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五年(1916)二月,该校于福州仓前山租旧俄商茶行正式开课,将福州的英华、格致、三一及闽南的英华、寻源五书院的高年级学生为一年级学生,总数有81人,但不招收女生。老师专任者5人,兼任者4人。民国六年(1917)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承认协大是一所合格大学,并且参照美国大学毕业生的管理办法,承认其毕业生同样可取得学士学位。翌年,美国罗氏基金董事会鉴于协大办学渐具规模,乃逐年指定一笔巨款,拨作添聘教授和购置设备之用。民国八年(1919)一月,罗氏基金社拨助该校科学馆的建筑设备及常年维持费,并设科学讲座六名。庄校长之兄嫂亦捐建文学院一座,及逐年图书购置经费。民国十一年(1922)学校择定福州魁岐乡为校址,于鼓山之麓,闽江之滨,建筑新校舍,大小数十座饶有东方古典风味的精致建筑峙立江东,背倚鼓山,面俯闽江之流,远山凝翠,江帆如画,不愧为一所实施大学教育的好学府。
民国十二年(1923),庄伟才校长积劳病逝,由高智(John Gowdy))继任。民国十四年(1925),文学院、科学馆及大小30座校舍先后落成,为纪念庄校长即以科学馆命名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
民国十六年(1927),校董事会改组、高校长辞职回美,校务收回国人自办,由校友林景润继任校长,并遵照国民政府颁布的私立大学规程报请立案,民国十七年(1928)得何氏中国文化研究基金会的津助,扩充文学院各学系。民国二十年(1931)国民政府教育部因协大只有文、理两科,不符合大学至少要有3个学院的规定,遂准以“私立福建协和学院”立案。民国二十三年(1934)女生宿舍竣工,始兼收女性。民国二十五年(1936)得福建省政府补助,添设农学与农业经济两个学系,开办农业试验场,民国二十六(1937)并在邵武设立闽北农林试验场,作为发展农科学系的准备。这时该校文学院共分文史、西哲、教育3学系;理学院共分生物、化学、医预、数理4学系。
抗战开始,福州地处沿海,深受日寇威胁,协大就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五月迁到闽北山城邵武。在邵武除借用汉美及乐德两中学旧址的楼房数十余座外,又新建才伟楼和高智楼,作为男生宿舍和图书馆。当时群山环抱中的邵武,便成为战时的文化城,两个中学的旧址,校舍矗立,绿树如盖,环境之幽静、宽敞,于战时可称首屈一指。最难得的是该校重要的图书,几已全部运到了邵武,在战时能够储备这样完整丰足的图书,的确是十分的可贵的。邵武校舍分为东、北门两部,相距约2华里,文学院、农科及总办公厅设在东门,理学院设在北门。当时校舍有楼房30余座,大半是借用原有房屋,一部分系新建,林场占地1000余亩,遍植马尾松。农场150亩,附设仓库加工场、水碓及制茶试验所。园艺场135亩,蕃殖各种果树苗木,达20余万株,花卉2000余盆,校内并自备电厂及印刷所。
民国二十九年春(1940),教育部令农学系扩充为农艺学系及园艺学系,加上原有的农业经济学系成立农科。同时将文史系分为中国文学系和历史系,数理系改为物理系。
民国三十一年(1942)四月教育部批准将"私立福建协和学院"改称"私立福建协和大学",文、理、农三科改称文、理、农三学院。并颁发新校印。于同年10月16日启用。学校办学宗旨,据董事会章程(1929年2月经教育部立案)规定,是以"博爱、牺牲、服务精神,研究高深学术,养成高尚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求"为宗旨。因而"博爱、牺牲、服务"亦定为协大校训。
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月,福州第二次沦陷,魁岐乡校舍遭日军洗劫,留在校内的仪器、设备,无一幸存,连门窗地板也被拆毁,树木被砍伐三分之二;文学院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月被纵火焚烧,屋顶及非水泥部分全毁,膳厅、游艺厅及职员住宅,亦壁穿梯折,仅存外壳,总计校舍被毁损失达30余万美元。其中以沙氏考古馆的损失最为惨重,馆中所存古物3600余件,包括夏、商、周以来的磁器、铜器、陶器、石斧等,是沙善德教授费数十年心血,耗巨资汇集的,均荡然无存。
