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确保外围应用电路连接正确,元器件焊接正确,无虚断虚焊现象。
3.测试中工作电压、电流不能超过工艺及电路设计值。
还有一些零碎的细节需要自己注意,根据不同的芯片来确定
我们实验室是这么做的:采用三电极体系,其中以涂在导电基底(如ITO)的半导体材料为工作电极,对电极为高纯石墨或Pt,参比要根据你溶液体系来定(这些和5楼的一样:hand:),电解液组成要根据你材料的特性和研究目的选择,建议你可以多看看你所研究材料及相关测试所用电解液的参考文献,尽量拿参考文献最常用的;采用恒电势极化测试技术来测量i-t曲线,测量时间需要根据你研究目的来定,如你仅仅看看光电流大小,那么时间可以设置短点,如果是研究光电流稳定性测试时间就要选长点(但测量时间长,有些电化学工作站测量取点就比较稀,如273)。测量时,给工作电极加上给定电极电势(有些体系也可不加),待电流稳定后,给工作电极照射按一定周期通、断的光,我们是做了个自动装置,也可以手动通、断光。为了避免长时间测量时红外加热测试系统,有时会在光和测量系统之间加个水柱。还有一些细节,比如光通断周期和电极电势选择等什么的,你可能得自己先做个探索实验或查查文献了
半导体电阻率的多种测量方法应用与注意事项依据掺杂水平的不同,半导体材料可能有很高的电阻率。有几种因素可能会使测量这些材料电阻率的工作复杂化,其中包括与材料实现良好接触的问题。已经设计出专门的探头来测量半导体晶圆片和半导体棒的电阻率。这些探头通常使用硬金属,如钨来制作,并将其磨成一个探针。在这种情况下接触电阻非常高,所以应当使用四点同线(collinear)探针或者四线隔离探针。其中两个探针提供恒定的电流,而另外两个探针测量一部分样品上的电压降。利用被测电阻的几何尺寸因素,就可以计算出电阻率。 看起来这种测量可能是直截了当的,但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注意。对探针和测量引线进行良好的屏蔽是非常重要的,其理由有三点: 1 电路涉及高阻抗,所以容易受到静电干扰。 2 半导体材料上的接触点能够产生二极管效应,从而对吸收的信号进行整流,并将其作为直流偏置显示出来。 3 材料通常对光敏感。 四探针技术 四点同线探针电阻率测量技术用四个等距离的探针和未知电阻的材料接触。此探针阵列放在材料的中央。图4-25是这种技术的图示。
已知的电流流过两个外部的探针,而用两个内部的探针测量电压。电阻率计算如下: 其中:V = 测量出的电压(伏特) I = 所加的电流(安培) t = 晶圆片的厚度(厘米) k = 由探头与晶圆片直径之比和晶圆片厚度与探头分开距离之比决定的修正因数。
如图4-26所示,更实际的电路还包括每个探针的接触电阻和分布电阻(r1到r4)、电流源和电压表从其LO端到大地的有限的电阻(RC和RV)和电压表的输入电阻(RIN)。依据材料的不同,接触电阻(r)可能会比被测电阻(R2)高300倍或更高。这就要求电流源具有比通常期望数值高得多的钳位电压,而电压表则必须具有高得多的输入电阻。
电流源不是与大地完全隔离的,所以当样品的电阻增加时,就更需要使用差分式静电计。存在问题的原因是样品可能具有非常高的电阻(108Ω或更高),此数值和静电计电压表的绝缘电阻(输入LO端到壳地,RV)具有相同的数量级。如图4-26所示,这样就会有交流电流从电流源的LO端,经过样品,流到电压表的LO端,再流回地。当电压表测量探头2和探头3之间的电压降时,该交流电流在r3上产生的电压降就会引起错误的结果。
使用两台静电计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如图4-27所示。电压表将读出两个静电计的缓冲输出之间的差值,该值等于R2上的电压。数值r1、r2、r3 和r4代表探头与样品材料接触的电阻。单位增益缓冲器具有很高的输入阻抗,所以几乎没有共模电流流过r3,于是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R2的数值。该缓冲器可以是一对JFET运算放大器或者是两个具有单位增益输出的静电计。
为了避免泄漏电流,使用隔离的或者带保护的探头与样品接触。电流源应当处于保护模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