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组件进入纳米等级后,在材料方面也开始遭遇到一些瓶颈,因为原来使用的材料性能已不能满足要求。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所谓的闸极介电层材料;这层材料的基本要求是要能绝缘,不让电流通过。使用的是由硅基材氧化而成的二氧化硅,在一般状况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绝缘材料。
但因组件的微缩,使得这层材料需要越做越薄。在纳米尺度时,如果继续使用这个材料,这层薄膜只能有约 1 纳米的厚度,也就是 3 ~ 4 层分子的厚度。但是在这种厚度下,任何绝缘材料都会因为量子穿隧效应而导通电流,造成组件漏电,以致失去应有的功能,因此只能改用其它新材料。但二氧化硅已经沿用了三十多年,几乎是集各种优点于一身,这也是使硅能够在所有的半导体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要找到比它功能更好的材料与更合适的制作方式,实在难如登天。
而且,材料是组件或 IC 的基础,一旦改变,所有相关的设备与后续的流程都要跟着改变,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半导体产业还在坚持,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去改变它。这也是为什么 CPU 会越来越烫,消耗的电力越来越多的原因。因为CPU 中,晶体管数量甚多,运作又快速,而每一个晶体管都会「漏电」所造成。这种情形对桌上型计算机可能影响不大,但在可携式的产品如笔记型计算机或手机,就会出现待机或可用时间无法很长的缺点。
也因为这样,许多学者相继提出各种新颖的结构或材料,例如利用自组装技术制作纳米碳管晶体管,想利用纳米碳管的优异特性改善其功能或把组件做得更小。但整个产业要做这么大的更动,在实务上是不可行的,顶多只能在特殊的应用上,如特殊感测组件,找到新的出路。
芯片工艺发展到1nm以后怎么办?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因为单原子硅的直径就大于0.1nm了,1nm也就10个硅原子不到的样子,这个时候量子隧穿效应将使得“电子失控”,出现芯片失效的问题,而且实际上不需要到1nm就会出现量子隧穿效应。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的说法是更换材料,不再使用硅材料,当然这个其实也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再好的材料,最终也有一个极限,所以从传统的半导体工艺视角来看,摩尔定律的确是岌岌可危了。
摩尔定律那么什么是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提出来的,其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两年便会增加一倍。但是我们要知道摩尔定律不是物理规律和自然规律,该定律只是对现象的观测或对未来的推测,不是说一直都会成立。从逻辑上来看,物质无法无限细分下去,所以到了一定程度后摩尔定律会失效,所以大家担心摩尔定论失效是很正常的。
而最近几年随着工艺的不断发展,最新的工艺已经到5nm了,3nm也已经在宣传中了,大家对摩尔定律的失效是越来越担心了,不过从工艺跌倒的速度来看,到2030年之前应该还可以继续玩下去,等到了1nm的时候,就真的需要想点办法了,换材料的想法和相关实验早就在进行了,但是目前还没有真正的达到预期中的水平,不过这也不是第一次摩尔定律恐慌了。
前景那么2030年之后怎么办?或者说就算换材料成功了,也只能再延续一段时间,总有一天会遇到那堵墙的,这条肯定会有尽头。不过我们不要忘记了摩尔定律的本意,虽然当初说的是晶体管数量增加,但是其本意还是芯片性能的提升,而后来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大卫·豪斯根据摩尔定律提出,预计每18个月会将芯片的性能提高一倍,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那摩尔定律显然还会具有很长的生命力。
因为性能的提升不是只有半导体工艺提升这一条路,目前来说未来还可以通过更先进的封装来进行性能提升,以及架构上的优化,或者说其他计算方式带来的革命,譬如量子计算等技术。总之个人对计算性能的发展前景还是很看好的,只要有技术和人才的投入,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将不会停止其步伐,至于半导体工艺面临摩尔定律失效的问题,并不会对计算机性能提升带来致命的影响。
半导体是什么?半导体有什么用?
半导体是什么?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金属铜是导体,观察它的原子结构图就会发现它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我们把这个电子称为假电子。因为原子核与价电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小,所以一旦受到外力吸引,这个垫子就很容易脱离铜原子,成为一个自由电子,这也是同能够成为导体的主要原因。同理,观察绝缘体的原子结构就会发现他们通常拥有八个加电子及其稳定。顾名思义,半导体应介于二者之间。
那么它的原子结构又是怎么样的呢?观察元素周期表就可以发现,在导体和绝缘体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就是制作半导体的重要材料,硅元素当然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观察原子结构图就会发现它的最外层有四个电子,要想达到平衡,不是舍弃四个垫子,就是在拉拢四个电子,而归原子在排列时巧妙地共享了上下左右四个电子,手拉着手,组成了稳定八电子结构,也就是共价键。
那么硅的导电性又从何而来呢?当温度大于绝对零度时,处于价带的电子就可能发生跃迁,变成自由电子,同时原来的位置上就会形成一个空穴,也就是说,归经体内会存在等量的自由电子和空穴,他们都可以起到导电的作用,这就是纯净半导体,也叫做本征半导体。它的结构虽然完美,但是想要增加半导体的导电能力,还需要掺杂其他元素。当我们把硅原子替换成五价磷原子时,就可以提高自由电子的浓度,得到N型半导体。
同理,如果用最外层只有三个电子的硼原子替换硅原子,提高空穴的浓度,就可以得到P型半导体,那么把这两种类型的半导体连接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呢?N级的电子迫切的想扩散到P区,P区空穴拼命想要扩散到N区,这时就会形成一个由N指向P的内电场,阻止扩散进行,在二者达到动态平衡之后,就会在交界面形成一个空间电荷区,这就是PN结。
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我们常见的二极管便是利用这个特性制成的。而利用太阳光照射PN结,就会激发产生电子空穴,对经过界面层的电荷分离,就会形成一个由P指向N的光生电场,这就是光生伏特效应,也是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