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人回到150万年前,只带简单工具,多久才能制造出计算机?

1万人回到150万年前,只带简单工具,多久才能制造出计算机?,第1张

一万现代人回到150万年前,在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时代,从生存下来一直到发展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一直发展到电气时代,再到计算机时代,我们这条时间线上大约发展了一万年,那么现代人穿越回去能比现在更快发展到计算机时代吗?

一万人穿越回去如何生存下来?

回到150万年前,咱根本就不需要考虑怎么造出计算机的问题,先想想怎么生存下来吧,因为会有一个超丧的问题必须考虑,150万年前的细菌和病毒是人类根本无法免疫的,所以这一点很重要,首当其冲就是如何生存!我们假设仅只能携带必要的工具和部分种子,不能携带任何大型机械等设备。

如何生存?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

吃什么是最重要的,各位放心你所熟悉的所有水果和禾本主粮植物当时都不可能有,只有携带的种子种植才能获得谷物等粮食,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请植物学家鉴别能吃的野菜祖先和野果祖先,另外就是组织猎杀动物,当时猛犸象多得一塌糊涂,北美的野马、欧洲的野牛等等吃不完,以现代人的智慧,应该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

150万年天气比现在要冷得多,所以吃饱肚子赶紧造避难所,当然携带的工具用木结构房子是最容易的,人群中的建筑学家与工人合作,估计能在数月内制造出大片木结构房子,现代人制造的木屋绝对够用,只是在这段时间中的露宿会不会减员不清楚,希望不要穿越到高维度的冬季吧!

穿啥?这是个大问题,棉花种子必须次年才能收获,当年除了身上这套,其他衣服只能兽皮啦,这也不错,至少还是能保暖的。

和原来历史相比,这一万人会经历怎么样的发展?

活下来的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么要开始发展了,我们假设这一万人中有我们所需的各科类科学家,包括医生与农业专家,以及各行各业的高级技术,工程师与工人等,那么首先要建立什么?

首先就是法律:采集后吃饱了肚子,没事干就容易出事,法律就是约束他们的,所以必须先立法。

然后是规划农业区域:因为光靠采集的日子难以为继的,必须建立大规模的农业才能存活下去,而且收获可以储存,度过漫长冬季或者欠收的年份。农业时代顺便可以规划交易规则,建立初步货币制度。

再是规划教育体系:因为很可能在当代无法建立大规模的工业,必须要将这些知识留存下来,因此著书立说,就成了活下来后非常关键的要素,造纸工业还是比较简单,不需要大规模工业基础,手工即可。

这几个关键完成后,其他规划可以慢慢展开了,首先干嘛呢?

冶炼工业:制造工具是必须的,携带的工具磨损后就无法再使用了,必须要在这些工具破损以前建立起探矿与冶炼工业,铁矿和铜矿还是比较容易寻找的,要不然人类首先开始的是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呢,所以这点问题不大。

化工与制造业必须要开始发展:化工非常重要,这是未来多种材料合成的基础,还有初级制造业,生产工农业所需的工具,再用工具生产更高级的工具。

电气时代必须要开始规划,有了初步的化工和制造业,就必须快速规划建造电站,和用电设备,使人类尽早进入电器时代,一个发电机的制造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涉及冶炼、农业纺织、工业制造、化工合成以及机械加工等多个工业领域。

为什么还涉及农业纺织?因为有现代技术的人类冶炼出铜并不困难,但要制造出发电机用的漆包线可很难,因此只能先制造纱包线,用棉线绝缘,用清漆固定,所以这就涉及了初步的化工和农业种植以及轻工业纺织。这个时代需发展发电机与电动机技术。

电子时代正式开始

电子管时代:制造业发展后,半导体技术一时间发展将会比较困难,在工业与电气时代早期,电子管不妨先来充个数,至少可以让我们先进入电子时代,甚至无线电时代,在这个时期同期可以发展出半导体技术。同时这个时代必须发展出来的是激光技术,高精密光学技术,与高精度机械加工技术。

电子管

再未来就是半导体技术,当然初期不可能集成电路化,当然也对体积不敏感,所以用电子管和半导体元件,其实装出一台计算机来也不是特别难,只是根本就没有想象的那么高速度,只能做些简单计算!

