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坐不住了,半导体产业或将迎来变天
之前余承东表示,制裁华为的老美似乎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些连锁反应正在上演。国内开始走自研道路,而像台积电、日本的东芝也开始表示要打造属于自己的产业链,因为老美这一 *** 作,触动了别人的敏感神经,也提示着半导体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或因为制裁华为的原因,也或是因为市场复苏的原因,全球缺芯严重,需求量猛增的超出预料,而这个时候,就是半导体产业迎来变天的时刻,对于国内来说,是个机会。
不仅是华为没有芯片可用,随着市场的复苏,各行各业都开始陆续出现缺芯情况,对于芯片的需求也是超过供应商的预判。
对于为什么出现缺芯这一个问题,有解释说亚洲相关企业对晶圆制造厂的投资不足,也有表示称"全球电子产品因yi情畅销,日本关键半导体工厂火灾,法国工厂接连出现大罢工等,都加剧了全球半导体紧缺状况。"(环球时报信息摘要)。
尤其是5G的到了,各行业对芯片的需求也开始激增,缺芯事情涉及甚广,不仅是手机,还有 汽车 、相机等多个行业。
近期新浪 财经 援引英国《金融时报》最新消息称,老美在禁止其他企业与国内合作的时候,却对美企开了"通道",这样使得欧洲企业遭受巨额的经济损失。
比如有网友提到意法半导体公司于12月初宣布,本来计划是总值超过120亿美元,无奈这个目标只能延期一年,因为今年4季度来自国内客户的订单几乎为零,这对该企业的销售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那么怎么办呢?于是我们看到欧盟17个国家开始对半导体进行投资,预计在未来的2-3年内投资1450亿欧元(折合约11579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用来发展半导体产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产能和技术。
于是不少人说,华为是迎来了希望吗?毕竟市场在,就一定会有出口。但说实话,希望还是不要寄托在别人身上,唯有自己掌握核心 科技 才最靠谱。
近年来尤其是今年,国内半导体发展迅速,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科研院都开始出手。比如国家将集成电路列为一级学科,以此来培养人才;更有消息透露,或在2025年前投资超9.5万亿人民币发展半导体产业以应对外部的限制;而中科院更是直接表示将会把光刻机列为任务清单。
看上去国内造芯来的轰轰烈烈, 但也任重道远,毕竟基础弱,底子弱,这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
但好在是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件好事,毕竟危与机是并存!
中国大陆半导体(积体电路)产业优惠政策法律分析富兰德林事业群
法律四部主管/中国执业律师 丁德应
一、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
(一)高速发展的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
中国大陆由於PC、手机及数位消费电子等整机产品的制造向中国大陆地区转移,带动了上游晶片市场需求的增加,半导体市场规模首次突破人民币2000亿元,总销售额达到人民币2074.1亿元,增长率高达41%。其中,PC首次成为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最大的应用领域,对高阶晶片的需求量也大幅增长。
从2001年开始,全球半导体业的平均资本支出每年萎缩了30%,而中国大陆半导体业的资本支出年增长率却高达50%。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有中芯国际、上海先进、华虹NEC、和舰和宏力五个主要晶圆代工厂,光是8英寸晶圆厂就达8个,总月产能达到15.5万片,较2003年单月的8.4万片大幅增长83%。
在未来几年,受到中国大陆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政策的扶持、2008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上海世博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大陆半导体需求将持续高速增长,预计200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销售额将达到人民币2800亿元,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6000亿元以上。
(二)不断追赶高端技术
虽然中国大陆的半导体制造制程整体上落后於台湾,但由於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中芯国际、宏力、苏州和舰等晶圆代工厂陆续进入了0.18mm制程的量产阶段,中国大陆各主要晶圆代工厂都有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导入0.13mm的制程。而且,为了能与晶圆代工业巨头台积电、联电相抗衡,中国大陆晶圆代工报价普遍低於台湾,正不断蚕食台、联两家的市场份额。
从2004起,中国大陆前4大晶圆代工厂相继导入0.18mm制程,直到产品的量产,相关的制程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且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厂在技术上也在快速追赶台湾晶圆厂。
对於半导体设计业,整机生产的下游客户大多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大陆晶圆厂又有能力提供越来越先进的制程,部分台湾半导体设计业者甚至计画将主力产品转移至中国大陆代工厂。
因此,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中国大陆半导体的制造工艺与国际先进水准将日益缩小,0.13mm的晶片制造将规模化,0.09mm的工艺也将走向市场,系统晶片(SoC)将成为发展的主 要方向。
(三)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地区分布
从地域上来看,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京津环渤海湾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个地区的产值占全中国大陆半导体行业产值的95%以上。
