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一季度世界集成电路晶圆制造业状况

2019年第一季度世界集成电路晶圆制造业状况,第1张

2019年一季度由于包含智能手机在内的大部分终端市场出现需求疲乏的现象,导致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发展驱动力下滑,世界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在2019年第一季度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较2018第一季度同比下降16%,晶圆代工总值为146.2亿美元。

2019年第一季度世界集成电路前十大晶圆代工业收入为近140(138.97)亿美元,同比下降16.5%,占到世界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业务的95.1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2019年第一季度世界集成电路晶圆制造业和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业状况为近几年来最差的一个季度,前四大晶圆代工企业(台积电、三星、格芯、联电)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前十大晶圆代工业企业中有七家企业呈下滑。其中力晶下降26.4%,中芯国际下降21.3%。但其中华虹半导体呈4.7%的上升态势已属增长率最高的企业。

以8英寸晶圆代工为主的高塔半导体(Tower Jass)、世界先进(Vanguard)、华虹半导体(Hua Hong)、东部高科(Dongbu HiTek)等,尽管8英寸晶圆代工业务供不应求已逐渐舒缓,年成长率(季度同比)不如从前亮眼,但较12英寸为主力的晶圆代工大佬衰退两位数相比,总算稳住阵脚。

台积电(TSMC)虽受光阻液事件导致晶圆片报废,以及智能手机客户和加密货币热潮的消退等影响,在2019年第一季度有所下降,但仍居全球IC晶圆代工的第一位交椅,在2019年仍拥有海思、高通、苹果、超微等大用户合作,有望在2019年第二季度逐季攀升。

三星(Samsung)在2017年上半年将晶圆代工业务单列,现已超越格芯成为全球第二位。目前来自外部委托代工业务已占到代工收入的40%,再在近期推出多项目晶圆服务(MPW)及韩国器兴(Giheung)的8英寸生产线的代工业务做出贡献,有望在2023年拿下全球25%的晶圆代工市场占有率。

格芯(GF)在2018年下半年及2019年一季度日子显得不畅,从削减员工、停摆成都工厂、出售新加坡工厂、宣布放弃10纳米以下制程的追赶等,越显得力不从心的疲态,2019年第一季度代工营收额同比下降18.4%。

联电(UMC)在2018年四季度产能利用率环比下降6个百分点至88%,14纳米营收额仅占到1%,28纳米营收额占到13%,且受福建晋华的影响,受到美国的追打和压制,2019年一季度晶圆代工收入同比下降18.10%,也在情理之中。

中芯国际(SMIC)目前日子过得紧巴巴,2018年三季度营收入为8.51亿美元,四季度营收入为7.87亿美元,环比下降7.5%,同比增长为零;2019年一季度晶圆代工收入为6.54亿美元,同比下降21.3%。在工艺制程上,14纳米已有突破,进入批量生产;28纳米制程2018年二季度占8.6%,三季度占7.1%、四季度占5.4%,呈逐季衰退;主力收入为65/40纳米区间,占到43.3%和150/180纳米区间占到38.7%的份额。

华虹半导体(Hua Hong)在2019年一季度正在发力进取之中;在2018年四季度营收中,中国国内用户收入占到近60%,美国客户收入占到17%,亚洲其他用户收入占14%,这三大块客户收入占到总收入的91%以上。工艺制程收入0.13微米占38.3%、0.15/0.18微米占14.6%、0.35微米占45.8%,这三个工艺制程区间占98.7%的份额。8英寸收益稳中有升,且在2019年一季度晶圆代工业收入同比增长4.7%,居全球晶圆代工收入增长之首。在无锡兴建12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正在顺利进行之中。

据IC Insights报道,展望2019年世界集成电路晶圆代工收入总值将逼近700亿美元大关。现如若消费性产品市场需求继续疲弱、库存水位偏高、车市场下滑、英特尔CPU缺货、全球贸易不稳定、全球经济不旺且政治不稳定等杂音仍然不断的情况下,不排除2019年世界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业营收入趋于负增长的可能性出现。

套用一个流行的技术词汇“算力”来划分半导体厂商格局的话,那么昔日的PC三巨头完全可以用算力三巨头来代替,毕竟三家目前瞄准的发展方向都是算力而非传统的PC了。

作为算力的三巨头,NVIDIA,AMD和Intel(这么排列是有理由的)在这个虎年春节期间,围绕着收购产生的话题,似乎会成为影响未来一年竞争格局的基调,更将是未来算力竞争中产生不小变化的起因。因为恰恰就在上一周,三家不约而同的关于收购出现了各种新闻事件,我们就借此机会来小小的八卦一下。