民国三十四年(1945)五月,日军撤离福州,八月宣告投降。抗战胜利了,协大于十一月筹备复员,迁回福州。民国三十五年(1946)夏,文学院及其他各部房舍先后修建完成,并添建临时校舍如大礼堂、农学院办公厅及教职员住宅等计共5座,五月一日宣告复课。经过数月艰巨的工程重整之后,高山苍苍,流水泱泱,始重闻昔日的弦歌了。九月二日林景润校长休假赴美,十月二十日陈锡恩代校长及教师多人由美抵校。
民国三十六年(1947)一月六日林校长积劳成疾,卒于纽约。三月校董会聘陈锡恩博士继任校长,六月底陈氏任期届满,赴美国加州大学复任。由校董会推杨昌栋博士代理校长。1948年10月,杨请辞职,12月校董会准杨休假,另组校政委员会主持校务。先后担任校政委员会主席的有林冠彬、郑德超、王调謦等教授。
学校的行政组织:校长由校董事会推选,下设校长室,校长室下分学制组织,管辖3个学院。并设教务、训导、总务3处,秘书及会议2室。
此时,学校文、理、农3学院的学系设置是:文学院设中文、历史、外语、教育四学系;理学院设物理、化学、生物三学系;农学院设农艺、园艺、农业经济、农业教育四学系(民国三十二年文学院教育系被取消后转办此系,民国三十七年又停办此系,复办文学院教育系)。在理学院生物系和化学系中,设有医学预科(简称"生物医预"和"化学医预"),专为北京协和医院和山东齐鲁医学院培训医大前四年基础课。学士学位要修满136学分。
协和大学三个学院的成就,各有所殊,文学院中的文史系,后分为中国文学系和历史系,出版《福建文化》、《协大艺文》等定期刊物。福建的国学,晚清以来,素具渊源。西洋哲学系,后来改为外文系,教授几乎都属于外国籍,某一时期阵容之强,为他校所不及。历届毕业生,或在东南亚一带奠下了事业,或在全国各地工作,都不乏杰出人才。教育系,在福建是师资储备之所,全省执掌学校行政者,不少出于此系,校中又附设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深入农村,为农民辅导教育。该系毕业的,有一批无名英雄,视教育为终身事业,尽瘁于桑梓以终老。
理学院,设备最称完善,如生物学系,实验室中每人便有显微镜一架,该系著作较多,其中若干著作已刊入商务印书馆的大学丛书,其他如单行本,或定期的刊物,都不乏出版。化学系的药品与实验器材之丰,为东南诸大学屈指可数者,无论那一种的实验,该系都可应付裕如。物理系,则自备发电厂和修理厂,包括锯木及一切机械的修理。化物两系,平时也在刊物出版。
农学院,曾在邵武附设高级农校,训练农业人才。农经、农艺、园艺、与农教四学系的研究风气,也不在文理学院之后,东南各报副刊,时常为该院各系专辟旬刊或半月刊,刊载各种专题文章,作者中不少是各系学生,也不乏教授的作品。除农艺系附设农业试验场外,园艺系也设有园艺试验场,并有加工的产品外售。此外,每个系都办有一种或数种不同名称、不同内容的定期刊物。
福建协和大学是人才荟萃之所,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先后在这里任教。如著名文学家、文论家、教育家叶圣陶、郭绍虞,名儒陈宝琛入室弟子陈易园,严复的哲嗣、著名教授严叔夏,著名专古学家、甲骨文专家董作宾,著名历史学家傅家麟,著名黄麻遗传学者卢浩然,著名动物学家、两栖爬行动物国际委员会委员丁汉波,著名微生物学家、"庆大霉素"发明者王岳,著名昆虫学家、博士生导师赵修复,以及著名学者陈文渊、陈锡恩、陈兴乐诸博士。
协大毕业生在科技、农业、教育方面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的有郑作新(中国鸟类世界闻名的学者,曾被美国国务院聘为客座教授赴美讲学)、林兰英(著名半导体物理学家)、黄维垣(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唐仲璋(寄生虫专家,厦大教授)、唐崇惕(寄生虫专家、厦门大学教授)等。还有著名农业专家李来荣(原福建农学院院长,国际上著名园艺学家)、张先光(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教授,进入世界名人录的著名禽病专家)等。