在三大经济区域中,由於长三角地区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大陆地区半导体最主要的开发和生产基地,在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半导体设计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半导体设计业销售额占中国大陆地区的45%左右。晶圆制造约占中国大陆的70%左右,2003年近80%的封装测试企业和近65%的封装测试量都集中在长三角地区。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半导体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等配套齐全、较为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在半导体产业链下游整机部分,长三角地区的笔记型电脑产量占中国大陆的80%,DVD产量占50%以上。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有上海张江开发区、苏州工业园、无锡等众多电子园区和上海、杭州、无锡三个半导体设计产业化基地,还有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常州新区。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先进和华虹NEC都落户在上海张江开发区;台积电落户在了上海松江开发区;和舰落户在苏州工业园。这些晶圆生产企业带动了集群效应,初步形成了长三角地区半导体设计、晶圆制造、封测、设备材料企业以及下游整机生产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在京津环渤海区域,有北京、天津、山东、河北、辽宁行政区域,其中北京、天津的资讯产业在中国大陆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大陆第一座12英寸晶圆厂,中芯国际四厂正是设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现被中芯国际收购的原摩托罗拉8英寸晶圆厂位於天津。晶圆生产业是高耗水工业,而且对水质和空气的品质要求非常高。但北京地区面临缺水的环境以及沙尘暴气候,这无疑增加晶圆生产的成本,不过,北京在发展环境、市场条件、技术基础和人才资源上的优势大大抵消了环境上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大陆地区电子产品的重要制造地,集中了大量的下游整机制造商,对进口半导体产品的依赖程度极高,消费量占中国大陆进口总量的80%以上。
二、中国大陆半导体的优惠扶持政策
半导体业在中国大陆的迅速发展,尽管有中国大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土地、环境、手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中国大陆市场的巨大需求和运作成本较低等因素的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国大陆政府所颁布的各种优惠政策和给予的各种优惠措施也同样功不可没。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国务院在2000年颁布和实施的《鼓励软体产业和积体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业界所称的“18号文件”。其次,中国大陆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各地政府还分别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为鼓励半导体行业制定了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如关於《鼓励软体产业和积体电路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2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於进一步鼓励软体产业和积体电路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2〕70号)、上海市《关於本市鼓励软体产业和积体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江苏省鼓励软体产业和积体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这些政策的颁布为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半导体设计、中游的晶圆生产、下游的封装测试环节给予了优惠,进一步推动半导体产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一)在半导体设计企业方面
“18号档”将半导体设计企业视同於软体企业,享受与软体企业同等优惠。而依据18号档和其他相关档可知,半导体企业优惠政策主要为:
1、 所得税方面,可以享受自获利年度开始“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
2、 增值税方面,在销售自行设计的半导体产品时,可以享受“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徵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徵即退”的优惠;
3、 对经认定的半导体设计企业引进半导体技术和成套生产设备,单项进口的半导体专用设备与仪器,除国务院规定的《外商投资专案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徵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4、 半导体设计企业设计的半导体,如在境内确实无法生产,可在国外生产晶片,其加工合同(包括规格、数量)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后,进口时按优惠暂定税率徵收关税;
