把三星打造成全球电子业的领导品牌。为此三星设定了一个最强的竞争对手,发誓努力赶上并最终超越它,这个目标就是SONY。

1997年以前,三星电子从SONY购买芯片。但自从把SONY作为自己赶超的目标后,三星不惜重金建设自己强大的研发队伍,在技术上虚心地向日本人 学习,派技术人员前往SONY等技术强大的日本公司学习,最终突破了技术门坎。为了超过SONY,三星电子除了在数字相机、液晶显示器、音响等领域频繁出 击外,还对SONY最薄弱的手机展开了最猛烈的攻击。现在三星在技术上已成为世界顶尖级的技术创新公司,在包括电话、手提电脑、液晶显示器以及超薄笔 记型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创造了一系列的尖端技术。

近年来,由于SONY手机因缺乏创新、经营不善导致亏损。SONY在7月28日发表,2006年3月期连结决算,大幅地往下修正预测盈余。贩卖金额比 前一季增加,金额是7兆2500亿日圆(比前一季增加1.3%),但是营业利益从当初预测的1600亿日圆变为300亿日圆(减少73.7%)。全期的最 终盈余也从800亿日圆减为100亿日圆(减少93.9%)。主要原因是受到产品价格的滑落、国内外的电视滞销的影响。

滞销的原因是,液晶电视无法降低价位,而导致大幅度的收益恶化。在欧洲方面,因单q式映像管电视和液晶电视、美国市场的投射式放映液晶电视的贩卖低 迷;同时,今后还要关闭4家国外的电视机工厂,跟韩国三星电子合作生产液晶屏幕面板,来调整产品的售价,推出低价位的液晶电视。预测2006年度下半季电 视机事业部门应该会转亏为盈。

另外,SONY数字相机在日本国内市场也陷入低迷。就以日本家电量贩店在5月份的第4周为例,其占有率仅3%弱。影响所及,SONY在所有品牌中的占 有率从第3位退居为第5位,甚至落后Canon、富士胶卷和松下。2003年11月SONY推出T 7销售、厚度仅27毫米,是世界上最薄的手机,也登上连续9个月的畅销商品。好景不常,SONY的手机在市场陷入苦战,究其原因在于「商品价格的设定」。 举例来说,T 7的市价约5万日圆,但其它厂牌同等数字相机的售价不过是3万而已,SONY售价显然偏高,不为消费者青睐。

所谓:「SONY 震撼」。其背景是SONY在日本国内一直推不出低价位的液晶电视。SONY以单q映像管电视机称霸世界市场。当时的会长出井伸之并没有决断去开发第二代的 液晶和电浆屏幕的技术,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液晶电视有如「平地一声雷」地在市场迅速普及起来,也种下SONY在市场上陷入苦战的困境。

美国商业周刊发表:「2005年世界企业品牌排名」,SONY由去年的20名滑落为28名,而三星却由去年的21名跃进为20名;SONY一向是以品 牌力驰名世界,苹果推出「iPod」在市场畅销,致使SONY的音乐随身听的影音电子产品滞销。如今把SONY的品牌价值换算成金额,是比去年减少 16%,而三星因手机畅销,连带品牌价值也增加19%,价值是149亿美元。

(2)打造「高附加价值」的品牌

建立品牌识别体系可以迅速提升产品价值,累积品牌资产。三星卓越的品牌战略管理,就是成功构筑了「技术领先、时尚简约、高价位高附加价值」数字化的产品识别体系。

无论是三星手机、数字电视、液晶显示器、还是MP3、笔记型计算机、投影机,无一不体现出「设计时尚简约、气质尊贵高雅、功能强大先进、 *** 作简单方便」的特色;无一不体现卓越品质,无人企及的高价值、高品味,年轻时尚、引领风骚的产品形象。

全球第一个珍珠白色的手机、第一个挂在脖子上的手机、第一个增加人体生理调节律的手机,全部出自三星。一举打破NOKIA长期构筑的直板式手机的市场领导地位。三星电子崭新的高品质的形象和消费者需求的生活化产品,深入人心。

