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L是什么

PRL是什么,第1张

PRL(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的简称,为美国物理学会主办的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高达7.328(2010年数据),在物理学领域几乎是最权威的杂志,除去综合性的期刊Science和Nature,以及刊载综述文献的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以及像nanoletter、JHEP等具体学科的期刊之外,PRL是物理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学科内综合性期刊。PRL(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一般涵盖多个物理学方向, 包括引力理论、粒子物理和场论、宇宙学、高能物理及实验、凝聚态物理(磁学、纳米物理和介观物理、半导体物理,etc.)、光学等。PRL 也是优选漫游列表的英文缩写。当运营商启用新的频点(例如3G)时,原有用户需更新PRL文件。在运营商签约新的漫游服务提供商,用户需出境漫游时,也需更新PRL。

微纳电子学是微型电子学和纳米级尺度的电子学,其核心是集成电路。

微纳电子学和集成电路微纳电子学,集成电路,是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加工工艺,将晶体管、二极管等有源器件和电阻、电容等无源器件,按照一定的电路互连,“集成”在一块半导体单晶片上(如硅或砷化镓、氮化镓等晶片),封装在一个外壳内,执行特定电路或系统功能。

微纳电子学的研究,涉及系统和电路的设计与设计理论、测试技术及其数学基础研究;新的制造工艺技术及其理化基础;新的材料研究;系统装配和封装技术研究;器件物理、集成电路新结构及相关的介观物理的研究等诸多方面。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延拓,它将是一个更为广泛的边缘性学科。这包括:计算机系统;设计自动化软件;芯片 *** 作系统和软件与硬件的协同设计;微机电系统中所涉及的微型机械学、力学、热学、摩擦学和光学等;与生物学结合的生物芯片等则涉及到生命科学;与各种信息处理系统相结合时涉及各种信息系统的理论和技术

纳米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寸(0.1-100 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这大约相当于10~100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由纳米粒子(nano particle)组成。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0.1~100nm间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通常的关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介观系统,它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纳米材料在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固体时相比将会有显著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五大效应:

体积效应

当纳米粒子的尺寸与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相当或更小时,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磁性、内压、光吸收、热阻、化学活性、催化性及熔点等都较普通粒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纳米粒子的体积效应。纳米粒子的以下几个方面效应及其多方面的应用均基于它的体积效应。例如,纳米粒子的熔点可远低于块状本体,此特性为粉粉冶金工业提供了新工艺;利用等离子共振频移随颗粒尺寸变化的性质,可以改变颗粒尺寸,控制吸收的位移,制造具有一种频宽的微波吸收纳米材料,用于电磁屏蔽,隐形飞机等。

表面效应

表面效应是指纳米粒子表面原子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着粒径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所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表9-2给出了纳米粒子尺寸与表面原子数的关系。

随粒径减小,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另外,随着粒径的减小,纳米粒子的表面积、表面能的都迅速增加。这主要是粒径越小,处于表面的原子数越多。表面原子的晶体场环境和结合能与内部原子不同。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有许多悬空键,具有不饱和性质,易于其他原子想结合而稳定下来,因而表现出很大的化学和催化活性。

量子尺寸

粒子尺寸下降到一定值时,费米能级接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能级变为分立能级的现象称为量子尺寸效应。Kubo采用一电子模型求得金属超微粒子的能级间距为:4Ef/3N

式中Ef为费米势能,N为微粒中的原子数。宏观物体的N趋向于无限大,因此能级间距趋向于零。纳米粒子因为原子数有限,N值较小,导致有一定的值,即能级间距发生分裂。半导体纳米粒子的电子态由体相材料的连续能带随着尺寸的减小过渡到具有分立结构的能级,表现在吸收光谱上就是从没有结构的宽吸收带过渡到具有结构的吸收特性。在纳米粒子中处于分立的量子化能级中的电子的波动性带来了纳米粒子一系列特性,如高的光学非线性,特异的催化和光催化性质等。

量子隧道

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例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的磁通量以及电荷等亦具有隧道效应,它们可以穿越宏观系统的势垒产生变化,故称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用此概念可定性解释超细镍微粒在低温下保持超顺磁性等。

介电限域

纳米粒子的介电限域效应较少不被注意到。实际样品中,粒子被空气﹑聚合物﹑玻璃和溶剂等介质所包围,而这些介质的折射率通常比无机半导体低。光照射时,由于折射率不同产生了界面,邻近纳米半导体表面的区域﹑纳米半导体表面甚至纳米粒子内部的场强比辐射光的光强增大了。这种局部的场强效应,对半导体纳米粒子的光物理及非线性光学特性有直接的影响。对于无机-有机杂化材料以及用于多相反应体系中光催化材料,介电限域效应对反应过程和动力学有重要影响

上述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介电限域应都是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的基本特征,这一系列效应导致了纳米材料在熔点﹑蒸气压﹑光学性质﹑化学反应性﹑磁性﹑超导及塑性形变等许多物理和化学方面都显示出特殊的性能。它使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呈现许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0494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