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兰英,福建莆田人,伟大的科学家,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中国太空材料之母。1940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前身)物理系;1955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科学研究工作,是我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开拓者之一。先后负责研制成我国第一根硅单晶、第一根无错位硅单晶、第一台高压单晶炉、第一片单异质结SOI外延材料、第一根GAP半晶、第一片双异质结SOI外延材料,为我国微电子和光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负责研制的高纯度汽相和液相外延材料达到国际先水平。她先后四次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8年获霍英东成就奖,并受到中央三代领导人的关怀和接见。[
1957年,林兰英和同事们拉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根锗单晶;1958年初,中国的半导体收音机诞生了;那年国庆前夕,又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根硅单晶;1962年,拉制成功砷化镓单晶;1964年,砷化镓二级管激光器问世;1987年,林兰英和同事们又异想天开,利用卫星拉制成功了两块太空砷化镓单晶,这一“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受到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林兰英赢得了“太空材料之母”的桂冠。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精尖科技成果,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在国际科技“奥运会”上升起,林兰英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殊荣。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专题报道了她,报刊、电台也不断介绍她光彩照人的事迹和杰出的贡献。她受到了三代中央领导人的关怀和接见,受到了全国人民包括莆田父老乡亲们的爱戴。林兰英,半导体材料学家。1918年生,福建莆田县人。1940年毕业于协和大学,1955年获美国宾州大学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3月4日与世长辞。林兰英有两个弟弟、四个妹妹。妹妹因是女儿身而被送了人。林先生幼年幸免被送人的命运,得益于她是长女。封建家庭里“长子”或“长女”,都意味着必须担负责任和义务。林兰英幼年的责任和义务是做家务、看护弟弟。她6岁就熟悉家务,可做好供全家人吃的两大锅饭。
幼年的林兰英勤劳敏学,心灵手巧,许多事她做起来轻松自如。在没有大人在的时候,她通常会爬上高高的木梯,站在青色的高围墙边向莆田县城里眺望。
有一回,她站在前庭院的一块写有字的石碑前细细思量。不料被母亲看见了。母亲说:“你也不认识字,看这石碑有什么用?”“谁说我不认得呢!不信,我就读给你听。”她真的读出了石碑上的字—————“家不在丰,贵在能守;业不在盈,贵在可久;礼以律身,书不释手……”
这颇令母亲意外。原来,前些天在上海读书的父亲回家时给她一字一句地讲解过。她面对石碑思索的正是那个“书”字。她想读书,便向母亲脱口直言:“妈妈,我要上学读书!
面对母亲的阻拦,林兰英苦闷了好多天,但她没有气馁,又去找祖父在母亲面前说情。但母亲还是不同意。林兰英死活不依,死心塌地要读书,接着就与母亲闹,饭做得半生不熟,菜里要么放好多盐,要么一点盐也不放……最后,她把自己反锁在一间小屋里,不吃不喝,无论谁敲门也不开,任谁叫也不应。这可把家人闹怕了,纷纷劝说母亲让她上学。祖父趁机说:“你就让她去吧!她一个小孩不懂事,以为读书是好玩,玩些日子,她自己觉得没意思就不会去了。你看她已三天不吃不喝,再下去,出了事可怎么办呢?”
母亲不得不屈从于女儿,答应她读书可以,但家务活一点儿也不能少干。
法拉第发现的,不是发明。
1833年,英国科学家电子学之父法拉第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法拉第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不久,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性。
扩展资料:
半导体的应用:
最早的实用“半导体”是「电晶体(Transistor)/二极体(Diode)」。
1、在无线电收音机(Radio)及电视机(Television)中,作为“讯号放大器/整流器”用。
2、发展「太阳能(Solar Power)」,也用在「光电池(Solar Cell)」中。
3、半导体可以用来测量温度,测温范围可以达到生产、生活、医疗卫生、科研教学等应用的70%的领域,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分辨率可达0.1℃,甚至达到0.01℃也不是不可能,线性度0.2%,测温范围-100~+300℃,是性价比极高的一种测温元件。
4、半导体致冷器的发展, 它也叫热电致冷器或温差致冷器, 它采用了帕尔贴效应.
参考资料来源:参考资料来源——半导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