Interbrand公司全球常务董事Jan Lindemann说:「三星品牌价值保持持续强劲的增长,体现了三星在全球范围内对品牌投资的承诺,也体现了整个公司从CEO到所有员工对品牌价值的重 视。三星已经成功的将品牌建设作为包括产品开发、分销渠道选择、渠道行销,以及内部和外部沟通在内的行销策略的主要着眼点。三星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具有管理 的雄心和决心,从而将三星塑造成为相关领域中的领导品牌,他们还为此建立了品牌管理的专门机构并进行了必要的投资。」

三星的品牌理念源自李健熙会长于1993年提出的新经营哲学。李会长表示三星的品牌要成为世界一流产品、雇员以及工作流程的同义词。此后,三星在一些领域 逐渐确立领导地位,其中半导体内存芯片、纯平显示器和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位,并成为了世界第三大手机制造商。

三、「大胆革新」的经营管理

2003年 6月5日,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与三星旗下各子公司的CEO在韩国新罗饭店会聚一堂,共同庆祝对三星集团和各子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新经营”企业 管理哲学诞生十周年,并提出三星2010年的目标是营业额要达到270万亿韩币(约合2247亿美元),比2002年的营业额提高近一倍。

1993年,三星集团李健熙会长提出了以「质量管理」和力求变革为核心的“新经营”公司管理原则,彻底改变当时盛行的“以数量为中心”的思想,而且强 烈的危机意识促使三星进行了事业结构、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控制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从而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并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成为 亚洲经济的奇迹。

三星会长李健熙曾说,三星能有今天,我想是因为有技术作为后盾。今天我们也和世界一流企业共同开发技术、共同行销的策略联盟。他认为,作为经营者要重视「根植技术经营」理念的实际 *** 作。也就是说,技术人员不仅要精通技术,还要了解经营,这样才能根植技术经营的理念。

三星公司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公司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做事的人,会做事的人,得到了更多的奖励,已被大家所认同,而且产生了刺激作用; 另外,在公司实行两年的成果分配制度。从2001年开始,大家无不雄心壮志地想着“这次轮到我们要努力成为第一”。这种制度对三星同仁的工作动机与自我启 发有所帮助,也能提高企业或个人的竞争力。

李健熙将企业当作自己的身体来看待。他说:为了应对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外部环境,提高竞争力,不得不继续调整组织。过去,同仁对公司盲目忠心,公司也 回报一个终身雇用的保障。但现在,这样的公司无法发展,同仁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每个人各自尽全力得到自己所该得的,公司则创造一个可以让同仁充分发挥各 自能力的工作环境,这样的关系才能双赢。

三星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另一个重要秘诀就是实施「人才第一」战略。2002年6月,李健熙强调,要在21世纪把三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 企业,必须拥有大量的一流人才,汇集世界精英;三星集团在培育人才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李健熙用五个汉字进行精辟的说明:「知、行、用、训、评」。所谓 :「知」指的是,要全面熟知业务,并掌握其核心要点。「行」指的是,在理论基础上,要以身作则投入实践。「用」指的是,精于用人,赏罚分明,把人用在刀刃 上。「训」指的是,勤于育人,要指导和训育,不能放任自流。「评」指的是,要善于正确评价业绩,指明优点和不足。因此,三星集团的人才战略必将对三星的全 球化经营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策定「赢的市场」战略

三星同样是以「赢」的方程式,用于液晶屏幕面板的市场策略。日本液晶屏幕领先大厂Sharp开始生产第6代液晶屏幕时,三星却已在4月开始生产第7代 的液晶屏幕面板了,这就是三星的「先一步领先」的策略; 在产品方面,三星电子不断推出世界领先的产品,并在产品设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目前,三星DRAM、TFT-LCD以及显示器等共19种以上产品在全 球市场销售中居首位

那么三星崛起的秘诀到底在那里呢?理由有二:就是「结构改革和数字化」。(一)先从「结构改革」说起:1993年三星的董事长李健熙会长下令:「除了 妻子和小孩以外,全部都要变!」;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韩国的经济面临崩溃。三星由于早已从事「结构改革」的布局,再加上改革彻底,员工已一扫安 逸的心理意识。三星精简事业体,把1/3的员工资遣、下令汽车事业和富山半导体场关闭;正当世界的半导体市场低迷之际,三星却抢先量产256MB DRAM,确立了三星夺取主导市场的先机;(二)其次是「数字化」革命:李副会长说:「在模拟时代靠的事是经验,但在数字时代,经验是负债」。就以电 话来说,过去三星的手机,绝非日本的「对手」,尤其是在1995年间,三星手机的问题是一篓筐。但是数字化却把这些问题一扫而光。

