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模式创新的核心,教育对国家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的,而我国也非常重视教育,注重科技兴国。下面看看教育模式创新的核心及相关资料。
教育模式创新的核心1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面向知识经济实施创新战略包括一系列重要环节,除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外,还必须重视它们与观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之间的联系,教育创新也不例外。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就是说,教育创新应该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它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应该说,实施“创新教育”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但前者必须更明确指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把“创新教育”的研究内容扩大到“教育创新”的方方面面,反而会影响实验的效果。毫无疑义,“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 ”
但它毕竟与“教育创新”和“教育现代化”等宏观研究的着力点有一定区别,因此,我们建议把创新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学思想、模式、内容和方法层面上,作为中、小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的教改实验活动。实验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改革的对象是课程学习、课堂教学等教育教学行为模式。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首要目标的创新教育,完全可以围绕“创新”三层次核心内容展开,通过学校各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探索精神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知识系统,学习科学并不是为了记忆和背诵真理,而是为了认识和不断更新真理,
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探索的结晶,以此宏扬科学人文精神;要鼓励学习中的探究和怀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正如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所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
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更重要的学习探索是对知识整体及其联系的把握。知识经济理论学者艾米顿特别推崇印象派画家克劳·莫奈的作品。她指出:“在他之前的艺术家所作的绘画,要求你走近画布才能够看清细节,而莫奈和其他印象派画家则不同,他们要求你退后从远处观赏才能看清细节。关键是要看到整体,
以及色彩、结构和情绪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我们的传统教学很少教会学生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特征,这些正是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重新发现”的关键所在。
综合能力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从学科知识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的社会,国家创新能力的获得是快速的知识共享与持续的新的组合应用的结果。对此,熊彼德甚至认为,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现存知识按照新的方式的组合,
他把“创新”与“新组合”视为同义语。 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西蒙顿在《科学天才》一书写道:“天才们进行新颖组合比仅仅称得上有才能的人要多得多。天才们就像面对一桶积木的顽童,
会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不断把想法、形象和见解重新组合成不同的形式。”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后一个比前一个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
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所有知识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1999年高考改革要求“在考察学科知识的同时,注意考察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的能力”,高考试卷特别是语文试题施行了力度较大的内容改革,
被媒体称为“高考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为体现“能力型立意”,比历届考题更突出了“知识重组”能力要求,语文试题不仅有第一层次的知识重组(如最简单的“重组句子”),而且大量增加了第二、第三层次“知识重组”的考核内容(如提供学生想像空间、将知识领域扩展到未来学范畴的作文命题等等),
广泛涉及到经济、外交、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等课外知识,要求考生把课程学到知识与这些知识重组,不仅引导学生更加关心社会生活,努力扩大阅读面,而且必将启发教师进一步思考教学改革。
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它不是少数人特有的秉性,在适当的教育下,可能在每一学生个体身上发展和显现。当然,限于生理年龄特点,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但创造意识的培养则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
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因为创新素质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明创造,而且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创造能力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⑿ 创造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
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逐步培养学生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则可以从创新层面的“重新发现”,尤其是“重新组合”着手。无论用“无中生有”说明“创造”,还是用“有中生新”描述“创新”,都没有阐明“有”是如何从“无”,“新”是如何从“有”里产生。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
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产生质变后才表现为“前所未有”,是“有中生有”,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经历凭空设想,即使是科幻作品所“创造” 的外星人,也不过是作家思想表象里原有“部件”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而已。例如,硅元素通常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石英砂粒出现,经过科学家的“再次发现”就创造出半导体晶体管和集成电路,
使“砂粒变成了黄金”。 再例如,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黑色火药 ,无非是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重新组合”,才具有了新功能和新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继承和扬弃,
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部分“重新组合”,从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教育模式创新的核心2首先STEM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概念。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它更注重实践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提倡让孩子自主思考,主动学习。
不仅如此,STEM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学会如何把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和真实事件发生关联。STEM教育把现学知识串联起来,通过知识迁移,应用转化,最后以某种形式展现出来。可能是一个工程作品,可能是一幅画,可能是一个搭建模型。最终的成果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所有相关东西的联结。
通过STEM教育,让孩子能够进到更深层次的深度理解,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知识整理,这种高阶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是STEM教育的价值体现,这就是STEM教育的真正教育理念。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综合能力,让孩子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得到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真正达到学思结合。
STEM理念之下的核心更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想象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等等,那么这种模式的教育会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发散思维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运用多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这种教育模式更能够使孩子在学习道路上全面发展,最终成就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
教育模式创新的核心3目前,教育创新已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年校庆报告中着重指出:
“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
“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
“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
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作为在基础教育战线工作了十三年的一名普通教师,在心灵深受震撼的同时,又有几分不安。不安就在于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是面向全国教育战线的`,是宏观层面的指导性、纲领性报告,对于基础教育如何进行教育创新,并没有具体 *** 作性的论述,笔者很怕在 *** 作层面不能很好的实践教育创新。
下面,就几个具体的几个问题,谈一下对教育创新的几点看法,抛砖引玉,以供批判。
一、 教育创新的源泉在哪里?