5、 半导体设计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6、 企业对购进半导体产品,凡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报由税务总局批准;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不过要提醒注意的是,要享受这样的优惠条件,半导体设计企业应按照《积体电路设计企业及产品认定管理办法》之规定获得资讯产业部和税务总局的认定,并取得《积体电路设计企业认定证书》和《积体电路产品认定证书》。
(二)关於半导体生产企业方面
按照目前半导体企业的分类可知,除了半导体设计企业之外,其他制造、封装测试等企业都属於半导体生产企业,根据“18号档”和其他相关规定可知,目前中国大陆对於半导体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主要有:
1、所得税方面:作为生产性企业,可以依照《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规定,享受“两免三减半”之税收优惠。
2、增值税方面:
半导体生产企业销售自己生产的半导体产品(含单晶矽片),2010年前按17%法定税率徵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徵即退;对投资超过80亿人民币或半导体线宽小於0.25微米的,企业所得税为“五免五减半”。
3、对经认定的半导体生产企业引进半导体技术和成套生产设备,单项进口的半导体专用设备与仪器,除国务院规定的《外商投资专案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徵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4、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半导体线宽小於0.25微米的半导体生产企业,除了享受所得税“五免五减半”之外,对於其进口自用生产性原材料、消耗品,免徵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5、对於半导体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报由税务总局批准;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3年。
此外,半导体产业相对集中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配套的优惠政策,如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鼓励软体产业和积体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1)对新建的半导体制造及相关专案,经有关科技和税务部门认定,属於技术先进、市场前景良好,可以享受鼓励外商对能源、交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即“五免五减半”;(2)将新建的半导体晶片生产线专案,列为市政府重大工程项目,对其建设期内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人民币部分,提供1个百分点的贷款贴息;(3)对新建的半导体晶片生产项目,自认定之日起3年内,免收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交易手续费和产权登记费;免收该专案所需的自来水增容费、煤气增容费和供配电贴费;(4)境外企业向中国大陆企业转让半导体设计技术等使用权或所有权,其中技术先进,经同级财税部门核准,免徵预提所得税。
其实,正是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从2000年开始突飞猛进,形成了目前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链的布局。
三、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尴尬
在政府的中国大陆扶持和种种优惠政策下,境外资金纷纷投资中国大陆半导体业,但后来发现实际并没有想像的那麼特别美好,主要原因在於“18号档”与中国大陆出口导向型的税收政策、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这种政策上的弊病,已使半导体产业链感到尴尬。
(一)增值税退税政策的难以享受
在增值税退税上,相关文件规定了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退税,但是对於半导体产业链中关键的封装测试企业来说并没有享受到什麼优惠,因为封测企业接受委托加工半导体产品不能视为销售自产产品,故虽然其实际税负高於3%,却不能享受增值税退税的优惠。此外,由於在成品出口的情况下,采用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装配的贸易方式进口的原材料或原器件不徵收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出口成品增值税允许退税。在这样的条件下,封测企业将产品出口才可以享受增值税退税,然后下游的整机生产企业也用同样的方式先进口再出口。
对於晶圆生产企业也同样如此,生产型企业出口可以退还17%的增值税(2004年初降为13%),而内销则只退还超过实际税负3%的部分,企业都尽可能将产品出口到境外以获得退税的优惠,再由下游封测企业当作原材料进口。这样即使一墙之隔的晶圆厂与封测企业,产品在产业链中流转都要先出口再进口,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此外,因为企业的实际税负要超过3%的部分才能即徵即退,所以,从财税角度计算,如果企业要享受实际税负超过3%而享受增值税退还的优惠,至少要把70-80%的产品内销,且毛利率要在30%以上,而从目前情况来看,考虑到出口退税的优惠、毛利率、境外客户及外汇方面等原因,很少企业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内销比例和毛利率。
(二)“原材料和成品关税不同”的政策影响了中国半导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半导体优惠政策虽对於半导体技术和成套生产设备、单项进口的半导体专用设备与仪器免徵关税和增值税,但对於某些必须进口的材料和设备如用於制造半导体的专用材料(塑胶、导电橡胶等)进口时还要徵收近10%的平均关税,这其实大大加大了半导体行业的生产成本,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政府对於进口半导体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却为零,这使得很多企业从成本角度考虑出发,宁愿直接从国外进口产品,也不愿意从中国大陆半导体加工厂购买产品,而且半导体设计公司委托中国大陆国内的封装测试厂加工产品时,因有些中国大陆厂商受到“原材料和成品关税不同”的政策影响,也不愿意购买相应的技术设备进行加工,这其实客观上削弱了中国大陆半导体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且不利於外国企业对中国大陆进行投资。
