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其中所有元件在结构上已组成一个整体,使电子元件向着微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和高可靠性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它在电路中用字母“IC”表示。集成电路发明者为杰克·基尔比(基于锗(Ge)的集成电路)和罗伯特·诺伊思(基于硅(Si)的集成电路)。当今半导体工业大多数应用的是基于硅的集成电路。
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半导体器件。它是经过氧化、光刻、扩散、外延、蒸铝等半导体制造工艺,把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所需的半导体、电阻、电容等元件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导线全部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然后焊接封装在一个管壳内的电子器件。其封装外壳有圆壳式、扁平式或双列直插式等多种形式。集成电路技术包括芯片制造技术与设计技术,主要体现在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封装测试,批量生产及设计创新的能力上。
集成电路,英文为Integrated Circuit,缩写为IC;顾名思义,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常用电子元件,如电阻、电容、晶体管等,以及这些元件之间的连线,通过半导体工艺集成在一起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
为什么会产生集成电路?我们知道任何发明创造背后都是有驱动力的,而驱动力往往来源于问题。那么集成电路产生之前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1942年在美国诞生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它是一个占地150平方米、重达30吨的庞然大物,里面的电路使用了17468只电子管、7200只电阻、10000只电容、50万条线,耗电量150千瓦[1] 。显然,占用面积大、无法移动是它最直观和突出的问题;如果能把这些电子元件和连线集成在一小块载体上该有多好!我们相信,有很多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提出过各种想法。典型的如英国雷达研究所的科学家达默,他在1952年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可以把电子线路中的分立元器件,集中制作在一块半导体晶片上,一小块晶片就是一个完整电路,这样一来,电子线路的体积就可大大缩小,可靠性大幅提高。这就是初期集成电路的构想,晶体管的发明使这种想法成为了可能,1947年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制造出来了第一个晶体管,而在此之前要实现电流放大功能只能依靠体积大、耗电量大、结构脆弱的电子管。晶体管具有电子管的主要功能,并且克服了电子管的上述缺点,因此在晶体管发明后,很快就出现了基于半导体的集成电路的构想,也就很快发明出来了集成电路。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在1958~1959期间分别发明了锗集成电路和硅集成电路[2-3] 。
讲完了历史,我们再来看现状。集成电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集成电路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刚诞生时的定义范围,但其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没有改变,那就是“集成”,其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学科,大都是围绕着“集成什么”、“如何集成”、“如何处理集成带来的利弊”这三个问题来开展的。硅集成电路是主流,就是把实现某种功能的电路所需的各种元件都放在一块硅片上,所形成的整体被称作集成电路。对于“集成”,想象一下我们住过的房子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很多人小时候都住过农村的房子,那时房屋的主体也许就是三两间平房,发挥着卧室的功能,门口的小院子摆上一副桌椅,就充当客厅,旁边还有个炊烟袅袅的小矮屋,那是厨房,而具有独特功能的厕所,需要有一定的隔离,有可能在房屋的背后,要走上十几米……后来,到了城市里,或者乡村城镇化,大家都住进了楼房或者套房,一套房里面,有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阳台,也许只有几十平方米,却具有了原来占地几百平方米的农村房屋的各种功能,这就是集成。
当然现如今的集成电路,其集成度远非一套房能比拟的,或许用一幢摩登大楼可以更好地类比:地面上有商铺、办公、食堂、酒店式公寓,地下有几层是停车场,停车场下面还有地基——这是集成电路的布局,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分开,处理小信号的敏感电路与翻转频繁的控制逻辑分开,电源单独放在一角。每层楼的房间布局不一样,走廊也不一样,有回字形的、工字形的、几字形的——这是集成电路器件设计,低噪声电路中可以用折叠形状或“叉指”结构的晶体管来减小结面积和栅电阻。各楼层直接有高速电梯可达,为了效率和功能隔离,还可能有多部电梯,每部电梯能到的楼层不同——这是集成电路的布线,电源线、地线单独走线,负载大的线也宽;时钟与信号分开;每层之间布线垂直避免干扰;CPU与存储之间的高速总线,相当于电梯,各层之间的通孔相当于电梯间……
DDR与DDR2的分别业界正式内存规格都是由JEDEC-- Joint Electronioc Device Engineering Council制定,这包括了DDR及DDR2,在规格中DDR 官方最高速度为DDR 400,而DDR 400后的速度则交由DDR 2接捧,但由于DDR的制程进步,DDR的速度已经完全超越了官方的估计,故此现时更出现了超高速的DDR 550,但却是非官方规格。JEDEC已认定DDR 2为未来主流系统内存,为未来高速系统汇排流作好准备,而且更得到Intel、AMD、VIA、nVidia、SiS、Samsung、Hynix、Elpida、Infineone等半导体巨头的支持。
虽然名字上只差毫厘,但DDR2和DDR2却是完全不兼容的,DDR2接口为240Pins比DDR的184Pin长,而且电压亦比DDR的2.5v更低,只有1.8v而在同时脉下比DDR低一半的功耗,这些都是DDR2内存的优点,而缺点则是DDR的延迟值比较高,在同时脉下效能较低。
不单在规格上不兼容,其实DDR和DDR2在技术上有得大分别。我们用的内存是透过不停充电及放电的动作记录资料的,上代SDRAM内存的核心时脉就相等于传送速度,而每一个Mhz只会有传送1 Bit的资料,采用1 Bit Prefetch。故此SDRAM 100Mhz的频宽为100Mbps。但随着系统内部组件速度提升,对内存速度的要求增加,单纯提升内存时脉已经不能应付需求,幸好及时发展出DDR技术。
DDR与SDRAM的分别在于传统SDRAM只能于充电那一刻存取资料,故此每一下充电放电的动作,只能读写一次,而DDR却把技术提升至在充电及放电时都能存取资料,故此每Mhz有两次存取动作,故此DDR会比SDRAM在同一时脉下效能提高一倍,而100Mhz的DDR却可达至200Mbps存取速度,由于每一个Mhz都要有二次的资料存取,故此DDR每一Mhz会传送2Bit,称为2Bit Prefetch,而DDR颗粒时脉每提升1Mhz,所得的效果是SDRAM的两倍。
而DDR 2则是承继DDR并作出改良,同样能在每一笔充电放电时都能存取,但DDR 2却改良了I/O Buffer部份,以往内存颗粒的时脉相等于I/O Buffer的时脉,但DDR2的I/O Buffer会被提升至却内存核心时脉的一倍,而DDR 2内存会在每一个Mhz传送4Bit的资料给I/O Buffer,比DDR每笔传送2Bit多一倍,故此在同一内存核心时脉下,DDR 2的内存会比DDR速度快一倍,这技术称为4Bit Prefetch。DDR 2未来提升速度的空间会比DDR强,因为每提升1 Mhz DRAM的时脉,所得到的效果却是传统SDRAM的四倍。不过我们经常提及DDR 2的时脉是Clock Frequency,而不是DRAM Core Frequency,故此DDR 2 533的时脉还是266Mhz。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