NVIDIA:错失arm不见得是坏事

要说上周最震撼的新闻,必须是NVIDIA收购arm的交易因各方的阻挠而失败,这几乎可以说是可能影响三分之一半导体产业的一次交易。从各方的新闻角度,相当多的区域市场管理机构并没有批准此次交易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而NVIDIA用12亿美元换了所谓的20年授权很多人都觉得NVIDIA亏了。从财务的角度,NVIDIA收购不会只亏了12亿,毕竟前期收购的各种第三方评估费用也少不得打了水漂,但对NVIDIA来说,整体上未必是坏事,毕竟显卡价格坚挺越久,财报越好看。

首先是arm值不值400亿美元的问题,软银买下arm后给arm做了些减法,一部分服务没有参与到交易中,中国区也以合资公司的形式进行了部分切割,这样的一个arm如果都能溢价卖出(软银买入才370亿),考虑到软银糟糕的经济情况和继续套现的迫切感,NVIDIA有接盘的嫌疑。剔除掉任何不合时宜的幕后交易猜测,我们只能认为NVIDIA自从股价飙升之后,看来是真想趁机一统算力江湖。毕竟看看自己两个对手,可都是CPU+GPU+FPGA满额标配,自己只靠GPU显然无法继续维持半导体第一股的高额市值,而拿下arm无疑让自己成为一个全新生态的“王者”,都说高通是专利流氓,如果NVIDIA真拿下arm,跟计算有关的专利恐怕半数都逃不过这家公司了。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在NVIDIA达成协议收购arm到最后被否决这一年半时间里发生了什么,arm的营收没有太多增长,而RISCV倒是日渐火爆。得益于诸多厂商对NVIDIA收购arm后的不确定性(谁知道被收购后的arm会不会是另一个MIPS),很多算力相关的企业开始把RISCV当作自己未来的plan B,这间接造成了基于RISCV内核的算力器件大爆发。如果交易继续进行,这种趋势会愈加明显。现在arm继续独立,如果短期内没有人继续申请收购arm而是选择arm上市,用户对未来arm独立性的信心也许会重塑,这样RISCV可能会回到原来的Plan B角色。至于网传的Intel或者其他家想收购arm,估计短期内都很难过得了各区域的监管机构。软银要拿钱,只能是推动arm上市,那么短期内arm要做的就是对RISCV阵营的强力压制了,否则估值会大打折扣。

至于NVIDIA,起码股市反应来看投资人对这个结果未来谨慎看好,说明他们也不太确定收购arm对NVIDIA就一定是好事,只是NVIDIA短期内只能继续单核前行了,而服务器市场还是很难挤得进去。当然比较遗憾的是老黄畅想的那些美好未来……

AMD:成功并购赛灵思,超越老对手

昔日NVIDIA最大的竞争对手AMD这两年小日子过得也不错,虽然没有NVIDIA那么耀眼夺目,但市值也跟着蹭蹭上涨,CPU方面市占率节节攀升,GPU市场受益于显卡缺货利润率阶梯式上涨,加上收购Xilinx(赛灵思)进展顺利,在这个春节终于如愿完成交易。除了在处理器组成方面追平了老对手Intel之外,一个意外之喜是,交易达成的那一刻,两家合并起来的总市值,超越了Intel。要知道四五年前AMD最惨的时候市值可能只有Intel的二十分之一不到。现在你要问AMD和Intel谁是更大一点的公司,恐怕人们要翻开 财经 频道先看一眼市值才能回答你了。

收购赛灵思,对AMD几乎没有任何不利。从财务上,选择股权置换没有太多财务开支;从技术上,纳入了FPPGA之后,AMD拥有了更为全面的算力技术池同时还大幅提升了自己的AI技术储备能力(如果我们以NVIDIA作为AI实力100分,Intel大概可以达到85分,而收购前的AMD大概只有不到50分,现在可以达到70+的水平);从市场的角度,赛灵思的FPGA加入之后,AMD瞬间扩充了在服务器市场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渗透到工业、医疗、国防和航天等多个细分市场。两家之前在服务器和核心算力设备方面,要面临Intel 的CPU+FPGA的组合式竞争,现在如果再评估一下双方的服务器端实力,已经很难瞬间区分出明显的强弱了。唯一的不确定是,AMD是否能够更好的融合FPGA技术,以及之前双方都略有欠缺的服务器生态能力,该如何面对Intel最擅长的生态系统构建。