(三)外汇平衡政策也导致很多企业无法内销。以封装企业为例,因为目前中国大陆对於半导体企业没有专门的外汇政策,这样使得企业如果将半导体产品直接出售给本地整机制造商,则只能以人民币结算,而封装企业所用的原材料大部分需要进口的,这需要大笔外汇。同时,半导体作为国际性产业,封装企业一般由下订单的国外半导体设计企业支付加工费,而不是整机制造商,但中国大陆实行“谁出口谁收汇”的外汇管理体制,卖给本地企业的产品被视为内销,封装企业无法收汇。
(四)“18号文件”规定,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半导体线宽小於0.25微米的半导体生产企业进口自用生产原材料、消耗品,免徵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而中国大陆本地企业采购本地材料和设备要缴纳17%的增值税,这样促使很多企业不愿意从中国大陆本地企业购买材料和设备,从而使得材料和设备受制於境外市场,且材料和设备如果都靠进口,其实也使得外国投资者因为无法购买本地相对便宜的材料,而造成成本增加,从而影响了投资的兴趣,也限制了作为支撑中国大陆半导体发展的本地半导体材料企业的发展。
(五)从2004年1月1日开始,包括半导体产品在内的多种产品出口退税比例由原来的17%降到13%,这无疑又加重了半导体企业的税负。
另外,目前中美之间有关半导体增值税退税的争端,即美国认为中国大陆对於进口半导体产品要徵17%的增值税,而对於本地企业销售半导体产品却能享受实际税负超过3%部分的退税,这是一种歧视性的税收政策,与中国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做出的“国民待遇” 承诺不相符合,并为此向WTO提出指控。尽管目前没有最终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间接影响了目前中国半导体企业优惠政策稳定性。
半导体市场发展前景 亚洲推动平稳增长
参加Semicon新加坡2006年研讨会的分析家和行业代表认为,全球半导体工业有望盼来一段时期的
稳定增长,其中很大一部分受到亚洲新兴经济的推动。
国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SEMI)总裁兼CEO Stanley Myers表示,SEMI预计市场总体上今年将上升
10%,主要受到诸如手机和数字音频播放机等消费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全球IC设备市场今年将
大约增长31.2亿美元达到361.2亿美元。芯片材料的市场预计将由313.8亿美元增至345.1亿美元。其
中,亚洲将成为领头羊,增长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而中国的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市场预计增长率将超
过20%。
Gartner公司半导体研究副总裁Philip Koh称,该公司预计半导体行业未来5年内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7.9%,对3G手机和存储设备的需求激增,将弥补PC市场“饱和”所带来的损失。作为全球最主要的
芯片市场,中国市场将持续增长,到2010年市场份额将接近60%。而更多发达市场如台湾和新加坡的
发展将保持相对“平缓”。除了将制造业务转向中国之外,越来越多的台湾大公司也将研发活动转
向大陆。
尽管“中国的IC和系统设计行业仍然存在问题,”但Gartner预计中国的电子制造商仍将继续积极
在中国投资,同时也更加努力开发自有的标准和技术。
STATS ChipPAC首席战略官Scott Jewler指出,已经连续第5年增长的全球半导体行业,似乎已经摆
脱以往繁荣-低谷循环往复的阴影。在技术和财务上均可以投资得起300mm晶圆厂或前沿封装解决方
案的公司越来越少,这将使产能被“重复预订”的情况减少,同时“非理性资本投资也减少”。但
Jewler也表示,更先进的消费设备和技术整合也将带来挑战。
“企业的选择很少,只能互相合作,因为很少有公司拥有制造如手机等设备所需要的知识产权。此
外,集成设计制造(IDM)工艺日益复杂。”他说。规模较小,专注于利基市场的企业,在资本密集市
场上的生存能力也受到质疑,而在历史上他们却是许多行业创新的源泉。
IP版权保护和行业标准将成为“未来3到5年内的较突出问题,”尤其是随着制造向中国等地区转移
。到2015年,随着小于45nm的IC出现及采用诸如纳米线和碳纳米管等材料,纳米技术将主宰半导体
市场。他还预测将出现450mm晶圆厂,尽管这种厂房耗资高达100亿美元。同时,他还建议要留意中
国背景的IDM,一些中国IDM已经“在前沿参与竞争,”中国也正试图用“本土的设计来替换进口芯
片。”
上两周我陆续走访了好些家实体企业,然后又去北京路演交流了一圈,得到一些反馈,汇总如下:
实体企业普遍反映: 缺芯已经成为各家产品放量的最大障碍 。不单是 汽车 、在LED显示屏、背光模组、光伏逆变器、安防监控摄像头甚至PC,都因为缺芯从而影响了其他元器件的出货。
LED显示屏厂商说:现在都开始把小间距做成大间距,就是因为 显示驱动芯片不够用。
背光模组厂商说:苹果和三星MiniLED背光已经每年几百万台的放量,TCL更是预期三年MiniLED渗透率60%,最紧缺的材料就是背光驱动芯片和PCB板。
光伏逆变器厂商说:现在 最大的制约瓶颈就是IGBT等功率半导体严重缺货。
安防镜片厂商说:7、8月销售额环比提升,但是量提升不多,主要就是 摄像头厂商把有限的芯片都出给高端产品 ,从而影响了低端镜片的出货量。
线路板厂商说:电脑现在因为音频CODEC芯片不够,本来PC主板销售收入会更好。
被动元器件厂商说:因为 缺芯 ,导致被动元器件的销售也收到制约。
缺芯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产出的最大瓶颈
制约还会持续至2023年,道理很简单, 全球未来两年新增供给合计仅11% 。根据WSTS统计数据,2021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出货量折合8寸2300万片/月,未来两年新增出来的产能合计也就是260万片/月(全部折合成8寸片)。
然而, 资本市场却不买账,上周更受减持因素影响,半导体板块调整幅度较大 。
市场的分歧究竟在哪里呢?
