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至目前,在中东,非洲,跟其他地区的30多个国家已经在使用中国的北斗卫星系统,但北斗也正在努力进入日本,美国跟欧洲地区。迄今为止,我国已经拥有46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群越大定位越准确,在这几年里,我国北斗已经变得与发达经济体的卫星系统一样精确或已经赶超。那么,哪些国家正在融入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呢?
一,美国芯片制造商高通公司(高通芯片是世界主流智能芯片,除苹果之外的手机基本上都在使用高通芯片)已经兼容北斗系统。
二,瑞士的意法半导体公司在其汽车产品中使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该公司数字产品部门主管曾表示,我们需要可以定位全国各地的定位卫星的半导体产品,显然,北斗就是他们所需要的。
三,我国众多科技公司也在使用自己的北斗系统,例如,联想新款智能手机z6,其中一个芯片接收来自北斗卫星的信号,其定位精确度可达到一米之内,而大多数智能手机的定位只能精确到3至5米,还有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正在利用北斗系统的2000多个地面站的信号及数据,为自动驾驶汽车打造一项精确在厘米范围之内的定位服务。
未来可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定可以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卫星系统,我相信他将会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做出贡献。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力也在稳步的提升之中,并且随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功的建立起了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从此不用在导航系统上被其他国家卡脖子。
1993年的时候,中国的一艘商船在海上正常航行,但是仅仅是因为美国的一个莫须有的怀疑,就直接停掉了这艘商船的GPS导航,让商船在海面上飘荡了近一个半月之久,虽然最终证实美国的说法完全是捏造的,但是通过这件事情,中国也认识到了卫星定位导航的重要性,因此决心一定要尽快完成中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建设。时间发展到了现在,中国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已经全面建设完成了,但是在芯片行业却又遭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针对,很多人这个时候就会问:这么难的卫星项目我国都啃下来了,那我国的芯片技术为何还会被人卡脖子?我国为什么不早点研究发展芯片?
实际上这个问题确实冤枉了中国,芯片依赖于半导体技术,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中国就展开了对于半导体的研究,甚至还设立了专项的扶持基金。但是为何我国的芯片技术仍没有什么太大的竞争力?原因很简单: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我国对于半导体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资金不足,在短时间内就被西方发达国家拉开了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后来先进的半导体技术并不是我国的的首要发展项目,导致在那个时期之后,中国的半导体技术落后世界数十年的程度。
纵观半导体的发展历史我们就可以知道,半导体的发展技术非常的迅速,可以说只要一步落后就会步步落后,更别说是西方发达国家还联合起来对中国执行了技术封锁,因此中国在此后的时间之中想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都没有任何机会。再后来的时候中国的拿来主义思想严重的影响到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中,投入大但是却不能立刻见到收益的半导体技术就成为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没有任何人愿意接手关于半导体的研发工作。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中国的半导体技术不仅起步艰难,并且发展也没有西方先进国家那么迅速,因此中国的芯片行业才会呈现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以至于被美国等国家卡住了脖子。
北斗芯片接收端的元件密度高些自然附加功能强些。
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 。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搜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 星座 己布设完成。
我国在1977年8月,30位 科技 界代表受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科教工作者座谈会。王守武发言说:“全国共有600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其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只等于日本一家大型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ー。”这句话,把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成就和家底概括得八九不离十。
由此可见美国GPS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使用了40nm的芯片,而当时的我国还在蒙头转向,尽管我们奋起直追,建成了北斗导航系统,用了22nm芯片,这已经是我国能自主拿出最先进的芯片了,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14、7、5nm相比,差距不是一点点的,美国正委托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对GPS进行升级,用的芯片肯定比北斗芯片更小更先进。
芯片制程肯定是越先进越好,因为会带来更好的集成性和性能,以及更广泛的使用场景。但是同时会带来成本提升和设计难度的增加,所以目前来说北斗想要采用22nm芯片应该也是权衡了成本和人受益之间的关系以后的决定。
当年GPS44纳米是先进的,今天北斗22纳米己经与主流14纳米和先进4纳米差距很大了,越先进高性能、低耗能。
军用芯片大一点的好,耐用抗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