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制作一个半导体制冷系统和电脑机箱结合产物

关于如何制作一个半导体制冷系统和电脑机箱结合产物,第1张

一看你问的问题。就知道是个动手能力低的人。第一水冷的水冷头一般的都是可更换卡具的。打多数公版显卡都通用,不存在更换硬件就更换水冷头的说法。第二半导体制冷,单纯的半导体制冷比水冷制作和安装比水冷复杂好几倍,要避免结霜就得安装温控板。把温度控制在结霜的临界点上。还有制冷片的工作原理是一面冷一面热。你在考虑制冷的同时也要考虑散热的问题。你说的突发奇想,早就有人已经在做了。只是太麻烦很少有人做而已,现在一般的机箱硬件降温系统。有风冷(装机主流配置)水冷(大都数DIY玩家配置)水冷+半导体制冷(一般都是超频有用的)半导体制冷(没几个人用,因为结霜问题)压缩机制冷(这个列害了,都是骨灰级玩家用的)。制冷系统一般就这些了。纯手工打的,给个回应吧

公元2017年3月2日,AMD 锐龙 CPU 解禁,它的诞生似乎注定了无法平凡,仿佛于宁静的湖水中投下一枚炸d,它无疑重新激起了 DIY 玩家们多年无处发泄的热情,期待的声音在小小的蓝色星球掀起涛涛巨浪。

纵然身处其中,我们似乎并不能确定它将对今后半导体格局的影响如何,又会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无论如何,我们都将见证历史,当 AMD 用 Ryzen 撬开 Intel 那紧紧捂住的口袋时,似乎这一市场再次重归了活力。

在感谢 AMD 把锐龙带到我们世界的同时,且不如随我们跟着历史的车轮回到过去。一起回顾这条乱世魔”龙“的前世今生。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被现在人们赞誉为硅谷摇篮的仙童半导体因母公司的管理不善,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流失,而由此催生了三家对后来半导体发展举足轻重的公司:国家半导体、英特尔、与超微半导体(AMD)。此时 AMD 的八位联合创始人也许还不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是足足半个世纪的博弈与成长,而我们的主角-”龙“系列芯片,也将在经历了足足30年的技术资本积累后,于1999年,第一次问世。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第一代速龙登上历史舞台!

作为第一款使用 Slot A 接口的 CPU,速龙的诞生具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此前的 K5、K6、K6-2 系列处理器都是使用与英特相同的 Socket 7 接口,而从这一代开始,K7 系列将正式与英特尔”分家“,落户在 AMD-750 芯片组的主板上。这一举措,无疑使得两家半导体公司竞争白热化,而消费者也被迫作出抉择。

在当时,K7 的性能尤其是浮点运算能力方面独树一帜,因而受到了不少 DIY 玩家的追捧,因其相对较宽松的倍频锁定限制,更是受到了不少超频爱好者的欢迎,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玩家,请回顾一下安卓手机 CPU 最初的发展史,是否也有那么一丝共鸣呢?无论在哪个时代,发烧友们对计算性能的极致追求都催促着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当时的K7,核心代号”Argon“,250 nm 制程,单核心,主频 500~700 Mhz,激进的频率调节策略使得它具备了在当时优秀的超频性能,同时制程的限制也使得超频时机器变成一个温度极高的”火炉“,甚至有烧毁 CPU 的风险,也导致了部分消费者对其稳定性产生了忧虑。

无疑 AMD 也注意到了这点,得益于硅谷最强预言家摩尔的“摩尔定律”的帮助(这大概是局座之前最早被人们所熟知的大规模杀伤性因果律武器),在 Argon 发布五个月后,速龙家族的第二代成员,Pluto 问世,Pluto 的制程由 250nm 升级至了 180nm,制程的升级,使得发热与功耗降低,默频得以提升至 550~850Mhz。

时隔4个月,Pluto 的兄弟核心代号 Orion 也呱呱坠地,采用了与哥哥相同的制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Orion 的基础频率再次提升至 900~1 GHz,成为了当时速度最快的处理器,同时也 Orion 在2000年的节点,正式宣布处理器进入 GHz 纪元。

在同年,AMD 还发布了核心代号雷鸟(Thunderbird)的新成员,此后基于雷鸟,又发展出了一系列子核心。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与英特尔抢占低端市场,AMD 用亚当(雷鸟)的肋骨制造出了夏娃(钻龙),关于名称,玩家们更愿意使用Duron的音译称其为”毒龙“,这大概是”龙“系列家族中最小的一位成员。二级缓存也爆缩至64KB。而即由此完成完整的市场布局,令老对手英特尔不敢轻易懈怠。

此后,AMD本着速龙一贯的家训,陆续推出了支持多核运算的 Athlon MP、针对移动端的 Althlon4、基于雷鸟核心改造而来的 Athlon XP,至此,速龙家族日益强盛。直到公元2004年,”龙“系家族的”毒龙“退位让贤,”闪龙“作为”毒龙“系列的代替者,接下了低端市场这口锅。继续将”龙“家族带入更多的家庭。