在和众多机构投资者交流完之后,我发现主要分歧点主要就一点: 半导体属性是成长属性多些,还是周期属性多些?
认为周期属性多些的市场人士的判断依 据是:全球半导体过去周期性比较明显,一般4-5年一个周期,过去就是这样。 实际情况呢? 区分全球和中国,差异很明显:
回顾过去,国家 科技 重大专项(01)专项专家组总体组组长魏少军报告指出:十五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增长,产值增长近14倍,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2%,远高于全球4.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换言之, 历史 数据告诉我们:即使有周期性, 全球半导体也是周期成长的 ; 中国半导体则是实实在在的成长行业啊! 过去15年复合增速20%的行业还算不上成长么?
过去十年,电子行业主要机会点在消费电子,而研究消费电子公司的业绩预测则主要是按照具体客户的量价方式拆分。这个方法论针对半导体行业却带来了两个障碍:
1)研究手段;
2)研究视野。
绝大部分半导体公司的客户集中度都很低,试图按照每个客户来拆分肯定是不现实的。研究消费电子的视野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及相关配套领域,而这次 半导体景气这么高 ,很重要的 推动力就是智能新能源 汽车 为代表的各种AIOT 。
AIOT万物互联,智能硬件门类百花齐放,而智能手机仅此一品类同时品牌集中,所以用 消费电子的方法来研究半导体下游必然会产生较大偏差 。
很多市场人士一直怀疑半导体需求不是真实需求,他们辩驳道为什么需求增速加快是这几年而不是过去?
我的理解是事物的发展是 量变引起质变 ,并不是连续缓慢变化,而是积累到一个阶段开始发生质变。比如新一代标准协议的释出就是质变的产物。
为什么半导体的需求会持续增长?
4G网络最早大规模投入建设始于2010年,在中国大陆,4G网络的建设则是始于2012年。5G网络中国大陆走在全球前列,于2019年起大规模建设。
计算机体系架构中最重要的一个协议:总线标准PCI-E标准也是如此,3.0协议发布是2010年发布,4.0协议是2017年完成,大规模商用一般滞后协议2-3年。数据存储协议DDR4.0 是在2011年出的标准, DDR 5.0规范是2018年定稿。最重要的网络标准、总线标准、存储标准是如此,其他的接口标准自然跟随。
华为被美国打压,并不代表技术的更新换代而停止,事实上美国就是为了自己能继续快跑至前列而打压华为的。基站这些信息基础设施一旦建立,再配合总线与存储标准更新后数据中心等建设,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的产生与爆发就具备了基础。 很多市场人士 还老是觉得手机市场就是半导体的大部分,这其实是不对的。 就像年初的时候,我去拜访一家国内PCB第一梯队厂商,公司总经理跟我说,其实智能手机对全球PCB行业拉动并不大,电动 汽车 才是PCB大福星,毕竟 一部智能电动 汽车 PCB价值量是一部智能手机的100倍以上 。
按照英飞凌的统计数据(全球第一大车企半导体公司的数据比外部预测机构靠谱),当前全球一辆普通新能源 汽车 半导体价值量约为1000美元(不含智能驾驶),约合人民币6000多元。而一部手机芯片平均价值量约合500元(存储占了很大一部分),再考虑其他各种电子产品的存在。以 手机的销量来描绘半导体的整体景气度一定会失真较大 。
市场还有很多人士说PC需求不行,但事实上 PC在2021上半年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取得15%以上增长 ,而且结构上明显商务型和 游戏 型占比大幅提升。以电路机构来看,上网笔记本主板6层板、商务笔记本主板10层板、 游戏 笔记本主板12层板,电路层数增多的原因就是因为芯片用量变多以及单个芯片输入输出变多导致的,这些都是占用更多的芯片制造产能的。
实际做过芯片的人,特别能理解这种需求的增量。 标准协议每更新一版,数据率等指标基本都是指数级提升 ,但是芯片的处理速率受制于硅材料是存在物理极限的,处理速率不可能指数级增长,最后的办法就是晶体管数量变多,芯片层数变多(和电路层数一样芯片内部也是十几层甚至几十层的)。
接下来,再讲讲产业生态。
过去十多年,晶圆制造环节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意模式,我比喻晶圆代工厂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一个高资金壁垒、高技术壁垒、高人才组织壁垒的行业,这种投资回报率是不合理的。
最近因为供不应求晶圆代工费开始上涨,很多市场人士把他理解为周期,觉得代工费涨上去很快又会掉下来回到过去。然而,我认为这个理解是非常错误的!这是价值的合理回归! 再想回到过去那么低廉,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尤其是短期内回去,更是天方夜谭!