Intel:IDM2.0很有意思

英特尔悄无声息的公布完成了对Tower这家半导体代工企业的收购,70亿的收购算不得多贵,即使考虑到缺货带来的晶圆厂利润暴增,这对年收入不高的Tower来说已经是很高的溢价了。不过我们也看得出来Intel的战略方向走得很坚定,从IDM2.0开始到后来的代工服务战略,再到随之而来的开放X86架构,以及现在的收购Tower Jazz,英特尔不断地丰富自己在半导体制造方面的技术实力。如果说Intel在产品方面似乎缺乏对两大算力对手的优势,那么制造大概是Intel现在还能压制对手的关键一环。

对Intel来说,现在赶上三星甚至TSMC工艺水平是其夺回CPU性能优势的重要手段,但要赶上对手需要足够的研发投入,这就不仅从自身产品获取利润,还要尽可能从代工方面分摊研发成本,否则天价的工艺研发费用拖垮的只能是自己。因此这次收购Tower对Intel继续贯彻其IDM2.0和代工业务战略有不小的战略意义。

首先,Tower虽然不大,但却是标准的代工厂,拥有完善的代工服务体系,而常年作为IDM的英特尔最缺的就是代工服务的体系,收购比自己构建一个团队反而要容易很多。何况,有了Tower之后,Intel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代工圈子,可以开展更多代工服务,而不仅仅局限在Tower之前的产线上。我们分析了目前代工市场的格局,除了脱身于AMD的GF之外,Tower是Intel目前能买到的最大的代工企业了,而且GF现在在中东人手里,而Tower是以色列资本控制的,对Intel来说,以色列基本上是美国之外第二大研发和生成基地所在了,从这点上犹太基因……你们懂的。

其次,Intel这两年一直争取美国本土的各种晶圆厂资金支持,也曾经拿到过以色列的半导体建厂基金,并且希望从TSMC手上拿到更多美国政府的支持。而政府支持的一个特点就是希望晶圆厂能满足美国的国防标准并为之服务,这点Intel自然不会轻易放过。Tower在美国有两个晶圆厂,Intel收购后可以为这两个厂申请国防认证。更重要的是,Tower虽然小,但是却也是最大的模拟晶圆代工商,而Intel在模拟方面的经验不足也没有模拟晶圆厂,国防应用恰恰多数都是模拟和混合信号为主的,拿下Tower可以让Intel快速拥有比较完善的模拟芯片生产能力,这对未来拿到更多美国政府的资金支持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这两点不难看出,Intel悄无声息的收购Tower,对其战略意义非常重要,一方面英特尔直接进入了晶圆代工厂的角色并且可以用成熟的代工服务体系来快速改造自己原有的晶圆厂,另一方面,英特尔还成为目前美国本土最具实力的模拟代工厂,未来甚至可能在美国筹建12英寸的模拟代工厂,而这将是拿到政府资金支持的最理想筹码。当然,什么时候Intel能够靠着代工业务反哺会CPU,并且重新建立在算力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我们就很难预测了。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弯弯)日前,印度政府批准了一项10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吸引全球半导体和显示器制造商到印度建立工厂。根据该计划,印度政府将向符合资质的显示器和半导体制造商提供高达项目成本50%的财政支持。

据外媒报道,以色列的高塔半导体(Tower)、中国台湾的富士康和新加坡的一个财团都已经表示很有兴趣在印度设立芯片工厂。印度庞大的市场和低成本劳动力,对于引进半导体制造厂商带来了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印度在芯片制造工厂的建设上也存在很多的难点。

当前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设备、物联网设备和新型 汽车 等数字产品的市场快速增长,对半导体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子产品制造基地,目前基本没有半导体制造业,对半导体的大量需求全部依赖进口。

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印度进口规模将从目前的240亿美元增至1000亿美元。

2020年至今新冠疫情及全球芯片严重供不应求,让印度深刻感知到本土芯片制造缺失给整个国家产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印度政府迅速推出激励政策,希望能够建立完善的半导体生态系统。

据印媒报道,印度政府还批准了另一项半导体产业激烈计划,支持100家本土半导体设计公司从事集成电路和芯片组设计,预计该计划将创造约3.5万个高质量工作岗位,1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并吸引价值约合88亿美元的投资。

印度技术部长Ashwini Vaishnaw表示,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做出了一项 历史 性决定,这将有助于本国发展完整的半导体生态系统,从半导体芯片的设计到制造、包装和测试。

印度奥普蒂默斯电子公司董事总经理古鲁拉杰表示,政府的计划将有助于先进技术、更多就业机会和投资进入印度,同样有助于削减昂贵的技术进口成本。

除了本次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印度本身庞大的市场和劳动力就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给东南亚很多国家带来了利好机会,印度则是其中受益国家之一。

