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集成电路非得用半导体材料做?用铜和银可以吗?

为什么集成电路非得用半导体材料做?用铜和银可以吗?,第1张

这是因为半导体的特性而被选做集成电路的,因为他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结构组织赋予能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特性,铜银是导体,与半导体恰恰相反,温度升高他就成绝缘体了,就是长说的烧了。

所以说集成电路选用半导体是有原因的哦,不然用导体会经常坏的。

钛镍银多层金属电力半导体器件电极的制备方法,其先用真空电子束蒸发方式按序分别将钛镍银三种金属沉积在硅片的电极面上,然后用烧结炉将所述硅片在真空高温下形成高性能的钛镍银多层金属电极,它稳定性强,导电性好,使用寿命高,并能增加器件的通态能力和可靠性.

钛金属对人无害。

钛具有“亲生物“’性。在人体内,能抵抗分泌物的腐蚀且无毒,对任何杀菌方法都适应。因此被广泛用于制医疗器械,制人造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胁关节、头盖骨,主动心瓣、骨骼固定夹。当新的肌肉纤维环包在这些“钛骨”上时,这些钛骨就开始维系着人体的正常活动。

钛在人体中分布广泛,正常人体中的含量为每70kg体重不超过15mg,其作用尚不清楚。但钛能刺激吞噬细胞,使免疫力增强这一作用已被证实。镍及其水溶性化合物具有致敏性,某些镍化合物具有潜在致癌性。

相对来说,银对人体的毒性很小,这是因为银的化学性质不活波,很难与物质发生反应。但也有杀菌的作用。

主权项:

一种钛镍银多层金属电力半导体器件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硅片夹置在电子束蒸发台中的旋转工件盘上,将纯度均为99.99%以上的钛、镍、银三种材料分别放置在电子束蒸发台坩埚中的三个穴位中;

(2)关闭电子束蒸发台工作室门,抽真空至1.0×10-3Pa,加热升温至200℃;

(3)先将坩埚中装有钛材料的穴位处于工作位置,打开电子束高压开关,调整电子束电流至800mA,蒸发10-15分钟,使硅片的电极面上沉积一层钛金属;然后关断电子束高压开关,调整坩埚中装有镍材料的穴位处于工作位置,打开电子束高压开关,调整电子束电流至800mA,蒸发30-35分钟,使所述钛金属层上沉积一层镍金属;然后关断电子束电流,调整坩埚中装有银材料的穴位处于工作位置,打开电子束高压开关,调整电子束电流至800mA,蒸发30-35分钟,使所述镍金属层上沉积一层银金属;

(4)电子束蒸发台工作室停止加热,降温至100℃时停止抽真空,打开放气阀,取出沉积上钛镍银多层金属的硅片;

(5)将上述硅片放进烧结炉中,抽真空至2.0×10-3Pa,套上炉体,升温至600℃,恒温60分钟;

(6)移开炉体,降温至200℃时停止抽真空,打开放气阀,取出硅片,降至常温,得到钛镍银多层金属电力半导体器件电极。

电线的主要材料是铜,但自然界中还有很多比铜导电导热性能更好的元素,银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为什么目前基本所有的电线都是用铜而不是用银制作的呢?

一般来说,决定物质用途的原因是物质的性质。银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都比铜好,所以从性质上来说肯定比铜更适合做电线。然而,物质的性质并不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在考虑一种物质的用途时,需要从资源含量、价格、外观和使用的方便性、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多方面入手。

首先,银的密度是10.5g/cm,铜的密度是8.92/cm,所以银的密度比铜的密度大,因此在制作电线的时候,银线更难运输和加工。另外,铜的熔点是1083°C,而银的熔点是962°C,当它作为电线使用时,必须考虑到熔点,倘若熔点太低的话,面临高温的时候容易熔化,熔点越高越不容易造成事故。

说完了银和铜在性质上的区别,接下来就是价格上的不同了,这也是银不能作为电线线芯的主要原因。另外,世界上储存的银比铜少得多,因为开采银的过程中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比铜多,从另一方面来说,用银的成本比用铜的成本高很多,对于需求量很大的电线来说,价格还是很重要的。

然后是导电性,银的导电性确实在所有金属中排名第一,但铜的导电性也不差,在所有金属中仅次于银,但银的冶炼难度很大,产量很低,满足不了电线的大量需求。因此成本更低,冶炼更简单的铜成为电线的不二之选。                    

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之一,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人们在进化初期就知道如何开采铜矿了,可见铜对人类有多重要。在古代,人们用铜制造武器、杯子和器皿等,到了现代,无论是电线、冷凝管,还是空调热水器,都有铜的身影。

除了这些家用电器,铜还被用在更大的舞台上,如电气、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虽然铜是电线和大多数电器的原材料,但仍有一些地方使用银作为导电材料,比如一些精密仪器需要银来导电,这样才能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4850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