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有了前面的铺垫,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可以开始制造了,成功后再用这些技术为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做准备,到了这个时代,指令设计与编程以及程序和存储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因为一个计算机系统,就是集现代工业大成,存在一个短板,那么真正能凑合着用的计算机是造不出来的。

避免被一锅端,必须迁徙

这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地震或者火山喷发,或者海啸都可能让一个聚居区的人类被一锅端,或者元气大伤,那么这一万人必须要迁徙,随着工农业的发展,逐渐向周围扩散,形成不同的聚居区,而且这些区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城邦,也许还会有纠纷和战争,因为随着发展,原来到这个时代的初衷再也不会有人记得,更不会有人来继承一致努力的思想。

经济发展,必须贸易

其实从一路发展下来,是从来没有考虑过外需和内需的,这个计划经济时代不可能持续太久,一定要被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取代,否则社会的发展是畸形的,经济政策可作为导向,但主体必须以市场为主,否则不要说造出计算机,可能连发电机都很困难,因为没有人会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遥远目标而努力,必须要给他们一个看得见,且努力得到的目标。

准确的说非常难估计这发展程度,从理论上来看,一万人符合优生优育的条件,可以自由繁衍不会出现近亲结婚的问题,但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灾害与健康卫生事件以及对于整个社会价值观走向等等,这些都是发散的,种花家的估计是以上过程没有300-500年的发展是不可能达到的。

也许有朋友认为这个是高估了,因为想要用300-500年跨过这人类一万年的历史,容不得半点差错,而且知识传承与人才体系可能会出现断档,因为人口基数不够,科学家的后代出现科学家的概率并不高,当然也有朋友认为可能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因为再来一次就可能不是再来一次那么简单了,而是完全朝着一个极权制的体系发展,未来可能是不可控的。

《载人航天面临的险境》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5—19 题。(14 分)

载人航天面临的险境

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仙境。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空间碎片和流星体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它们始终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火箭在上升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而飞行产生的强度不等的振动会影响宇航员的心率、血压和耗氧量,可诱发心血管的功能紊乱。另外,人体或器械的振动也会使人视觉模糊,动作不协调, *** 作误差增加,语言明显失真或中断。

⑥可见,在浩渺的宇宙中,宇航员时刻面临着险境,而决非想象中的仙境。

(选自《飞向太空》,有删改)

15、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 分)

答:

16、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2 分)

答:

17、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18、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19、拓展链接。(4 分)

舱外航天服是一套防护和应急救生的复杂系统,用于保证宇航员出舱安全。目前,“太空行走”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下一个目标,而成功研制舱外航天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条件之一。请你联系选文内容,说一说舱外航天服应具有哪些功能?

答:

安顺市2010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高中、中职、五年制专科)招生考试语文科试题

[参考答案]

15、载人航天飞行面临的险境(或载人航天飞行要克服的难关,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

16、逻辑顺序

17、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出说明的中心内容,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

18、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太空强辐射的类型。

19、防泄漏(供氧)、防辐射、防撞击(减振)、降噪(答出前三点即可)

《植物防护武器》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植物防护武器

①大自然中,病菌、昆虫和高等动物,时时刻刻都在向植物发动“侵袭”,可是,为什么地球上的植物却仍然占据着大多数的地盘呢?原来,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种种保障物种延续的防御自卫甚至是还击能力,足以应付一切外来的进攻。

②大家知道,气步甲虫等一些昆虫具有使用“化学武器”自卫的本领。有趣的是,很多植物也同样具有这种本领,它们利用自身分泌的毒素或者特殊的气味、滋味等刺激性物质来御敌。有一种名叫毒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毒芹碱,动物吃了很快就会中毒死亡马利筋和夹竹桃等植物含有强心苷,可使咬食它们的昆虫因肌肉松弛而丧命三叶草和一些金合欢等植物,能产生毒性很强的氰化物,使蚕食它们的昆虫中毒死亡。

③几百年前,住在拉丁美洲的土著人经常受到强盗的侵扰。有一次,他们把强盗引进埋伏圈后立即躲藏起来。强盗发现要追的土著人突然不见,便四处寻找,奇怪的是,身体只要碰触到一种外形像南瓜一样的菌类植物,这些“南瓜”随即发生“爆炸”。不一会儿,刺鼻的烟雾弥漫开来,强盗们被呛得拼命打喷嚏,随之涕泪泉涌,视线模糊,最后反被土著人全部消灭了。

④植物针对外来攻击的自卫手段是形形色色的,它们能靠【甲】“化学武器”进行自卫,也能使用【乙】“物理武器”进行自卫,更有些植物能以自己特殊的生理机能来抵御外来侵袭。