据行业人士分析,印度想要参与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很大可能会走从低端向高端产品发展的路线,而在发展较为低端的产品上,印度庞大的人力资源以及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可以让它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通过劳动密集性产出半导体产品,从而实现较快发展。

而且印度在发展制造方面有过成功经验,此前印度政府提供约300亿美元的激励措施,吸引全球电子产品制造商在印度设立工厂,这一举措帮助印度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制造地。而这其实某种程度证明印度在发展制造发面存在的天然优势。

这对与高塔半导体、富士康等厂商来说具备一定的吸引力。高塔半导体是以色列晶圆代工厂,在全球三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七座晶圆厂,包括在以色列拥有两座晶圆厂,在美国拥有两座晶圆厂,在日本拥有三座晶圆厂。据了解高塔半导体在模拟芯片代工方面处于全球领先位置。

近年来高塔半导体在全球晶圆代工领域的市场占比和排名逐步下降,根据拓墣产业研究院的调查数据,2019年第四季度高塔半导体在全球晶圆代工厂中排名第六,市场占有率为1.6%,到2021年第三季度排名降到第九,市场占有率下降为1.4%。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华虹半导体的市场占比大幅提升,从从1.1%大幅增长到2.8%,排名从第九名跃迁到第六。另外力积电、世界先进的市场占比也有一定提升。

也因此高塔半导体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寻求建设更多工厂来提升产能,2020年2月,高塔半导体看准中国市场的潜力,与中国合肥政府签约,将在合肥建设一座12寸模拟芯片代工厂。

2021年6月,高塔半导体与意法半导体签订合作协议,将加入意法半导体在意大利Agrate Brianza 厂区在建的Agrate R3 300mm 晶圆厂项目,该晶圆厂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准备安装设备,2022年下半年开始生产。

高塔半导体首席执行官 Russell Ellwanger 表示:Agrate的生产活动将会显著提高Tower 65 纳米300毫米晶圆模拟射频、功率平台、显示芯片等产品的订单执行力,将Tower的300毫米晶圆代工厂产能提高两倍以上。

而印度在本身庞大的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下,可能本身就对高塔半导体存在吸引力,同时在全球芯片产能严重不足的当下,印度为了吸引半导体企业到当地建厂,提供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这无疑有利于高塔半导体在节约成本的情况下扩大扩大产能。

中国台湾的富士康是全球知名的代工厂,近些年积极进入半导体领域,富士康在半导体方面的动作很快,前不久富士康青岛高端封测项目正式举行投产仪式,完成了封测工厂的建设,而接下来可以预想富士康可能会进行半导体制造工厂的筹备计划。

而此番印度政府给予激励政策和资金支持计划,这对富士康来说是个绝好的消息。而且富士康本身对印度市场就很熟悉,此前因为苹果需要发展印度市场,富士康作为苹果最大的代工厂,也跟随苹果在印度设立工厂。可以说印度对富士康建设芯片工厂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不过即使优点显著,然而在印度建设芯片工厂也存在很大困难,印度《商业标准报》此前对外企投资印度半导体产业的前景分析时谈到,二十多年来,印度一直憧憬着能够吸引半导体制造巨头在印度建厂,走上迈向芯片大国的道路,但印度梦想的事从未发生过。

为什么呢,据《商业标准报》分析,在印度建立芯片制造厂的企业会遭遇与二十多年前类似的配套环境混乱局面。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是半导体生产的最关键要素,因为加工过程非常精细,极短时间的停电或者电压不稳都能导致停工,但印度在供电方面问题百出。

其他的障碍包括充足的水供应、交通基础设施、成熟的工人都难以保证。有分析称,印度有大量的芯片设计从业人员,但程序工程师非常短缺而且不善于运营芯片工厂。

这问题其实在早前发展电子制造业方面也已经体现出来,据报道,很多企业在印度投资建设工厂都不是很顺利,虽然印度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但是水电、道路方面的设施问题,需投投资企业自己去解决。

另外虽然印度有大量的人力资源,且劳动力成本不高,比如同样的岗位,在中国需要四五千块钱,在印度可能一两千块钱就可以解决,然而他们却不那么好管理,一旦企业要求他们加班或做出一些不符合他们意愿的举动,随时可能迎来大面积的罢工,让企业陷入停工停产。

可以看到水电、道路设施等对于芯片制造是很大的问题,人力方面除了劳动力不好管理之外,芯片制造对于人才在技术和经验方面的要求可能会比一般制造更高,而这应该也是印度市场比较缺失的,因此对于印度来说,印度政府如果想要发展芯片制造产业,除了给予资金政策方案的支持之外,更需要多的是思考如何解决上述这些难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7947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