福建协和大学英文名为"福建基督教大学",但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宗教教育趋于淡化,师生思想逐渐进步。民国十六年(1927)一月,中共福州地委直接领导的进步团体"福建涤社"出版了《收回教育权专号》,该校教授陈锡襄就主持筹备召开"福州各界反抗文化侵略大会"。二十六年(1937)十月,协大百余名师生举行抗日救亡大会。本世纪30年代初,该校学生中就有共产党员组织读书会,进行革命活动。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中共协大支部在学校驻地魁岐乡举办民众夜校,吸收100多名青年参加学习,并培养一批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本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该校已有3个共产党支部,党员学生数十人。历来福州各校师生发动的爱国民主运动,该校都是主力之一。
1947年5月16日,协和大学学生自治会在我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经过周密的策划,发动全校绝大部分学生计600余人,冲破国民党的威胁与重重阻挠,组织福州市有史以来人数最多、声势浩大的"三反"("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散发《告福州市民书》。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市区台江、小桥、洋头口,穿过南门兜,一路直达鼓楼的国民党省政府,向当局递交《请愿书》。沿途群情激奋,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有的纷纷加入游行队伍,此举也得到了福州各大专院校学生的声援和支持。
学校员生人数:1947年第一学期有教员63人,职员51人,学生587人,其中女生100人。
图书设备:计有中文76,913册;西文25,505册;又中文杂志17,843册;西文杂志15,605册,总共合计135,857册。
1951年1月,中央教育部决定接办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将两校合并成立福州大学。两校合并暨福州大学成立典礼,于1951年4月12日在福州魁岐原协大举行。新成立的福州大学领导机构为校务委员会,由许彧青任主任,严叔夏、王世静任副主任。
协和大学办学35年,共培养毕业生1300多人。
林兰英先生对文学没太多的嗜好,但她爱读巴金先生的《家》。这是因为她小时候的“家”就如《家》一样人多,一样关系复杂,一样歧视女性。《家》中的高淑英为自由地接受教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后在觉慧的帮助下走出了《家》的樊篱……这小说中的高淑英仿佛便是生活中的林先生,她很爱这个性格坚强的女性。林先生在“家”里为争得读书的权利也进行了艰难的奋斗,仅仅没有离“家”出走罢了。
她有两个弟弟、四个妹妹。封建家庭里“长子”抑或“长女”,都意味着必须担负责任和义务。林先生幼年的责任和义务是做家务、看护弟弟。她六岁就熟悉家务,可做好供全家人吃的两大锅饭。
幼年的林兰英勤劳敏学,心灵手巧,许多事她做起来轻松自如,尤其是刺绣剪纸,做得格外漂亮,剪出的“公鸡报晓”、“嫦娥奔月”、“喜鹊登枝”等名目繁多的窗花,总让堂姐妹们格外羡慕。在那个封建的深宅大院里,她与堂姐妹们的不同之处是她向往外面的世界。一天,她对后院盖起的两座小新楼细细观望,不小心被三祖父看见了。三祖父便挤兑她说:“你看什么?你将来是要嫁出去的人,这房上的瓦一片也不是你的!”
不敢吱声的她却在心里说:“等我嫁出去时,非要把房顶上的瓦拿几片走不可!”
”她真地读出了石碑上的字———“家不在丰,贵在能守;业不在盈,贵在可久;礼以律身,书不释手……”
”“你干活干得好好的,怎么一下子想到要上学读书,这是谁告诉你的?”“没有谁告诉我,是我自己想的。我已经6岁了,可以上学读书了。”“一个女孩子读什么书,‘女子无才便是德’!你看看,你的堂姐们都没读书。你应该像她们一样学女红,以便将来挣钱生活……”面对母亲的阻拦,她苦闷了好多天,死心踏地要读书,接着就与母亲闹,把炊具摔得叮当作响。你看英子已三天不吃不喝,再下去,出了事可怎么办呢?”
