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全国考研报名多少人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2022年考研拟录取名单

23全国考研报名多少人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2022年考研拟录取名单,第1张

23全国考研报名多少人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2022年考研拟录取名单?2023年报考人数为9486人,比2022年的报考人数增加了3385人,增幅达35.7%。中国科学院,进入复试241人,最低分300,最高分407

1,吴有训 (1897-1977),江西高安人,吴有训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物理学家,任过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教授,杨振宁、李政道当时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1921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教授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参与了康普顿教授领导下的X射线散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一举成名。

1977年12月7日我国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在京逝世,终年80岁。

2,钱三强,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92年逝世。

3,黄昆院士 男 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赴英国留学,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Bristol)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1951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任博士后研究员,1951-197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77-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983年至今,任名誉所长。1987-1991年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他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0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

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于2005年7月6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6岁。

4,(1891—1968)

饶毓泰,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研究了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放电机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倒斯塔克效应、分子光谱等方面取得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毕生致力于我国物理学教学和科研事业。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大力建设研究实验室,使北京大学物理系迅速位居国内物理教学和研究的前列。执教40余年,培养了吴大猷、马仕俊、马大猷、郭永怀、虞福春、黄昆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物理学家,为我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5,王淦昌 (1907~),中国核物理学家。生于中国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4年至1936年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1936年至1950年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并曾任系主任。1950年至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后兼任副所长。1956年至1960年任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1959年至1960年兼任副所长,直到1960年底回国。1961年至1978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研究院副院长。1978年至1982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1982年任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名誉所长和研究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

6,周光召(1929~),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院。曾先后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日内瓦欧洲核子中心长期工作和访问。他在理论物理学领域作出过许多重要贡献。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严格证明CP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1960年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这对弱相互作用理论起了重大推进作用,因此世界公认他是PCAC的奠基人之一;他第一次引入了螺旋振幅的概念和相应的数学描述;他还用色散关系理论对非常重要的光核反应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工作。他组织领导了许多中青年对相互作用统一、CP破坏、陪集规范场、非线性σ模型、有效拉氏量理论、超对称性破缺、量子场论的大范围拓扑性质及其与反常的联系等等方面作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在凝聚态物理方面,他领导的小组发展了非平衡态统一理论中的数学形式——闭路格林函数方法。他还参加并组织领导了中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和试验工作。1985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7,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d元勋”。在原子d、氢d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d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d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d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d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8黄祖洽先生1924年10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是中国核反应堆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现为中科院院士、北师大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9,钱学森(1911.12.11-)。 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研究员。

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d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d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d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d、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0,物理界-中国著名女物理学家-----吴健雄

吴健雄(1912-1997)江苏太仓人。女。1930-1934年就读于中央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后赴美留学,获柏克莱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5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1982年受聘为母校南京大学名誉教授,1986年又被南京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每次回国,必到南大访问、讲学,并在南大设立有“吴健雄、袁家骝奖学金”。先后以实验验证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和“β衰变中矢量流守恒定律”。1990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发布讣告

根据媒体的报道来看,在2022年6月23日的时候,中科院半导体所发布讣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半导体材料学家梁骏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 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消息一出,梁骏吾院士生前的同事朋友以及一众网友们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哀悼,说为我国曾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半导体材料专家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为他的离开而感到遗憾。

科研成就

梁骏吾于1955年从武汉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后,前往前苏联留学并获得了副博士的学位后,回国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室主任,后一直在为高纯硅研制工作而努力,并获得了1964年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由他研制的硅无坩埚区熔提纯设备获了1964年国家科委全国新产品二等奖。在1965年的时候他首次研制成功了中国国内第一只室温脉冲相干激光器用的砷化镓外延材料,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他首创了掺氮中子嬗变区熔硅单晶,获得了1988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了硅中杂质以及外延中气体动力学与热力学耦合计算及微机控制光加热外延炉。

多项荣誉

纵观梁骏吾院士的一生,可以看到他为我国的半导体材料的研制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在他从事半导体材料科学研究工作这六十多年里面,他获得了多项荣誉,如1992年的时候获得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在1997年的时候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和新产品二等奖各1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中科院重大成果和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二等奖4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等各种科技奖共20余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5193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7
下一篇 2023-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