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去新加坡UMC做半导体工程师,3500新币每月,去还是不去?

女生,去新加坡UMC做半导体工程师,3500新币每月,去还是不去?,第1张

你最好先搞清楚是不是骗子

中介费那么贵,公司工资不是骗你的

搞不好就为中介费骗你,也很亏

如果不是,每个月3500的月薪算比较好了

09年新加坡统计的平均月薪是3000

事实上,很多中国人来这边打工,2000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这边主要房租贵,好像是这几年被2房东和中介把房价炒得虚高

而且因为留学生多,所以居高不下

如果一个人住一间房(比如二室一厅中的一室)

价格大概在450到900之间(看地理位置和什么房,要住公寓的话自然贵)

吃方面倒还好,女生吃得不多在这里算优势。。。我同学总说我吃得贵

可是我吃一份他要吃两份,当然贵

(而且对奢侈品没有兴趣,有些人贪一时虚荣买个包包800新币。。)

其实找个可以煮的房,自己做东西不错的,这里东西不好吃T-T

我一个月吃包括零食水果也就300-400

而且并没有太节省,基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过不会跑去太贵的地方吃就是了

我们寝室除了我都是这边工作的,一个月才2000多,花不到1000,最少能攒下1000,也就是差不多5000RMB

我跟你年纪差不多,个人觉得女人多看看走走是值得的

和男人不一样,结婚了,女人就真的哪都去不了了

而且活了2轮了,都没有在外面呆过。。还是比较匪夷所思的- -!

国内从南到北我也算是跑遍了吧,虽然没有什么了不起

怎么说呢。。反正人早晚都是挂,中间你经历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如果再让我选一次,与其待在一个地方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到死,不如直接让我去死算了

当然人各有志,有人的志愿就是结婚生子,我却不稀罕,所以我还是比较适合现在的生活的

而且在国外生活肯定不如在自己的地盘那么如意

看你心里的称究竟哪边更重吧,我也有朋友就是喜欢窝在家里

他窝的开心,窝得心安理得,就这么过一辈子也不会后悔

那也很好啊

自195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中国也要研究半导体科学,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以来,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作为新中国的孩子,在西方国家严格的技术封锁情况下,中国半导体产业虽然在诸多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着实不易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单位和企业无法匹配美国 科技 公司开出的薪酬待遇和研发条件。可以说,一些顶尖人才选择留在国内献身半导体产业,就是基于理想信念和报国之心。研发出我国首款通用CPU的龙芯团队,其首席科学家在博士毕业时曾获得公费出国机会,但他在导师劝说下留在国内,并发誓“这辈子不给外国资本家打工”。团队员工在薪酬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情况下,拒绝猎头公司百万年薪的诱惑,经过18年的长征,在航天、装备、交通、电力、安全、金融等行业实现了部分国外芯片的国产化替代。

持续的高额资金投入是半导体产业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直以来,西方 科技 公司在研发投入上非常舍得下血本。而中国内地从政府到企业过去都面临资金条件的限制,很多企业选择了“贸工技”的发展道路。当外商依靠强大的资金投入,把持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历次技术迭代升级中独占鳌头,并获取高额利润的时候,中国企业只能做一些“短平快”的事。最近十几年,随着政府和企业资金逐渐充裕,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对通信、半导体、面板行业进行扶持,以华为、中兴、京东方为代表的企业在技术研发投入上不遗余力,正是依靠高额资金的持续投入,中国企业在半导体、通信和面板行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培养自身能力是成功的重要前提。过去,中国企业热衷于引进国外技术,不太重视自身能力建设。由于摩尔定律的存在,半导体行业每18个月就更新升级一次,这导致国内企业很容易陷入引进一代,落后一代,反复引进的怪圈。在能力培养上,研发神威·太湖之光芯片的申威团队做得非常好,他们从零开始定义CPU的指令集并设计CPU,而且耐得住寂寞,19年里默默无闻埋头苦干,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迭代演进培养能力。正是依靠长年的技术积累,申威团队能够在制造工艺落后美国英特尔公司两代的情况下,开发出性能不输于英特尔的超算芯片。

引进人才比买技术授权更加重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企业总喜欢从境外购买技术授权,或者是与境外公司进行合资,在引进人才方面作为非常有限。其实,技术是随着人走的,人才是一家半导体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由于技术合作或合资模式被实践证明并非通途,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直接从境外引进人才。在这方面,紫光公司的力度非常大,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海外收购频频碰壁后,紫光在境外持续高薪寻找优秀的人才,并严格遵守国际商业的道德规则,“只带人不带文件”,坚持“自己的技术要靠自己研发”,在整合两岸技术团队之后,长江存储开启自主研发之路,并在2017年完成32层NAND闪存的小批量生产,在2019年完成了64层NAND闪存量产,成功打破国外巨头在存储芯片上的垄断。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历程,可以说是过往风雨交加,前路道阻且长,但几十年所取得的成就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注重方式方法,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把芯片产业做起来,实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作者是技术经济观察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7591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0
下一篇 2023-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