母亲不得不屈从于女儿,答应她读书可以,但家务活一点儿也不得少干。
从此,林兰英每天早起烧好饭,然后背着书包去上学,下学后赶回家烧饭……长此下去,她养成了每天睡6个小时觉的习惯,这习惯延续了几十年。
林兰英在家乡砺青小学的成绩始终在有着40多名男女学生的班中占居前两名。校长彭介之注意到这位聪明又勤奋的女生,决定保送她上中学……
1930年秋天,林兰英进入砺青中学初中部一年级。她在校的各门功课都非常出色,尤其是数学。第一学期她得了全年级第一名,第二学期仍是第一名,直至第六学期她都保持全年级第一。
由于林兰英成绩一直优秀,母亲听到外人的赞誉也越来越多,心里逐渐感觉到女儿给林家带来了不尽的荣光。母亲轻视女性的观念动摇了,不愿女儿读书的意识消失了。一天,初中毕业的林兰英对母亲说:“妈妈,您还让我读高中吗?”
“让,怎么不让呢!”母亲高兴地说,“不仅让你读高中,还让你读大学。不仅让你读,就是你的两个弟弟结了婚,也要叫他们的媳妇去读书。”林兰英非常激动,她终于靠自己的能力博得了母亲的喜爱,改变了母亲的观念,争得了读书的权利。
林兰英考取了莆田中学高中部一年级。全年级只有她一个女生。开始有男同学爱在她面前表现自己聪明,也有男生讪笑、讽刺她,她都默默不语。第一学期结束了,她考了个全年级第一名,弄得好逞能爱虚荣的男生们极不自在,纷纷做出赶超她的计划,有的甚至使些小伎俩令她难堪。可她并不计较这些小伎俩,知道那些浅薄的男生根本不是她的对手。第二学期结束时她又考了个全年级第一名,把全年级的男生都镇住了。男生们自愧不如,进而对她敬而远之……
这时,莆田中学搞起了学生运动,林兰英对运动本无兴趣,转学至莆田县惟一的一所教会女子中学———咸益中学。在咸益中学,她又连续四个学期考了四个全年级第一名。1936年,林兰英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福建协和大学数学系……
她的智慧,赢得了国外人士的称赞
林兰英
1940年,林兰英作为优秀生留校任助教,教授普通物理学、高等数学、光学、物性声学、电磁学……
1947年5月,协和大学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迪金森学院建立互换留学生的关系。1948年8月,林兰英启程赴迪金森学院数学系留学。
这是一所由美国政治家约翰·迪金森的姓氏命名的学院。到学院不久,她便引起师生们的关注。就说她学法语吧,当初她想请法语教授斯隆先生给她做点课外辅导,哪知斯隆教授却说,你还是学点别的语言吧,法语对东方人来说是很难掌握的。林兰英没听斯隆教授的建议,很不服气教授的观点,埋头苦学了两个星期。两周后的考试,她得了相当于中国90分的“Aˉ”,接下来她成了班里法语成绩最好的一位。面对学生的成绩,斯隆教授颇有感触地说:“这个中国姑娘,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东方才女。”这是数学系主任埃尔教授对林兰英的评价。林兰英一流的数学成绩颇得埃尔教授的喜欢。埃尔教授有忙不过来的事,便请她去帮忙。当时埃尔教授正编写一部《微积分》专著,邀请林兰英将书中拟就的习题一一做出正确答案。林兰英抽空完成了这一任务。当教授细看了林兰英简洁的答案后,心中溢满了喜悦。他惊叹她解题的独特思路,感觉许多演算步骤比自己做的还要简约明快。林兰英是埃尔教授最得意的学生,“东方才女”也成了埃尔教授常在同事、朋友面前称赞林兰英的用语。
一年后,林兰英获得了该学院授予的数学学士学位,并同时获得了美国大学荣誉学会迪金森分会奖励她的一枚金钥匙。
金钥匙是智慧的象征,奖给林兰英也是一种特例。通常情况下,金钥匙是奖励在校连续四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林兰英却提前三年获得了它。
这枚金钥匙,如一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拥有了它,林兰英便可打开美国各地的学会大门,不受限制地参加广泛的学术活动。