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在教育教学中,自己非常想进行创新实践,却苦于无从下手;有时自己千方百计、挖空心思设计出了一些自认为得意的创新行动方案,实践效果却大大失望;等等。
对于上述困惑,笔者亦有同感。
后来,在实践中,笔者有意识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放手让学生针对所要做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去设计和创作,每每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令人惊奇的好效果。学生学会了学习,笔者也在学生身上获得了新的灵感。
由此,笔者体会到,教育创新其实并不神秘,也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关键我们要转变自己的创新观念,认识到教育创新的根本、源泉,不在教师、而在学生。学生是教育创新的原动力。学生是实施教育创新的活水源头。
以前,我们之所以对教育创新的实施感到无从谈起,只是等待观望,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的力量。一个学生会有一种创造,千百个学生就会形成创新的海洋。我们教师的双眼只是注意了蓝天,而忽略了身边的海洋。
二、教育创新的目的是什磨?
笔者以为:教育的成果体现在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教育创新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生理、心理、思想、智力等方面得到健康、愉快的地发展。
因此,所有教育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丰富多彩的人。
要实现这一创新目标,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一切的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
首先,教育创新必须使学生个性充分得到展示。
个性是一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使人群富于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人如果失去了个性,社会、家庭就失去了情趣,学校、班级就失去了新奇的色彩。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创新,
就必须让所有学生充分展示他的个性,使他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他以充分展示的机会,不压制,不打击,不欺骗,使学生各尽所能、各展其才。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活动,活泼而又赋于创新意义。
具体地说,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就是要在备课的时候,考虑怎样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展示其创新才能;课前要观察、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思想波动,把握学生最新情况;上课要结合学生个性表述的具体情况,及时按照学生的个性张扬来调整和控制课堂进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后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课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
在教育中体现学生的性格个性,就是在教育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并根据教育内容定设教师说话的口气、语言、姿态等;同时,要充分听取学生对你所要教育的内容的意见以及他所持的态度(赞成、不赞成、是否有抵触等),和他所能接受的共鸣点;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比如学生的神态、动作、眼神等及时调整教育语言;教育之后要作好信息反馈工作。
个性的发展教育不单单是体现在课堂上,它是体现在学校方方面面的。比如,活动中有个性发展,学习中有个性发展,劳动中有个性发展,比赛中也有个性发展……,凡是有教育的地方,都有个性发展教育。
其次,创新教育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要使教育方式、方法能够奏效,尤其要使创新教育能落实,最基本的一条是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
一名优秀的教师,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教学活动,一要尊重学生:学生是人,是有着丰富感情的鲜明个性的人,只有尊重了他的人格,顺应了他的个性,教育教学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否则,就是再好的老师,再好的目的,再好的内容,也无从谈起。因为不尊重学生而使教育教学受到影响的例子笔笔皆是;
二要理解学生: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由未成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阶段,这时的学生容易偏激,好因好恶而盲目行动,有时难免有过激情绪和行为出现,这都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因而在实施教育创新的时候,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青少年中发生的矛盾而不大惊小怪,如临大敌,这本身就有一种创新意识;
三要相信学生:教育创新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一个全新的变化,势必会对学生产生一些影响和波动,要适应一段时间。为此,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很快适应这一变化,相信他们能完成创新教育交给他们的任务。
三、教育创新对教师基本要求是什磨?
