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以其较之于传统照明光源所没有的优势,诸如较低的功率需求、较好的驱动特性、较快的响应速度、较高的抗震能力、较长的使用寿命、绿色环保以及不断快速提高的发光效率等,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有可能替代传统光源的新一代光源。
虽然半导体照明事业才刚刚起步,照明用LED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但是,随着化合物半导体技术的迅猛突破和封装技术的不断提高,LED在照明领域的应用开始形成并逐步扩大。现阶段LED的发光效率偏低和光通量成本偏高是制约其大规模进入照明领域的两大瓶颈。目前LED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信号指示、智能显示、汽车灯具、景观照明和特殊照明等。
2003年6月17日,由科技部牵头成立了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从协调领导小组成立起,到2005年年底之前的这段时间将是半导体照明工程项目的紧急启动期。从2006年的“十一五”开始,国家将把半导体照明工程作为一个重大工程进行推动。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获1000美元大关,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已经初步具备了接受较高光通量成本(初始成本)的光源的能力。
在未来的5~10年内,用半导体LED作为光源的固态照明灯,将逐渐取代传统的照明灯而进入每一个角落,半导体LED固态光源替代传统照明光源已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半导体LED产业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相对完善,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同时,我国又是照明灯具产业的大国,只要政府和业界适当协调整合得当,发展半导体LED照明产业是大有可为的。LED半导体照明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长期以来,由于LED光效低的原因,其应用主要集中在各种显示领域。随着超高亮度LED(特别是白光LED)的出现,在照明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二十一世纪将进入以LED为代表的新型照明光源时代,被称为第四代新光源。
中国照明行业网说目前,照明消耗约占整个电力消耗的20%,大大降低照明用电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这一目标业界已研究开发出许多种节能照明器具,并达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距离“绿色照明”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开发和应用更高效、可靠、安全、耐用的新型光源势在必行。LED以其固有的优越性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对LED照明效益进行了预测,美国55%白炽灯及55%的日光灯被LED取代,每年节省350亿美元电费,每年减少7.5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日本100%白炽灯换成LED,可减少1~2座核电厂发电量,每年节省10亿公升以上的原油消耗。台湾地区25%白炽灯及100%的日光灯被白光LED取代,每年节省110亿度电。
日本早在1998年就编制“21世纪计划”,针对新世纪照明用LED光源进行实用性研究。近年来,日本日亚化工、丰田合成、SONY、佳友电工等都已有LED照明产品问世。世界著名的照明公司如飞利浦、欧司朗、GE等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LED照明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美国GE公司和EMCORE公司合作成立新公司,专门开发白光LED,以取代白炽灯、紧凑型荧光灯、卤钨灯和汽车灯。德国欧司朗公司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LED照明系统。台湾目前的LED产量仅次于日本列在美国之前,从1998年开始投入6亿台币进行相关开发工作。
LED发展历史已经几十年,但在照明领域的应用还是新技术。随着LED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发光效率的逐步提高,LED的应用市场将更加广泛,特别在全球能源短缺的忧虑再度升高的背景下,LED在照明市场的前景更备受全球瞩目,被业界认为在未来10年成为最被看好的市场以及最大的市场将是取代白炽灯、钨丝灯和荧光灯的最大潜力商品。
蓝光最低。现在主流红,绿,蓝三种颜色LED同样是功率的红,绿,蓝三种LED光照出来的亮度比基本上是3:7:1,绿光LED光效是最高的,红光次之,蓝光最低,另外单色黄光和红光光效是差不多的。
LED灯是一块电致发光的半导体材料芯片,用银胶或白胶固化到支架上,然后用银线或金线连接芯片和电路板,四周用环氧树脂密封,起到保护内部芯线的作用,最后安装外壳,所以LED灯的抗震性能好。
1、工作原理
LED是利用注入有源区的载流子自发辐射复合发光,而LD是受激辐射复合发光。
2、架构
LD有光学谐振腔,使产生的光子在腔内振荡放大,LED没有谐振腔。
3、效能
LED没有临界值特徴,光谱密度比LD高几个数量级,LED汇出光功率小,发散角大。
4、寿命
LD由于采用金属封装和专用电源,可以通过先进的半导体温控技术,达到完美的温度控制,使得产品始终在设定的合理温度下工作,寿命能够很好的得到保证。
ED产品由于采用灌胶封装以及LED灯需要组装大量LED管,所以发热量大,而且这种发热直接影响到产品寿命,使得LED产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严重的光衰现象,直接影响产品使用效果,甚至产品报废。
5、成本
普通单个LD的价格高于同级别的LED大约20倍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LED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L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