三星电子引用市场调查机构「GFK」的资料发表,以05年6月份法国手机市场的贩卖台数为基准,三星的市场占有率达21.6%,跃居销售第一的纪录。 三星电话能在法国市场打出亮丽成绩,原因是:「尖端的机能、洗炼的造型设计、再加上品牌战略和品牌行销的成功」;同时三星也被美国波斯顿企管顾问集团 (BCG)评选为「世界20大革新企业」。

总之,1969年三星(Samsung)成立、经过了13年后才成立半导体研究所。但是在过去日本引领风骚的半导体DRAM,如今的三星已非「吴下阿 蒙」、它超越了日本,还垄断了世界31%的市场,而且半导体营业利益竟高达41%;日本三菱、日立、NEC却放弃DRAM的独自生产体制,改采取事业集中 生产方式,结果市占率也不过是6%而已;三星学会了日本式的技术和经营Know-How,却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超越了日本。现在的三星 (Samsung)正以「世界独创的商品、崭新的消费型态、创新的市场」的雄心在全球的市场崛起。

出品 | 搜狐 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编辑 | 杨锦

继美国多家激光雷达公司开启上市后,禾赛 科技 近日也提交了科创板招股书,意图冲刺国内激光雷达第一股。

禾赛 科技 成立于2014年,至今已推出十款激光雷达产品。近年来,国内外自动驾驶的发展让禾赛 科技 营收翻倍增长,全球第一大 汽车 供应商博世和国内自动驾驶第一梯队的百度不仅是其重要股东,还是其重要客户。

这家公司的产品卖得也不错,激光雷达销量在三年内从百余套增长到数千套,但未逃脱世界首富、特斯拉CEO马斯克对激光雷达作出的价格昂贵且难以下降的“诅咒”,最近三年的平均售价均超过10万元。这也使得禾赛 科技 毛利率达75%,远高于同行。

这对于亟需规模落地的自动驾驶来说,显然无法承受。禾赛 科技 要想更好地站稳这一赛道,还需在盈利和价格之间作出平衡。

营收翻倍增长,未实现稳定盈利

激光雷达是一种通过发射激光来测量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精确距离的主动测量装置,被誉为机器人的“眼睛”。它通过激光器和传感器感知周边环境,并结合高精地图等,可以帮助机器人实现避障和自主导航等功能。

美国在激光雷达行业走在前列,已有多家公司迈出上市步伐。激光雷达鼻祖Velodyne以及Luminar在去年先后登陆纳斯达克,此外还有Aeva、Innoviz、Ouster等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内完成上市。就国内而言,禾赛 科技 有望成为激光雷达第一股。

资料显示,禾赛 科技 起源于硅谷,最初主要研发用于气体检测的激光气体传感器,包括激光甲烷遥测仪和激光氧气传感器两款产品,自2016年开始拓展新的发展方向——用于机器人和无人车等领域的激光雷达。

随后禾赛 科技 陆续推出多个产品,在无人驾驶领域先后推出了40线、60线、128线(线束越多,测量精度越高,安全性越高)的多款激光雷达,并布局高级辅助驾驶(ADAS)、机器人、车联网等领域,共推出10款产品,其中无人驾驶领域是发展重点。

随着国内外自动驾驶企业逐渐进入商业化试运营阶段,这些产品的推出给禾赛 科技 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17年至2019年,公司营收分别约为0.19亿元、1.33亿元、3.48亿元,呈现翻倍增长;去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约为2.53亿元。

从营收结构来看,激光雷达产品是禾赛 科技 最主要的业绩来源,占比一度高达近97%。去年前三季度,激光雷达产品实现收入1.91亿元,占比达到75%;其中Pandar64在2019年销售收入达2.24亿元,系为公司贡献64%营收的大单品,公司产品结构有所失衡。