笔者认为,教育创新的核心要落实在"创"和"新"上。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种很强的改革意识,要有一种披荆斩棘、大刀阔斧的的开拓精神,要有一种不迷信权威、敢于打破常规和传统的求异思维。归根到底,就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基础和关键,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首先,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开创意识
教育创新要立于独创基础之上。要广泛吸收兄弟学校和教师关于教育创新的最新进展中的优秀成份,并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创造出富于自己独特个性的,又适合于自己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使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让学生在一种创造的氛围中求知,求学,求进取,求创造。
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多思考————思考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思考自己的学生与其他的学生的不同个性;思考怎样才能创造出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思考自己应充实哪些知识……广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特色,具有风格。
其次,要有敢于抛弃已往固有模式的求新精神
以往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或多或少存在"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产品不变,只换包装"的形式。这种只是换一下形式而实质不变的所谓教育教学改革,严惩阻碍了我国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我们希望的是通过教育创新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求每一所学校要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每一位教师要有一种求变的想法。在社会、学校这一教育创新的环境下,教师进行适合自己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全新的教育教学活动的 *** 作和实施,最终实现教育创新。
四、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是什磨?
笔者认为,教育创新的核心是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个性使学生思维及其各种活动表现出
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对学习有帮助的新产品的智力成份,其基本特征是"创造"。创造力的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应当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学生只有具有了创造力,才能在学习上、活动中富于创新思维,才能使头脑变得灵活。教育创新在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创造力上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使学生敢于发问
我国古代教育者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
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也就是指出行动的目标。在没有任何帮助下,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且是有价值的问题,这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灵感。一名学生,如果真正地提出问题,并且又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教育创新就达到了目的。
其次, 应当使学生不迷信权威
"尽信书不如无书"。教育创新要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群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一群跟在老师或权威后面盲目的崇拜者,而应当是有自己思想和独立见解的富于开创性的智慧者。要让学生懂得世界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绝对的权威和一成不变的知识是不存在的,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向旧观念挑战,创建自己富于新意的崭新的领域。
第三,应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的思维
过程,寻找出新的问题解决途径。一个人思维灵活,他的发散思维就强。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思维起点灵活,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运用多种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假说,进而解决问题;要让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全面灵活地作出"综合分析";让思维的结果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这种结果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五、教育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教育创新需要教师和学生平时注意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很强的组织能力,积累渊博的跨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尝试以下做法,达到创新的目的。
文献检索综述法: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或要讲授的课题,进行资料整理、收集,总结经验,提出自己想法。
改变法:通过对以往的知识、方法、行为从另一角度去改变,进而实现与以往的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崭新面貌。
改造法:通过对以往的知识、方法、行为进行改造、重组,使其更加简洁、易于理解,发挥更大效率,从而实现创新。
独创法:对于某一问题、内容,自己全新解决、创造。这是创新的最高境界。
其它关于创新的方法,我们可以自己查找、学习。
综上所述,在实施教育创新过程中,只要牢记学生是创新的源泉这一根本,注意把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作为目标,把握好教师具有创新意识这一关键,把教育创新落实到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探索符合规律的的创新模式,教育创新就一定会真正的实现。
台塑集团是台湾最大的工业集团,第二大民营集团,也是世界最大的石化企业之一,共有30多家子公司和事业部,经营领域横跨塑胶、化纤、货运、机械、医疗、教育等行业,在美国、印尼及香港等地设有6家海外分公司。
台塑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由塑胶工业起步,逐渐跨足石化、纤维、纺织、电子、运输、重工、能源、汽车、生物科技等产业,同时拓展海外投资事业。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本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宗旨,也着手开办医疗、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大众,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
扩展资料:
台塑企业自1954创立台塑公司至今,共拥有生产事业超过120家,医疗及教育等公益事4家,由此结合成为一个庞大企业体。
台塑集团以连锁的造型作为共同标帜,表示各公司间之纵横联系、互助合作及和谐圆融的意义,象征台塑企业体的一贯性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强大发展力。
标帜中各公司的代表符号,均取自中国文字的意象,其用意为宏扬我中华民族固有之优良传统文化,在国际商场上独树一帜,以简洁有力的型态,加深大众印象,以及对台塑企业的信赖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塑集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