⑤有些植物依靠自身的棘、刺和毛芒等特殊装备来御敌,这些“物理武器”使动物和人不敢随意触动它们。仙人掌、洋槐身上都长满了刺,板栗的刺长在种子外面的总苞上,动物都无法吃豆科植物皂荚树的树干和枝条上长了许多大而分枝的枝刺,猴子不敢攀爬,连皮厚的大野兽也不敢去碰它产于南非的锚草果实外观如铁锚状,硬刺四伸,而且刺上还有钩,即使是最凶暴的狮子也都避开它,因为锚草果实一旦扎入狮子的口腔、鼻孔就无法除去,甚至有的会由于不能进食而危及生命有一种叫做沙箱树的植物,有“植物q”之称,果实成熟后会爆破,爆开时种子像q的子d一样,飞速d出10米外,沙箱树就是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的种子不被摘走。

⑥有些植物既无毒素也不长刺、毛,它们会用什么办法进行防御呢?高大的树木,其果实、嫩枝、嫩叶等都悬挂在高空,让很多想啃食的动物可望不可即“一岁一枯荣”的禾本科植物,是依靠自己的快速生长能力和繁衍后代能力来保障自己在自然界的一席之地。

(摘自《中国科技纵横》2012年第l期,有改动)

6.下列表述,不属于本文说明对象特征的一项是

A.一些昆虫具有使用“化学武器”自卫的本领。

B.很多植物具有使用“化学武器”自卫的本领。

C.有些植物能使用“物理武器”进行自卫。

D.有些植物能以自己特殊的生理机能来抵御外来侵袭。

7.下列概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植物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占据着大多数的地盘,是因为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种种保障物种延续的防御自卫甚至是还击能力。

B.三叶草和一些金合欢等植物,能产生毒性很强的“化学武器”——氰化物,昆虫吃了会中毒夕死亡。

C.几百年前,在拉丁美洲有一种特殊的南瓜,人的身体只要碰触到这种南瓜,它随即发生“爆炸”。

D.有“植物q”之称的沙箱树,果实成熟后会爆破,爆开时种子像q的子d一样,飞速d出十米外。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止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是按照“先结果后原因”的逻辑顺序对植物的防护能力进行说明。

B.本文的结构形式为“总一分一总”,六个自然段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

C.第④段中画线的【甲】句紧承上文“化学武器”的内容,【乙】句引出下文“物理武器”的内容,这两句话的顺序不能调换。

D.第⑤段主要运刚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有些植物依靠自身的“物理武器”来御敌。

2012年广西区百色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6.A(该项不属于“植物防护武器”的特征)

7.C(该项中的“南瓜”与原文中“外形像南瓜一样的菌类植物”不相符)

8.B(本文结构形式为“总一分”,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

一、基础研究始终推动着新的科技进步

人类文明进步史告诉我们,在科学的基础研究中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前,许多技术发明曾经走在相关理论知识发展的前面。但是近二百年以来,基础研究越来越成为发明与创新的源头,现代技术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了“科学的技术”。当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等无一不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突破之上。如果把现代科学技术比作一条长河,基础研究则是其源头。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三次重大技术革命都强烈地依赖于科学理论、基础研究的突破。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这同近代力学、热力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应用,是电磁理论突破引发的成果。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基础理论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

科研项目的重大发现、理论突破往往孕育着新的知识革命,知识革命意味着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的大调整、大变革,必然将引发技术和生产方面的新的发展。今天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就是在播撒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种子,明日的应用研究及商业竞争力一定是根植在雄厚的基础研究沃土中。

二、基础研究引领着当代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基础研究对引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我国科学家在973计划支持下,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理论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推动了该领域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在水稻研究方面,开展了杂交水稻理论和克隆水稻中与株型相关的单分蘖突变体分子生物理论研究,通过控制分蘖形成数量,大大提高了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产量在小麦研究方面,育成了国际上小麦第一套全基因组近等导入系/近等基因系,发现了在供体亲本中“隐藏”的大粒、多粒、优质、早熟等重要目标性状,进而为培育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小麦品种奠定了基础在猪品种优化方面,确定了猪促卵泡素β亚基基因为猪高产仔数的主效基因,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高产仔数基因诊断盒,可以准确、快速的选择高产仔的猪种,已在全国9个省市的12个国家级和省级的原种猪场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没有分子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就不会产生转基因技术和相关产业。我国是美国之后自主研制转基因抗虫棉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第二个国家。从1997年转基因抗虫棉花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使用,到2006年我国种植转基因棉花大约3500万公顷,占棉花种植面积的60%以上,每亩减支增收130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农民可以减少80%以上的农药使用量,减少了农药污染和人畜中毒,提高了棉花的单产和总产,众多的新型抗逆基因被发掘。随着研究的开展和技术的普及,一大批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粮转基因作物诞生,一批新型生物技术公司诞生,带动了生物技术育种产业和转基因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对我国非粮农作物丰产稳产起到了引领和支撑作用。同时,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对基因的基础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新基因的发现及其功能和调控机理、转基因安全理论等又对相关的基础研究不断提出了新的课题,从而促进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不断向纵深发展。

