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清镇市老三线厂,这里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山东人

贵州省清镇市老三线厂,这里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山东人,第1张

三线建设云贵川是主战场,三线厂都是隐藏在深山老林里,主要是为了躲避敌国轰炸。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平已成为世界的主流,隐藏在深山里的三线厂纷纷搬出山区走向城市。三线厂的搬迁也就意味着留下一座充满回忆的空城,即使不搬迁走,三线厂也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而走向衰弱。中国第七砂轮厂算是三线厂中比较幸运的一家,由于产品过硬,质量好,目前还有一定的市场,但是比起当年落差还挺大。

中国第七砂轮厂,简称七砂厂,始建于1967年,隶属于当时的国家一机部,是三线建设时期沿海内迁贵州的大三线厂,由山东第四砂轮厂包建。按照三线指挥部的指示,厂区建设在靠山靠水的山区,厂区分有生产区、生活区,功能区和 娱乐 区。子弟学校、大礼堂、医院等配套设施也在同时期建设。

最高峰时生活区职工和家属有8000多人,大部分职工都是援建单位的山东人,还有从全国各地招入的行业专家和各地院校的大学生。少部分来自当地条件合格的知识青年,还有占地征用的村民。因为厂区比较分散,人口众多,为方便管理将生活区分为四个工人村,即砂1村、砂2村、砂3村、砂4村。

当年最高档的宿舍楼,称之为熊猫楼,入住熊猫楼的首要条件是大学生身份。上世纪60、70年代,大学生那可谓是高级知识分子,更是行业专家未来的接班人,比当时的大熊猫还要精贵。为照顾和保护好大学生,建设指挥部为大学生建设专用宿舍楼,不过现在已经无人居住。

大礼堂,员工大会或者观看电影的地方,当年电视普及率较低,连买一台半导体都要排队,看电影就成为职工消遣 娱乐 ,消困解乏的地方。厂里举办的联欢晚会和文艺演出都在大礼堂举办,演出的不仅有厂里的文艺队,还请来明星演出。歌坛大腕蒋大为曾来七砂厂演出过,演出当天大礼堂的人围得水泄不通,听人家说跟蒋大为握手都好几天不冲洗。

七砂厂最鼎盛是上世纪的80年代,订单拿到手软,厂区一天24小时机器转不停,职工加班加点繁忙一片,然而这份繁忙也就停止在90年代。进入90年代,国家工业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大部分的三线厂跟市场形势格格不入,最后不得不进行整合与改革。七砂厂改革后将主要业务迁往贵阳,少部分业务留在老厂保持运作。

主业务搬离老厂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职工的出走,目前留在老厂的职工不多,大部分都是退休职工和部分留守职工。七砂小学,当年人多的时候中学高中都在这里,由于人口锐减,现在只有小学部分,初中和高中都集中在砂4村。

技工学校,为储备和培养砂七厂人才专门设立的教育机构,入校学习的大多数都是砂七厂的子弟,至于后来有没有面向 社会 招生就不清楚了。能够入校学习也就是一张文凭,至于是不是分配,要看学生的家庭背景。七砂厂子弟在技校毕业一般都能在七砂厂工作,毕竟当时还有父母退休子弟接岗的政策, 社会 上招收的学生没有后台也只能自择就业。

标准游泳池,贵州地处大山,河流遍布,积水湖星罗密布,修建游泳池难免会多余,但七砂厂的主体人群是山东人,可能不习惯野泳,只能修建游泳池来满足玩水的需求。我是广西人,很喜欢游泳,但是一群人在水池里游泳还真有些不习惯。特别是山东人喜欢大澡堂,我就经历过一回大澡堂,之后就没有去过,不知是个人羞涩还是习俗的原因。

大爷今年80多岁,山东人,第一代三线建设者,70年代一家四口支援三线建设来到七砂厂,退休后一直定居在老厂。大爷除了是退休职工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砂1村的村长和支书,退休后仍在为人民服务,老党员不可谓是老当益壮。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让人敬佩,大爷是合肥工业大学,妥妥的老一代知识分子,那时候的大学生顶着国家干部的光环,吃得香又混得很滋润,让人羡慕不已。

如今的生活区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有些也出租给当地人居住,月租费50到100不等,有水有电,没有网络。水电费的收取标准也要看户籍,要是当地人的水费是2.2元一顿,外地人是2.8元一顿,电费本地人是0.4元一度,外地人是0.8元一度。清净、空气好很适合养老,不过住宿环境不太理想,喜好就看个人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9871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