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巨头并购提速,大硅片寡头垄断加剧,国产替代亟需突围

半导体巨头并购提速,大硅片寡头垄断加剧,国产替代亟需突围,第1张

硅片是生产芯片、分立器件、传感器等半导体产品的关键材料,目前90%以上的半导体产品均使用硅基材料制造,硅片占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比重约为37%,位居半导体三大核心材料之首,因此,半导体硅片被誉为半导体行业的“粮食”,虽然全球市场总规模不大,但至关重要。

近20年以来,半导体硅片长期被日本信越、日本胜高(SUMCO)、环球晶圆、德国Siltronic、韩国SK Siltron等少数寡头企业垄断。2019年,行业前五大企业合计销售额占全球半导体硅片行业销售额比重高达92%,我国90%以上的硅片需求依赖进口,基本不在国内生产,目前,硅片垄断局面还在加剧。

11月30日,德国硅片制造商Siltronic AG表示,正与环球晶圆开展深入谈判,后者拟以37.5亿欧元(约合45亿美元)将其收购,双方预期在12月第二周,取得Siltronic监事会及环球晶圆董事会核准后,进行BCA签署。

环球晶董事长徐秀兰指出,双方都认为结合后的事业体会有很好的成效,将更能互补地有效投资,进而扩充产能。

并购前,德国Siltronic为全球第四大硅晶圆厂,市占率约为7%,环球晶则为全球第三大厂,市占率达18%,收购完成后,环球晶在全球硅晶圆市场占有率有望一举跃升至25%,逼近日本胜高的28%,同时意味着全球晶圆市场将呈现日本信越、胜高、环球晶圆、SK Siltron四强争霸的格局,进一步垄断市场。

根据IC Insights的报告,今年仅ADI收购Maxim、英伟达收购ARM、SK海力士收购英特尔存储业务、AMD收购赛灵思四起收购案的交易额就高达1050亿美元,外加Marvell100亿美元收购Inphi、环球晶45亿美元收购德国Siltronic,2020年半导体并购金额已经创下 历史 新高。

去年,韩国SK Siltron为防止日本出口限制,收购杜邦碳化硅晶圆事业部,在区域全球化抬头的当下,各巨头抱团取暖,通过并购来加强各自的优势,以应对快速变化和复杂的局面。

以半导体设备巨头应用材料为例,在2018年之前的几十年内,应用材料长期稳坐全球半导体设备第一供应商的位置,凭借的就是全面且强大的产品线,特别是在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半导体制造前道设备,该公司具有相当深厚的技术功底。

但从 历史 来看,应用材料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来加强自己实力的,虽然从1967年-1996年的30年间,应用材料只有一次核心业务相关的并购,但在1997年-2007年十年间,先后发起了14起并购案,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构成。

截至目前,应用材料的产品线涵盖了半导体制造的数十种设备,包括原子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离子注入机、刻蚀机、化学抛光及晶圆检测设备等,预计2020年,应用材料半导体设备的市场份额将从去年的15.9%提高至18.8%。

查阅了近几年的国内半导体海外并购案例,主要有五起:

2013年紫光集团17.8亿美元收购展讯,2014年9.07亿美元收购锐迪科,后合并成为紫光展锐;2015年合肥瑞成18亿美元收购高性能射频功率放大器厂商AMPLEON;2016年中信资本、北京清芯华创投资与金石投资19亿美元收购CMOS传感器厂商豪威 科技 ;

2016年长电 科技 以7.8亿美元收购新加坡封测厂金科星朋;2017年建广资产27.5亿美元收购恩智浦标准件业务,今年6月安世半导体正式注入闻泰 科技 。

其他的海外收购基本都在5亿美元以下,特别是国产替代加速的最近三年,鲜有海外并购的大案例,想着国内半导体厂不差钱,但为何还是买不来?

实际上,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特别是半导体海外并购还真不是钱多就能解决的问题,早在1996年,西方42国就签署了集团性限制出口控制机制——《瓦森纳协定》,简单来说,就是成员国内技术转让或出口无需上报,但向非成员国转让需要上报,以此达到技术转让监管和控制的目的。

并且这份协定很与时俱进,以大硅片为例,2019年底修订的《瓦森纳协定》,就新增了一条关于12英寸大硅片技术的出口管制内容,直指中国集成电路14纳米制程工艺,以及上游适用于14纳米工艺的大硅片。

封锁的还不止拉高纯度单晶硅锭的设备和材料,更是从切割抛光好的硅片具体参数上进行了限制,专门针对适用于14纳米制程工艺的各种硅片。所以说,小到具体产品参数都能安排的明明白白,更别说直接并购先进企业,基本没有可能。