埃尔教授有感于人才难得,关切地对林兰英说:“我要推荐你去芝加哥大学深造,你会在那里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但林兰英并没有心动。因为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运用固体物理理论解释了半导体现象,并与冶金技术结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块半导体锗单晶,轰动了全世界。有过物理教学经验的林兰英,深深地被这一新事物所刺激。她的心中始终装着祖国。她从这一学科给美国带来的巨大物质效益,感受到固体物理对一个国家增进国力的作用。因而,当她已获得数学学士、紧握了这把开启自然科学之门的钥匙之后,再不想在数学王国里走得更远,而是想去物理世界远走一程。1949年深秋,林兰英走进了美国费城宾西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开始了固体物理的研究。一年后,她获得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又一年后,她又向博士学位靠近……
众所周知,博士生须掌握两门外语,而在美国读博士,英语是不在外语之列的,就是说,林兰英在现有英语、法语之外需再学一种语言。她选学了德语。几年后,林兰英学成了德文,受到高度好评的博士论文《弱X射线辐照引起氯化钾和氯化钠晶体的膨胀》也发表于美国物理学界最具权威的《物理评论》杂志上。这是1955年夏,林兰英成为宾西法尼亚大学建校115年来的第一位中国博士,也是该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博士。
导师米勒十分认可她的创新思想,说“她要是去搞半导体材料,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才”,于是推荐她去纽约长岛专司半导体研究的索菲尼亚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她到公司时,公司正为老是拉制不出硅单晶而苦恼。林兰英请求公司让她细看一遍拉制硅单晶的全过程。她细看时便发现,石英坩埚在熔化硅的反应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一氧化硅,这东西凝固在籽晶上,待硅本身熔化后,其表面格外干净,可籽晶上却缠绕着一堆一氧化硅,显得十分纷乱……这便是拉不出硅单晶的症结所在。而公司研究者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一直陷于抱怨氩气不纯的误区里。
林兰英针对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公司采纳了她的建议,两周后便拉制出了高纯度的硅单晶。
时隔不久,又一难题难倒了科研人员:拉制锗单晶时,位错密度总也降不下来。正好林兰英陪一英国学者在公司考察,他们在看锗单晶拉制时交谈。这交谈引发了她的灵感。她观察到实验中只有半椭圆形的石墨舟,这半椭圆形石墨舟使热场分布不够均匀,若改换成完整的椭圆石墨舟便可让热场分布均匀,位错密度便可降下来。这一思想又获成功。她还有两篇论文的内容被公司列为专利技术……
她得到公司的奖励,一年三次提增年薪,成了公司最活跃最受人关注的人物,一致的看法是:“她有一个常人无法比拟的头脑,很多难解的问题即使是她没有遇到过的,经她的头脑一过,立即便有了答案。”
她的“常人无法比拟的头脑”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与她一起工作过的中外人士无不为之惊叹。她的记忆准确、持久,对数字有天然的敏感。她多次去前苏联讲学,其学术造诣、对数字记忆的准确和演讲口才令听者叹服,赞叹中国有如此了不起的女科学家,不愧是个古老智慧的民族!