不过,禾赛 科技 并未实现稳定盈利。在前述报告期内,其仅在2018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正,约为0.16亿元,其余期内均为亏损,2019年更是亏损达到1.50亿元,去年前三季度也亏损0.94亿元。

在研发方面,2017年至2019年,禾赛 科技 研发投入从0.29亿元增长至1.68亿元,占营收比例在一度高达150%,去年前三季度投入1.63亿元,这也是公司未能持续盈利的重要原因。

百度博世加持,创始人身家达40亿

和不少 科技 创业公司一样,禾赛 科技 的创始团队也有着颇为光鲜的背景。根据官网披露的信息,禾赛 科技 由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孙恺、向少卿,以及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香槟分校的李一帆联合于硅谷创立,后三人决定回国,2014年落户上海。

禾赛 科技 三位创始人孙恺、李一帆、向少卿合计直接持股30.03%,并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控制公司37.16%的股份,对应71.45%的表决权。目前,孙恺担任禾赛 科技 首席科学家,向少卿为首席技术官,李一帆担任首席执行官。

按照禾赛 科技 此次20亿元的融资规模和计划发行股本的上限(636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不超过15.01%)计算,禾赛 科技 估值约 133亿元,三名创始人身价合计约40亿元,其中持股稍多的孙恺身价接近15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第一大 汽车 供应商博世和百度还是禾赛 科技 的股东。自成立以来,禾赛 科技 对外披露的融资金额超过15亿元,其中百度在2017年9月领投B轮融资,博世在2019年5月领投C轮融资,并获得美企安森美半导体、光速资本、真格基金、启明创投等资本的青睐。

在此次发行前,光速资本及其关联方是禾赛 科技 最大外部机构,合计持股达到17.5%;百度和博世中国位居其后,持股分别约为7.88%、7.65%。

产品售价超10万,暴露自动驾驶成本之痛

随着国内外不少自动驾驶企业进入商业化试运营,禾赛 科技 的激光雷达销量不断增长,从2017年的126套增长到2019年的2890套,去年前三季度为2132套,但对应的产销率分别约36%、45%、53%、50%,显示仍存在一定滞销风险。

禾赛 科技 也暴露了自动驾驶成本之痛,其激光雷达产品的平均售价连续三年超过10万元,去年前三季度才略降至近9万元,公司称主要是由于较低价格的PandarQT销售占比上升所致。

高昂的定价也使得禾赛 科技 的盈利能力远超竞争对手。2017年到2019年,禾赛 科技 的毛利率维持在75%左右的水平,而同期Velodyne的毛利率最高不过44%,而Luminar更是难以覆盖成本,2019年毛利率为-32%。

在具体的客户拓展方面,据禾赛 科技 介绍,公司产品已服务的客户包括北美三大 汽车 制造商中的两家、德国四大 汽车 制造商之一、美国加州2019年DMV路测里程前15名中过半的自动驾驶公司,以及大多数国内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近些年,前五大客户合计为禾赛 科技 贡献了超过45%的收入。

根据招股书,禾赛 科技 的股东博世连续三年位列前五大客户之列,百度在2019年贡献了2300多万元的收入,获得亚马逊投资的美国自动驾驶公司Aurora在2018年和去年也是公司客户,文远知行的关联公司景骐集团在2019年也是第四大客户。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在投资禾赛 科技 之前,曾以1.5亿美元联合福特投资了Velodyne。去年10月,百度和Velodyne签订了三年激光雷达解决方案AlphaPrime的销售协议,为百度的无人驾驶计划阿波罗(Apollo)服务。

更有意思的是,同样都是百度投资的激光雷达公司,禾赛 科技 与Velodyne此前还因专利而互诉。2019年8月,Velodyne指控禾赛 科技 侵犯了其在美国注册的激光雷达相关专利,随后禾赛 科技 先后在德国和上海法院提起诉讼,指控Velodyne侵犯其激光雷达相关专利。

去年6月,禾赛 科技 与Velodyne签署和解协议,双方均在协议中否认对另一方的专利存在侵权行为,并约定在全球范围内交叉许可双方现有和未来的专利,有效期限至2030年2月,承诺期内不在旋转式激光雷达领域对对方提出任何专利诉讼。