如果说美国单方面打压华为是凭借自身实力,那么通过《瓦森纳协定》限制技术出口,就相当于是在全球拉圈子,限制圈内技术出口,圈外想用,就只能用廉价劳动换取圈内输出的高附加值成品,《瓦森纳协定》相当于“金钟罩”。所以并购不来的公司,只有自己造。

实际上,光伏用硅片已经被国内的厂家玩出白菜价,半导体用的硅片之所以被国外垄断,难度在于单晶硅的纯度和内部缺陷的控制,我们做的不好。

在纯度上,光伏用的硅片6个9就够了,但半导体硅片需要11个9,也就是99.999999999%,问题就在这个纯度上面,拉出来的单晶硅锭纯度不够,内部缺陷、应力、翘曲度也跟国外有差距,做出来的芯片良品率就比较低。

所以为了良品率,晶圆厂都愿意愿意花高价买更高质量的硅片,而不愿意花低价买低质量的硅圆片,因为会导致最终芯片的良率,我国生产的硅圆片打不开国际市场就是凭证。

对于单晶硅的提纯和晶体缺陷控制,需要基于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现场错误的总结,这是各个厂商的高度保密的技术,因为这方面的因素,国外硅片厂都没有在国内设厂。

目前,沪硅产业打破了我国12英寸(300mm)半导体硅片国产化率几乎为0的局面,推进了我国半导体关键材料生产技术自主可控的进程;中环股份现也已具备3-12英寸全尺寸半导体硅片产品的量产能力。

总的来说,当下全球市场主流的产品是12英寸,使用比例超过70%,主要应用在智能手机、计算机、人工智能、固态硬盘等高端芯片上。目前4-6英寸的硅片已可以满足国内需求,8英寸也日渐成熟,进入大规模国产替代阶段,但12英寸才刚刚进入初级阶段,还面临EPI、位错等诸多难题待解决,替代之路仍任重道远。

2015年对半导体产业来说,似乎不是太好的一年,就产值成长率来说,研究机构Gartner与IC Insights的下修,似乎也印证了全球经济成长疲弱的事实。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半导体产业的疯狂并购俨然成了半导体产业相当重要的一场大戏,而中国大陆的崛起,成了产业界密切注意的焦点。到了2016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将会如何发展?身为全球重要供应链之一的台湾,该如何因应?这都是值得关心的地方。

2016年 半导体并购潮将持续延烧

Gartner科技与服务厂商研究事业处研究副总裁王端分析,尽管企业在取得资 金的成本极低,这一定程度强化了公司愿意采取并购的意愿。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半导体产业已经进入了高度成熟期,据Gartner的数据表示,自2014至 2019年的CAGR仅有3.3%。这两年来的产值并没有太亮眼的表现,如果公司本身还要持续追求成长或是扩大市占率,那么采取并购策略,是最为有效的手 段。

但在并购的同时,被并购方可能还是有些不赚钱的部门,在完成并购后,这些部门就有很大的机会被卖掉。像是Avago并购LSI后,又将快闪存储器的控制芯片部门卖给希捷,就是一例。而买卖部门的标准,约莫就是产品的毛利率有多少,以外商的标准而言,毛利率40%,就是门槛。从毛利率这 一点来看,王端认为,像是Avago并购Broadcom(博通)之后,Boradcom旗下也会有些产品线可能也逃不了被卖出的命运。

而在2016年,是否还会有并购的情况?自2014年至2015年,半导体公司之间的并购金额都是天价数字,但为了在市场生存下去,王端相信并购仍会持续发生,但是交易金额就不会像这两年来得惊人。

但他也提醒,一旦整并完成后,相关的供应链也会产生调整,像是合作的晶圆代工或是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业者,就会可能出现集中化的状况,Avago就将诸多代工订单交给台积电来处理,据了解,台积电也将Avago视为重要的一线客户。半导体的并购潮,短期内会对相关的供应链造成不小的影响,但长期来看, 仍会趋于稳定的状态。

垂直整合风潮再起 重写游戏规则

近来有EDA业者开始朝向系统整合市场发展,芯片设计已不再是唯一的获利来源,王端表示,这一点从诸多系统厂开始打造自有芯片,便可见端倪。唯有系统业者深知心目中理想的系统效能与规格,所以从芯片设计下手,方能达到此一目标。像是苹果、三星与华为等,都是鲜明的例子。从这一点来看,过去科技产业常见的垂直 分工态势,将有会朝向“垂直整合”发展,系统业者将从中扮演主导角色。