1980年11月,林先生赴朝鲜讲学,一连讲了6天,没用讲稿,思绪如清泉流淌,折服了所有的听讲者。他们说:“我们听过不少科学家的演讲,但数你最好。”金日成专门抽时间接见了她。 半导体是一种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在中国说起它,许多人会把它与收音机联系起来,甚至误认为半导体就是收音机。实际上,收音机是中国用半导体材料生产的第一件民用产品。
林先生是在索菲尼亚公司见到半导体收音机的。那一刻她脑子里闪现一个念头:我要让中国早些拥有半导体收音机。但这得先拥有半导体材料。她又想,要在最短时间里使中国半导体材料研究赶上先进的美国,立于世界的前沿。
林先生1957年春节回到阔别数载的祖国。她回国时,中国的半导体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中国制定了《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将半导体列于其中,只是“规划”将制作硅单晶划至10年后的1968年,当然,这与林兰英的理想离谱太远。正是林兰英回到祖国,介入了半导体的研究,才使中国硅单晶的成功拉制较之“规划”提前了许多年。
她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半导体研究室材料组。在艰苦的环境里,平庸者总会抱怨一无所有,智者却能有所创造,有所作为。一切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她工作得那么起劲,每天都精力充沛又信心十足地工作十多个小时。仅半年,就在她回国那年的秋天就有了可喜的收获———拉制出了中国第一根锗单晶。又经几个月的苦苦奋战,至次年春,材料组向北京电子管厂提供了两公斤N型和P型锗单晶。就在这一年,中国拥有了半导体收音机……
林先生回国时,美国的锗单晶已退居其后,硅单晶占了主导地位,成了半导体材料中的一面“旗帜”,其性能与用途比之锗单晶更市场化一些。为早点拉制出硅单晶,林先生煞费苦心。仅就所需的氩气而言,当时中国生产不了,外国也进不来(禁运品),让她苦恼极了。她成天想着它,在家里经常想得发愣。母亲见状,便重重地敲响桌子,让她回过神来。上班或回家乘车,好几次过了站。经过她苦思冥想,终于有了应对的办法———采取抽高真空的技术进行拉制。
1958年秋天,她又迎来了一个收获的季节,她用心 *** 劳着的、以智慧浇注着的、盼望期待着的中国第一根硅单晶诞生了!这根乌光锃亮的长8厘米、直径5.08厘米的圆柱体硅单晶,至今让她记忆犹新,想来心动。
但,这还是一根用制备锗单晶的炉子拉制出的一根位错硅单晶。所谓“位错”,便是原子排列如一阵容不齐的队伍,首尾失顾,难以一贯到底,电流通过就显混乱。要拉制出无位错硅单晶,一是单晶保持平静不受震动,二是籽晶进入坩埚对中要十分准确。这需要一台设计合理、质量上乘的硅单晶炉。
林先生考察了苏联封闭式硅单晶炉。经几个月的试验,她发现,“老大哥”的炉子有难以弥补的缺陷。林先生想来想去,决心自己设计一台中国式的硅单晶炉。
她又沉浸于苦苦思索之中。“你还不如搞成一个圆的,只在前头切一块开个门就可以了。”一位老工人的建议激发了她的灵感。1961年的深秋,由林兰英主持设计加工的中国第一台开门式硅单晶炉制造成功了!
这中国特色的硅单晶炉解决了既可开门又可保持炉内高真空度的难题。1962年春天正式启动拉制工作。没有任何意外,一切都在林先生期望之中。中国第一根无位错的硅单晶拉制成功了!经检测,其无位错达国际先进水平!
这台硅单晶炉荣获了国家新产品奖,也备受日本关注。1963年,东京举办国际工业博览会,日本特邀这台硅单晶炉赴东京参展,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后中国生产了900多台,远销东欧诸国。
科技在不断发展,林先生紧盯半导体科学前沿。就在无位错硅单晶诞生后,林先生加紧了不仅可应用于微电子领域、而且可应用于硅单晶不可涉足的光电子领域的砷化镓单晶的拉制。1962年10月的一个半导体学术会议上,林先生拿出了砷化镓单晶。经鉴定,砷化镓单晶的电子迁移率达到当时国际上最高水平。
就像林先生在校读书时名字总与“第一名”紧密相联一样,她的名字一直与中国半导体研究的众多“第一”连在一起,这让她付出了常人想象不出的艰辛,也让她领略到事业至上的美好。
1964年,由她参与的中国第一只砷化镓二极管激光器问世。