尽管从2000年开始是 AMD 在民用领域快速发展的时期,“龙”系列芯片在这段时期快速发展了相当多的衍生型号,并且速龙一度成为当时速度最快的处理器,但事实上,因特尔在2001年8月推出的2.0GHz版 Pentium 4 再次击败速龙雷鸟,夺得当时最快 X86 处理器的宝座,而此前,因特尔已经连续16年在 X86 性能上保持了领先,回顾 AMD 的历史,似乎其总是笼罩在因特尔的阴影之下,于逆境之中成长。

但是,好戏才刚刚开始。

公元2003年4月22日,面向服务器市场的全新“龙”族——皓龙(Opteron)问世,其采用全新K8微处理器架构,加入 AMD64 指令集,是 AMD 第一款支持64位应用的处理器,支持多路主板。

同年9月23日,基于与皓龙同架构的 Althlon 64 系列处理正式加入速龙家族,对于我们而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一款64位处理器”,Althlon 64的问世,宣布了64位处理器第一次来到个人家中。其中 Althlon 64 FX 为追求极限的发烧友们特意作了不锁倍频的预设,玩家可自由改变倍频来把 CPU 超频或降频。FX 这两个字母,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极致与发烧的证明。

实际上,Althlon 64 的诞生意义远不止让我们可以用得上64位处理器这么简单。随着这款64位处理器的横空出世,越来越多的相关厂商加入64位改革的行列,其中包括现在最受欢迎的科技公司苹果与微软,苹果增加了 Mac OS X 对64位的支持,微软也宣布为 AMD 芯片建立全新的 Windows *** 作系统。而因特尔依旧坚持只在 Itanium 芯片中支持64位应用。

伟大的企业带领世界发展,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时间流转到2004年,市场证明了 AMD 的成功,巨大的压力使得英特尔不得不转变态度,承认了 AMD 的成功并开始着手研发 AMD 64 延伸的替代品。英特尔与 AMD 这对亦师亦友,亦顽固亦开放的老对手正以各自的方式改变着世界。

在此后的多年里,遵循着“摩尔定律”,AMD 与英特尔继续着制程与架构的改进与升级,其中 AMD 的对速龙,闪龙,皓龙系列都进行了稳步的升级。包括2005年在笔记本平台推出的炫龙(Turion)。有趣的是,AMD 的 CEO 桑德斯(Jerry Sanders)在2004正式卸任主席后不久,05年推出的炫龙便在市场策略上出现了问题,与自家的 Athlon X2 产品线出现了冲突,这是仙童市场部出身的桑德斯在位时基本不可能出现的滑稽情况,这是后话。

时间来到了2007年,AMD K8 微处理架构升级到了 K10,伴随 K10 而来的,是新一代“龙成员”——羿龙(Phenom),也就是 DIY 玩家俗称的“肥龙”。羿龙诞生之初,尽管用上了最新的 K10 架构,但苦于制程落后,还出现了不可预知的 BUG(程序员的说辞),使得功耗较高,性能也较低,唯有B3 修订版能对位 65nm 版的英特尔 Core 2 处理器。巨大的困难使得 AMD 出货受到严重阻碍。而英特尔因为缺乏对手“无奈”地涨了价,可依旧填补不了市场巨大的需求。

2008年3月27日,在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后,AMD 正式发布了业界首创的三核心处理器“Phenom X3 8000” 系列,诡异的核心数使得玩家对这颗芯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后的事实也证明了玩家的敏感是正确的,AMD 在生产四核 CPU 的过程中,生产出来的核心不是每一个都达到预期指标,于是厂家将不达标的核心屏蔽成为了最合理的做法,注意到这点的玩家开始用尽各种办法将 CPU 屏蔽的核心恢复,美其名曰“开核”,一时间,“开核”成为了发烧友们口口相传的新玩法。时至今日,也依旧有不少粉丝对其津津乐道。

2010年4月,最后一款羿龙(Phenom II X6)发布,此后”龙“系列进入静默状态,经过精简后的产品线只剩下给曾经的AMD带来无数荣耀的速龙,与其 APU,FX 系列一同布局中低端处理器市场,世界归于宁静。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知道,这宁静的背后,是技术的积累,是全新思路的结晶。她回来了,带着最荣耀的“龙”字勋章,禅意之中藏下一丝锐气,超凡脱俗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以超前的思维重新设计的智能架构告诉着我们此次回归的决心,在2017年的人工智能元年,锐龙能否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改变?

尽管我们还并不知道锐龙的回归意味着什么,或许只是一纸 PPT,或许它已经开始了改变世界之旅。当然,我们更愿意抱着善意的心态去看待世界,毕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6843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9
下一篇 2023-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