王端更以物联网未来的发展为例谈到,虽然物联网能创造的产值极大,但半导体能从中分食的大饼仍然有限,原因在于还有软件、应用服务等层面需要兼顾,半导体业者仍然要从“系统思维”来思考竞争策略。

工研院IEK系统与IC制程技术部资深研究员林宏宇也谈到,物联网产业具备长尾特性,导致系统业者开始跨足自有芯片设计,这种作法将会缩短传统供应链之间的 距离,系统厂商也能与矽智财(IP)供应商有所接触。这也将进一步牵动晶圆代工、EDA、矽智财供应与芯片设计服务等业者的市场战略的改变。但考量到投资 风险,系统业者可以先倾向订定详尽的芯片规格,再透过芯片设计服务业者向矽智财业者授权处理器核心的模式来共同开发,以降低开发风险。

王端不讳言,半导体产业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变,但唯一确定的是游戏规则还没有明朗化,半导体业者们若没有开始采取行动,极有可能会被淘汰出局。

“台积电虽然在晶圆代工领域称雄,市占率也不断提升,未来也有极有机会在10纳米制程与英特尔对决,但面对游戏规则改变,台积电若不采取行动,反而可能会害了自己。”王端说。

王端解释,过去的65纳米制程,除了第一轮的应用处理器业者会使用外,其他的数位芯片业者也会在之后的时间跟进采用,所以长期来看,65纳米制程的产能利用率可以维持一定的高度。但进入20纳米制程之后,你会发现愿意采用先进 制程的芯片业者数量开始减少,一旦苹果与高通开始进入更为先进的制程,那么20纳米的产能利用率要由谁来填补?过去也曾有半导体业界人士谈到,像是意法半导体的MEMS晶圆厂,永远都是以八寸晶圆厂来进行生产,而且产能十分惊人,意法半导体会不会将产品委外,或许会有部份产品会采取这样的策略,但与此同 时,会有其他的产品线补上,以确保产能满载,同时也能兼顾成本效益。

王端直言,若未来系统业者会扮演主导角色,那么晶圆代工业者也能从系 统角度切入,试图扮演系统业者的“主要供应商”,以苹果为例,不仅应用处理器,像是基频处理器、电源管理与触控芯片等,通通都可以委由单一业者代工,这种 作法可以强化系统业者对于晶圆代工业者的依赖性,若系统业者打算自行设计芯片,晶圆代工业者也可以反客为主与系统业者接洽,取得主动地位,也不失为一种恰 当的市场策略。

IDM发展 轻晶圆策略将持续进行

而在IDM产业的发展,王端分析,目前既有的几家IDM大厂,如意法半导体、IBM与松下半导体等,都已经弃守14纳米以下的制程研发,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成本太高,他以12寸晶圆,采用16纳米制程,月产能1000片晶圆为例,其成本就要145百万美金,若要月产能达到50,000片,那可以想见成本会有多高。所以大部份的IDM业者没有能力可以盖这样等级的厂房,只好将 更为先进的产品委由晶圆代工业者来量产。既有的产能就必须拿来量产更为特殊的产品。

除了IDM与先进制程的发展外,另一个也必须关注的重点,则是类比半导体领域的IDM业者的状况,其中的代表当以德州仪器(TI)与英飞凌的12寸晶圆厂为 代表,前者专攻类比半导体,后者则聚焦IGBT的量产。王端分析,同样的产品进行量产,12寸相较于8寸晶圆厂的成本,仅有增加40%,但在良好裸晶的数 量则大幅提升两倍,不论是良率、品质与成本等各方面,12寸晶圆厂绝对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德州仪器在这方面,几乎所有8寸晶圆厂都无法匹敌。

但他也提到,不论是台积电或是中芯国际,都开始启动12寸晶圆厂开始代工类比芯片的服务,台湾与大陆有不少8寸晶圆厂的客户,各自往台积电与中芯国际的12 寸代工厂移动,可以看得出来,8寸晶圆厂的竞争力已经逐渐下滑,长期来看,晶圆代工还是会致力成本降低与制程创新的方向发展。

红潮来袭 台湾可从垂直供应链下手

尽管今年全球半导体产业不断出现整并消息,再加上中国大陆以银d攻势不断强化自身的半导体实力,这也使得台湾半导体产业未来的发展蒙上一层隐忧。不过,根据工研院IEK的预估,台湾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表现仍居于领先角色,虽不至于需要过度担心,但是如何有效地积极预防,也是台湾半导体产业应思考的课题。