“文革”开始那年,她还与中国第一位女院士林巧稚一同登上天安门城楼,事后便跌于“文革”的沼泽中。1973年还在“文革”风雨中的她,第一次提出用汽相外延和液相外延法制取砷化镓单晶,后来,砷化镓汽相外延电子迁移率连续4年居国际最高水平,至今还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80年代,她开创性地提出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拉制砷化镓的设想。1987年8月,中国终于在第九颗返回式人造卫星上拉制出了第一块高质量低缺陷的砷化镓单晶。林先生因此被誉为“太空半导体材料之母”…… 她的爱国情,感动了无数的国内外人士
爱国是个古老永恒的话题,也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林先生爱国。80年代中期,她去美国几所大学访问,向那里的中国留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不能用50年代的条件要求你们,因为时代不同了。但无论是50年代还是80年代,甚至是21世纪,有一个我们大家必须遵循的共同点,那就是凡是炎黄子孙,你应该把你的黄金时代贡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
林先生在美国学成后便想回国,只因受到美国政府的重重阻碍。1956年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中国政府经过艰苦的努力才与美国达成中国留美学生可以自由回国的协议。林先生得知此消息兴奋不已。她于1956年6月以“母亲重病”为由,向印度驻美国大使馆提交回国申请,9月使馆通知她填写有关回国事宜的表格。
这时,她也向所在的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公司主管十分意外,说:“我正在考虑给你提薪的问题,相信那个数字是不会让你失望的。你回到历经战乱的中国,只会过一种大大低于美国生活水准的生活。”
公司老板的话也不无道理。林先生回国时索菲尼亚公司给她年薪10000美元,回国后每月才207元人民币,这钱供父母、外婆、侄儿、侄女和她六口人的生活。她从回国直至1974年才住上有暖气的房子……但林先生一生对金钱不存奢望,只对事业科研有兴趣。她去前苏联讲一个月学给她1000卢布,她觉得这卢布带回来也没用,就买了不少科研所需的大大小小的马达带了回来……
面对公司的挽留,她无所动心,执意要回国。一对美籍华人夫妇从费城驾车赶至长岛劝说林先生留美,林先生说:“您要说服我不回国就像我要说服您回国一样是不可能的!”
但最后的难度还在联邦调查局的刁难。她早就是联邦调查局“心中有数”的人物。几经阻拦无效后,他们来了最后一招儿———在她登船之前将她的行李物品翻了个遍。见无利可图又对她搜身,只搜出一张6800美元的旅行支票。这支票被海关无理扣留,直到23年后的1980年,由中国银行出面才将其索回……
最让林先生没料到是,“文革”后,美国联邦调查局还在留意她。敏感的联邦调查局知道“文革”中的林先生有过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便打她的主意,拉她去美国定居。他们通过林先生在美的一位朋友来中国做她的工作,林先生谢绝了他们的好意,说:“我林兰英既然在20年前毅然回到了中国,20年后的今天,就更不会回到美国去了。”
林先生多次接待过美国访华代表团。一次,一个美国代表团的客人问她:“您为什么不愿回美国去呢?如果现在有意,我会安排您在美国的一切所需。”林先生笑了笑说:“中国现在更需要我。我愿意并更乐意与美国合作搞半导体科学研究。”
林先生的爱国故事可写几集电视剧。她见不得外国人看不起中国。在美国留学时,她无数次地与美国青年争论过爱国的话题,她寸步不让,常用英语、法语、德语轮换攻击对方,将对方辩得瞠目结舌。
1964年,林先生去捷克参加国际半导体会议,会议期间,她与英国科学家西尔索相遇。西尔索极为傲慢,林先生曾在这之前在莫斯科讲学时见过他。头天,林先生做了有关锑化铟迁移率的报告。第二天,他们一起共餐,西尔索质问道:“你们锑化铟的样品是不是苏联给的?”
西尔索的问话大伤林先生的自尊,她据理反驳:“这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作为科学家,你怎么可以信口雌黄,说是苏联给的?!”