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LED)正在引发新的照明变革。近年来,在一系列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的半导体照明技术及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的互动发展的创新局面,实现了从物理、材料、器件、重大装备到示范应用的创新链和产业链。目前,已发展出的大功率白光LED发光效率达到80lm/W,超过荧光灯的效率,是白炽灯的5-10倍、寿命是白炽灯30-50倍。在建筑景观照明、大屏幕显示、交通信号灯、指示灯、手机及数码相机等用小尺寸背光源,太阳能LED照明,汽车照明,特种照明及军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半导体照明之所以能够迅速取得今日的重大进展,得益于几十年来我们对以氮化镓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重要基础问题研究的突破。通过低温缓冲层消除应力和对P型掺杂机理的认识,提高了材料的质量和发光的量子效率,实现了从材料到器件的跃变通过第一原理计算对掺杂机理的深入认识,将掺杂浓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将这些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应用到器件上,使产品性能提升了一倍,实现了特种照明的实用化。可以说半导体照明技术发展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对材料相关基础问题的深刻认知。要实现半导体照明进入通用照明领域,必须重视和研究解决阻碍其快速和持续发展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重大基础问题。

通过上述事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其一,基础研究对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论对科技发展本身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研究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制高点,必须进行超前部署。只有在基础研究方面拥有坚实基础和重大建树,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有提升之道,才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取得优势和主动地位。其二,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互动必须深入到基础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上,才会实现真正的紧密的结合,才能实现基础研究与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机制。其三,基础研究是孕育原始性创新、也是需要原始性创新能力和智慧的领域。这个领域的发展就是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需要长期的研究积累,需要鼓励人们充分交流、质疑批判、勇于尝试探索的学术环境。

三、要重视基础研究,促进原始性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春节前看望钱学森、吴文俊两位科学家时,意味深长地指出: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的战略意义和重大作用,在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近几年的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几乎都授予了长期从事基础科学或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家,可见党和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具有研究周期长、风险大、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往往难以预测、人才作用突出等特点。其产出的新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对其进行稳定的支持是政府的职责。我们既要重视依靠科技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更要重视抓住源头的原始创新。为此,科技部将与有关部门一道采取一些措施,为基础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首先,积极引导全社会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的战略意义和重大作用。要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积极引导全社会深化对基础研究是经济社会发展先导的认识、是自主创新源泉的认识,是国家发展和安全重要基础的认识深化原始性创新对科技进步乃至国家产业发展重大影响的认识尤其是深化对基础研究活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相应的管理和政策制定。

第二,加强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前沿高技术研究方面的战略部署。要在关乎国家发展战略的领域、科学技术的前沿要超前部署一批重点战略性研究课题,同时继续鼓励自由探索在学术研究和活动的开展,高度重视自由探索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及时将其提升为重点基础研究课题。

第三,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优化配置基础研究资助模式。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并将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性支持相结合,在大幅加强竞争性项目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大对开展基础的基地和人才队伍的稳定支持,加大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科学研究中心等基地的建设费、运行补助费以及设备更新费的投入,使得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家能够自主决策,开展研究周期长、探索性强的科研工作,促进原始性创新成果的产生。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同时,政府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支持在企业内建立重点实验室,或与高校、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积极开展应用性基础研究,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四,加强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果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那么,人才就是科技创新之本。要彻底改变科技资源和投入“重物轻人”的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优势人才投身到基础研究活动中来。一是支持大学生、研究生参与基础研究,鼓励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激励他们在导师的支持下探索二是鼓励研究生参与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三是稳定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独立的基础研究课题。

第五,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需求为目标,继续加强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强支撑服务能力和长效机制建设。以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统筹项目、人才、基地建设。重点加强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和新兴前沿交叉学科领域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科学数据共享和野外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另一方面,落实科技评价办法,加强学风建设。弘扬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倡导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六,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发挥政府间科技合作的主渠道作用,为广大科学家开展高水平的合作交流打造通畅、便捷的平台,支持我国学者参与ITER、伽利略计划、千人基因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科技工程,支持国外优秀科学家主动参与我国一些开放领域的基础研究同时,也大力支持民间科技交流活动的开展,支持我国学者担当国际学术组织主要职位,支持国际学术组织在我国开展重要的学术活动。

总之,科技工作的重要责任就是促进科学技术本身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以引导和服务全社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其使命不仅要服务于今天,更重要的是引领未来,创造新的需求和发展优势。我们要有这个信心和远见在做好今天事情的同时,为美好的明天做好准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1149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