但禾赛 科技 为此付出不低代价,其需向Velodyne支付一次性专利许可补偿及后续按年支付的专利许可使用费。2019年禾赛 科技 就支付了高达1.6亿元的专利许可补偿,这也直接导致该年出现大幅亏损,长达10年的专利许可费或将对公司盈利持续产生影响。

自动驾驶路线尚存争议,拟用13亿扩产

目前,激光雷达行业市场处于起步阶段,而其在自动驾驶上的必要性和“性价比”也一直存在争议,这也是禾赛 科技 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自动驾驶领域,由于超声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分别在泊车和烟雾灰尘场景下,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成本可控性,已经成为绕不开的技术支持,业内争议主要存在摄像头和激光雷达之间,因此也形成了两种路线:一种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视觉主导方案,另一种是以激光雷达为主导,典型代表是Waymo。

相较激光雷达,摄像头技术更为成熟,且成本低廉,可以支持基于深度学习的类型识别,但容易受到天气、光线等因素影响,只能获得2D平面数据。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感知周围物体位置、速度等特征,探测距离更远,且能实现精准建模,从而构建三维信息。

目前,业内的主流看法是,L1、L2级自动驾驶可以不用激光雷达,而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是否需要激光雷达尚存分歧,争议点正是激光雷达高企的成本。

据电动车百人会预测,去年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平均成本分别为60美元、12美元、90美元,按当前1个前视摄像头+4个环视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的主流组合,总成本在714美元。

但激光雷达当前价格多在3000美元以上,如Velodyne此前在宣布将无人驾驶用16线激光雷达降价50%后,售价仍高达3999美元,Waymo的激光雷达的成本更是高达7000美金,速腾聚创推出的125线固态激光雷达RS-LiDAR-M1售价则在1898美元。仅仅是激光雷达成本就已是前述组合的数倍,而售价达10万的禾赛 科技 更是其20倍。

这也是特斯拉坚持视觉算法的重要原因,不久前刚登上世界首富的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多次炮轰激光雷达,斥其“昂贵、丑陋、没有必要”,直言“傻子才用激光雷达”。

马斯克认为,激光雷达相关生产厂家较少,且技术相对比较封闭,因此激光雷达的价格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幅度下降。业内多数观点认为,1000美元将是车企应用激光雷达的心理价位,而如果要大规模应用则还需继续下降。

高企的成本也导致激光雷达商用进程受到影响。Velodyne作为全球营收最高的激光雷达公司,其在2019年收入也仅有7亿多元。目前来看,自动驾驶两种路线之争短期仍会继续,而随着自动驾驶安全性、智能性的要求,以及激光雷达成本的降低,激光雷达上车将会是一个时间问题。

实际上,目前已经有不少车企,如奥迪、丰田、奔驰、宝马、长城等均推出或计划推出应用激光雷达的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 汽车 ,国内造车新势力小鹏也在年初宣布将推出打造激光雷达的新车,蔚来不久前发布的首款轿车ET7也搭载1个超远距高精度激光雷达。

可以说,激光雷达跟自动驾驶密切相关,自动驾驶的不断发展将刺激激光雷达市场需求增长,低成本激光雷达的量产又将反作用于自动驾驶商业进程。沙利文预测称,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135亿美元,较2019年可实现6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其中无人驾驶、高级辅助驾驶、车联网会是主要的应用市场。

对于禾赛 科技 来说,如何打破马斯克对于价格的“诅咒”是一大挑战,而其也计划通过此次上市募资为扩产降本做准备。公司拟将13亿元用于建造智能制造中心项目,三年建成后将新增超265万件产能;另外7亿元继续加码研发,将用于激光雷达核心芯片自研,以提升产品性能降低成本,同时还将加强激光雷达输出点云后的处理算法,以及ADAS、车联网等领域客户需要的激光雷达硬件及算法研发。

不过,目前国内外从事激光雷达的企业也不少,其中不乏华为这样拥有更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 科技 巨头。此前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透露,华为有总计1万多人正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目标是迅速开发出100线激光雷达,并且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

踏上自动驾驶赛道的禾赛 科技 ,如何寻求盈利和价格之间的平衡,将是未来能否在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4791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