这事一直让她记忆不忘,总想有机会以事实回击西尔索,“报复”他一下。1979年,西尔索来中国参观半导体材料砷化镓,林先生有意避而不见,只将材料样品摆出来让西尔索看,西尔索这才惊讶中国有世界领先的砷化镓。他似乎觉得15年前冒犯了林先生,便向黄昆所长问及她,所长以“林博士很忙”搪塞了他。西尔索悟出林先生的用意,这事也让他记忆终生。
老年的林先生爱国不减当年。心中有许多科技梦想,但苦于资金不足。一回,她所在的研究室买了一家公司的镓,公司主动给他们回扣,可他们执意不要钱,让公司再给他们一些镓做研究。林先生很为她所在的团队感动,说:“那些年轻人很可爱。”
林先生以坚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智慧谱写了一曲中国女性的奋斗之歌。
在过去的四月份,我国知名女科学家颜宁被任命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而相距她上一次被美国科学院任命为外籍院士仅只要两年时间,不得不说她在构造生物学方面的成就十分惊人,同时也是我国的自豪之一。从颜宁的人生履历来看,她的人生似乎开挂普通,先后在清华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修,在07年到17年这十年时间里还曾是清华最年轻的教授。
看到颜宁如此优秀,众多国人也为她感到自豪和骄傲。独一美中缺乏的便是她主要在国外停止研讨工作,当然了并不是说她“崇洋媚外”,大家也都分明国外的研讨环境相比国内要好一些,毕竟他们开展的时间要比我们早很多。
不过,当众多高校才子、才女在本科毕业之后纷繁远赴异国他乡留学之际,有一些人却选择留了下来,黄芊芊便是其中之一。在2020年第二届科学探究奖的发布名单之中,她是五十位获奖者中最年轻的那一个,容颜出众,气质非凡,被广阔网友亲切地称为“芯片女神”。
黄芊芊出生于1989年,今年也才三十岁出头。普通依照年龄来算,很多人在拿到博士学位后应该28岁左右。但黄芊现往常不只仅博士生导师,而且在芯片技术范畴有很高的打破,才貌双全,如此优秀的人可不多见。
她出生于我国江西上饶,家里条件普通,没有才能为她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但黄芊芊从小到大的成果都十分不错。在她十六岁那年,便曾经胜利考上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教师眼里,她永远是那个最优秀的学生,而在其他学生家长的眼里,这就是他人家的孩子。
不用多想,进入大学之后,黄芊芊也没有放松,更何况在那里高手如云,会聚了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她分明本人需求愈加努力才行。现往常,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首先想到的便是游玩,由于在高中时期太过艰辛,进入大学自然需求放松,可最终毕业之后却连就业都很艰难。
黄芊芊并不一样,她在本科学业完毕之际便收到国外很多名校抛来的橄榄枝,她的同窗大多都选择出国留学。我们刚刚曾经有提及,国外的研讨环境相对来说要比国内更好一些,大家这样选择也没有问题。但是黄芊芊又一次展示了本人与众不同之处,逐个回绝了国外名校的约请,选择留在北大进修。
这时,难免有很多人对她的选择产生质疑。有的人以为,选择在国内进修做研讨,相当于选择了闲适。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当大家在做毕业设计之时,会选择一个比拟严厉的教师呢,还是会选择一个比拟宽松的教师,至于有的同窗为何选择后者,答案显而易见。
但是黄芊芊最终用本人的实践行动突破了这一质疑,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虽然她没有出国留学,可在国内的成就并不比别人差。当初,她胜利研制出新机理超低耗器件,在国际上都占有一席之地。随后又与中芯国际协作研发出全世界首个基于CMOS工艺的互补隧穿器件。
除此之外,她早在2017年便入选中国将来女科学家方案,那时她才28岁,当同年龄还处于博士阶段时,她曾经是博士生导师。更不用说,直到今天,她曾经参与发表了60多篇论文,专利都有70多项。
不得不说,黄芊芊在我国芯片技术范畴的奉献是宏大的。在去年胜利入选科学探究奖之前曾经取得不少荣誉,例如因在半导体范畴有出色成就而中选求是出色青年学者,最早在2012年还被评为博士研讨生学术新人奖。总之,她简直每年都会取得新的成就与荣誉,成就不输去美国的颜宁。
最后,经过黄芊芊的事迹更能看出,环境固然对我们的学习研讨有影响,但是关键还是要看本人,本人假如不努力就算享用全球最好的教育资源又如何。人各有志,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遭到质疑,不用去理睬,最后用本人的成就回应质疑,进步本人才是硬道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