工研院IEK系统IC与制程研究部电子系统研究组研究经理彭茂荣指出,就目前来看,半导体目前最大的应用需求,仍然来自PC(个人电脑)与手机,这两者合计 就已有50%,彭茂荣引用了Gartner的研究数据预测,2015年全球的半导体产值将衰退0.8%,2016年则会小幅成长1.9%,2014至 2019年的CAGR为3.3%,所以未来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成长会呈现趋缓。但台湾的表现,则是会优于全球水准,2015年将成长1.9%,2016年则 会成长4.1%。

彭茂荣进一步谈到,若将台湾半导体产业加以拆分,可以分为晶圆代工、封测与IC设计等三大次产业,前面两者产值居于全球第一,后者则居于第二,所以整体来说,仍然居于领先优势,但是面对全球各地区的IDM(元件整合制造)、晶圆代工、封测与IC设计,整体的竞合关系十分复 杂。再加上台湾半导体产业大多都是规模相当小的业者。IEK建议,应该积极与国外半导体业者合作,不能仅将目光放在中国大陆上,若有机会,美国或许也是不 错的合作伙伴。而近期对岸所快速崛起的红色供应链,以IEK的估计,在IC设计领域,台湾仍然领先大陆约有两至三年的时间,封测则为三至五年,晶圆代工的 领先差距则是最大,可达十年之久。

话虽如此,若两岸要合作,彭茂荣也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合作模式,像是海思的高阶应用处理器可由台积电的先进制程来负责华为的智能手表所需要的存储器也可以用台湾的旺宏或是华邦来供应,而大陆的汽车电子则能由凌阳与杰发科技来供应对应芯片。

但彭茂荣强调,即便台湾领先大陆有相当程度的距离,但仍不可以掉以轻心,产业体质的强化仍是必要的选项,像是强化前瞻技术的研发、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与精确的人才培育计画等,以期在2020年之前,有机会为台湾创造三兆新台币的半导体产值。

很早以前,半导体与科技产业就已经有了垂直整合的特色,如今从垂直分工再到垂直整合。 台湾又要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从垂直供应链的角度切入, 或许是一个选择。

大陆采强势作风 台湾唯有强化技术体质

Gartner 科技与服务厂商研究事业处研究副总裁王端表示,考量到国家安全,中国大陆在半导体芯片的使用上,绝大部份都是由国外进口,这对于重大的基础建设或是重要系 统建置上,造成一定程度的隐忧。所以积极发展国内半导体产业成了中国政府必要的政策方向。但用时间来换取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是缓不济急的作法,改采 并购或是投资的银d策略,会是较快达成目标的作法。

不过,即便像是美国与南韩都将半导体视为国安层级的产业级别,先前不论是美国的美光或 是南韩的SK海力士,紫光集团的并购策略皆无功而返,这在某种程度可以视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攻防。王端认为,中国政府在政策执行上向来以“高效率”着称,即 便美国与南韩政府阻挡中国的银d攻势,但不表示中国就无力施为,中国仍可以从其他面向切入,来达到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终极目标。

但王瑞也提醒,即便中国极有可能达到它的产业目标,但在并购策略执行的过程中,还是要留意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毕竟中国大陆在半导体产业是后起之秀,就情 感层面上,美国与南韩是否真能接受中国业者的领导,这仍是未定之天,即便真的完成并购,重要人才的流失将严重影响到市场甚至是技术研发的发展,所以只要并 购策略执行的漂亮,并购后的风险便能大幅降低。

至于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在半导体产业上的竞合关系,王端指出,台湾并不像中国大陆一样有许 多大型的系统业者,所以若能让台湾向大陆投资,进一步了解大陆的市场动态,台湾业者便能进一步拟定市场策略来赚大陆的钱,而这些钱若可以回馈给台湾产业, 自然就能产生良性循环,像是增加就业机会或是提升薪资水平,这都是正面效益。

他进一步谈到,台湾芯片业者要思考的是,未来的产业游戏规则 正在逐渐改变当中,当“系统为王”思维当道的情况下,台湾芯片业者若能迎合大陆系统业者的需求,自然就能闯出一片天空,与此同时,台湾芯片业者也必须要将 赚到的收入,再投入新技术的研发,在新技术与市场都能兼顾之下,台湾芯片业者自然就不会被市场所淘汰。

本文由大比特资讯收集整理,来源: CTIMES ,作者不详,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涉及侵权权,或者作者问题,请联系大比特资讯机构客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0456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