晶圆厂扩产周期摆在那里,至少3年! 无论是配套基础设施(电、水、气、消防、厂房)还是设备。半导体设备很多核心零部件,因为要求特殊,全球可能仅此一家,还是躲在日本或者德国的一个小企业。
新建晶圆厂的最大难度还不是资金,而是人才!一个成建制的有经验的工程师队伍才是最大的瓶颈,对于这一点,您要是有机会可以读一读电子工业部前部长、华虹集团前董事长胡启立的一本书《芯路历程-909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程纪实》。 20多年过去了,这个难度只有增加,没有缩小!
所以我不断地说: 晶圆制造能力才是半导体的核心资产! 有很多市场人士还在说晶圆厂重资产折旧压力大,这是过去的不合理现象,投资是投未来,尤其要注重产业趋势的重要转折变化。
落实到投资标的
近期有没有产能增量是选择投资标的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Q3、Q4等短期,更是未来2-3年后的长期。 有产能增量说明 :产业界已经为您优选出了未来有前景的企业。产业界资源这么紧缺的背景下,肯定是有未来前景的公司,产业界才愿意给予更多资源予以支持。
这两三年,不仅仅是紧缺的两三年 ,更是重要是战略机遇窗口期 。被产业优选出来幸运儿不单这三年快速壮大,更具备了三年后虹吸其他资源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人才资源,整合产业链资源的能力,整合竞争对手的能力。这两三年是竞争格局初步塑造的两三年。毫无以为,这些 被产业优选出来的幸运儿应该给予更高的估值 。那些错过的厂商也许再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我不断地强调:要买入 $士兰微(SH600460)$ 、 $上海贝岭(SH600171)$ 、 晶丰明源 、和新洁能等。
士兰微:最紧缺的功率半导体IDM龙头厂商 ,IDM拥有最高行业壁垒的商业模式,细分赛道行业需求最为紧俏最为确定、最有新增产能,最有自主核心技术、估值最便宜(30多万片的IDM,居然比月产2万不到的芯片设计公司市值还低)。
上海贝岭:虚拟IDM公司 (华大半导体,国内唯一涵盖设计(贝岭)、制造(积塔)、封装测试(确安)、EDA(华大九天)完整产业链企业)的核心成员单位,有产线资源支持产品线全面的公司的爆发力最强,公司管理改善,估值便宜(仅为可比公司估值的1/3)
晶丰明源 :拥有敏锐市场能力和全面公司治理能力的设计公司,产品结构不断高端化,产业界重点支持下锁定了未来两年产能,对应今年估值也仅25倍。 新洁能:产品结构持续高端化,产业链从仅设计环节延伸至模块封装环节,华虹半导体扩产最大受益者。
正如胡启立部长所言, 半导体是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唯一核心技术 ,不掌握只能沦落为全球产业蛋糕残羹冷炙的乞食者,一旦掌握了不单能享受了数以万亿计的市场,更拥有了全球产业利润分配的话语权,享受超额利润率。
这么好的行业景气度, 这么好的产业集群环境、这么好的进口替代刚需,面对着这么多这么好,那么多优质潜力股正如16岁的花季少女 。唯一还需要的就是发现潜力发现美的眼光。
当然 时代也一定也会重奖那些睿智的眼光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